李美穎
留學生回國,會受到很多人都質疑:歸國發(fā)展,有“錢嗎?實際上,當中國的青少年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我們度過的每一天都讓我們倍加熱愛自己的祖國——中國。熱愛自己的祖國,就時刻不忘祖國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時刻謹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貢獻自己的祖國,教育事業(yè)為先。
一、當代中小學生素質現狀
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打破了應試的桎梏,解除疲于題海的束縛,廣大學生獲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參與各項創(chuàng)新活動的能力得以提升。素質教育首先強調的是“德育”,“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毋庸置疑,“德”是國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與此同時,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長輩、逆學逃學、辱罵毆打教師、沉溺網絡游戲、吸煙酗酒、參與賭博群毆的“問題少年”屢見不鮮。無疑,這些少年的“問題”無益于中國夢的實現,給整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會帶來負面影響。
二、傳統文化的一般理解
(一)文化的定義
1871年E.B.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辭?!防镏赋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為文化。哲學里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從字形上看,“文”字上邊的“一點一橫”表天下萬事萬物歸類歸象的符號。文字下邊的“一撇一捺”又表治理安定。那么,“文”就表示天下治理發(fā)展的一種狀態(tài)。當然,主體是向穩(wěn)定態(tài),美好態(tài)方向治理發(fā)展?!盎?,為演變,演化。表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tài)的過程。
文化與武化相對應,“武”字右邊的“一橫一勾一點”表示一繩系著的箭,用來射出去。箭也是戈的一種。所以“武”表示“以戈止戈”;“武化”則是一種激烈的治理變化過程,其中蘊含強烈的矛盾的對立統一觀點,或說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理論。
(二)傳統文化的定義
“國孝正理,忠善真誠,仁義康智,素儉清廉”為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yōu)良的文化。
(三)愛國主義的概念
愛國主義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準則,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民族主義的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捍衛(wèi)祖國利益和維護祖國統一,促進民族融合和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愛國主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四)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據調查,近年來,初中生不明是非、不知榮辱的現象日漸嚴重,叛逆的少年已養(yǎng)成虛榮嬌慣、恃強凌弱、盜竊搶劫、拉幫結派、早戀群毆、吸煙酗酒以及沉迷電腦游戲等不良習慣。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勢在必行。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從小學生抓起,學生們學習到的不止是知識,更是為人處事的好習慣,預防青春期的各類問題。最終,好習慣造就德才兼?zhèn)涞某晒φ?,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建設者與生力軍。
三、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措施
(一)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
增設傳統文化課,師生共學傳統文化:《三字經》、《詩經》、《離騷》、《弟子規(guī)》、《道德經》、《大學》、《中庸》、《孟子》、《易經》及《論語》等。
(二)解放學生,應先解放教師隊伍
取消一學生分數為參考的教師考核制度,加強教師隊伍的再教育,取消以學生平均分為主的考核,鼓勵教師放開眼光,“教學共進”,改變死盯分數,給學生加壓的現象。
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應拓展到教師隊伍。改變弄虛作假的形式主義考核,增設傳統文化課講座,提高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同時,啟用作風正派、思想高尚、心底善良、勤勞樸實的愛國教師。整頓教師隊伍的作風,肅清不正之風;嚴格管理教師作風紀律,嚴厲打擊“偽君子”。運用傳統文化的道德觀改造有作風問題的教師。
(三)降低文化課的難度,改革現有的考試制度,杜絕死讀書本,提倡學以致用
小學文化課考試分為筆試部分與能力部分。筆試部分考查基礎知識,能力的分值來自小學生參加的實踐活動。外語考試定為國家統一考試,語文與數學由全國統一考核,以級別取代分數。減縮小學課本的知識范疇,采用與生活聯系密切且淺顯易懂的內容。減輕師生應付考試的負擔,減輕課業(yè)對學生的束縛,放權讓學生回歸生活。
采用“少而精、少而簡”的課業(yè),為學生營造放松舒適的學習空間,學生將保持旺盛的精力、健康活潑的體魄和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杜絕死記硬背書本知識,鼓勵學生將書本知識帶到生活實際中,理論聯系實際,用所學為生活服務。培養(yǎng)學生積極地投入創(chuàng)作與發(fā)明,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少年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得到有效地發(fā)揮。
(四)開展多樣化教學方式
第一,小學一周三天“零作業(yè)”,周六參加各類興趣小組,周天落實傳統文化。
第二,為輔助傳統文化課,學校定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并開設心理健康課,引導少年樹立愛國思想的同時,培養(yǎng)其健康的身心。
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回顧歷史,再現戰(zhàn)爭年代祖國與人民飽受的苦難,警鐘長鳴,將激勵少年為中華之偉大復興而讀書。為實現中國夢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三,開設心理健康課,及時給與“問題少年”心理輔導,培養(yǎng)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訓練其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tài)。學習與人團結合作,與中華同胞友愛互助,杜絕損人利己的思想言行。
第四,設多所“問題少年”再教育的學校,教育教學圍繞以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法制課、文化課、政治課、勞動課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