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王 賀 董婷婷
(1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口腔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中國醫(yī)科大學遼陽中心醫(yī)院口腔科,遼寧 遼陽 111000;3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口腔科,遼寧 遼陽 111000)
口腔科門診拔牙常于局麻藥中加入腎上腺素,起到減少出血及增加麻醉效果作用,但小劑量的腎上腺素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心率、血壓)究竟有何影響,一直是口腔科醫(yī)師非常關注的問題。為了在拔牙局部麻醉時安全有效地使用腎上腺素,筆者在2%利多卡因中加入1∶20萬腎上腺素進行局麻并觀察了用藥前后心率、血壓的變化[1-3],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門診拔牙患者394例,男208例,女186例,年齡21~70歲。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無高血壓及心臟病史,按局麻藥不同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198例,用含1∶20萬腎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局麻;對照組196例,用2%利多卡因局麻。以上兩組患者在進入診室后休息5 min以穩(wěn)定情緒,測心率、血壓;局麻后1 min再次測心率及血壓。
在注射局麻藥后心率變化評價標準為:(心率±5)次/分為穩(wěn)定;增加6~20次/分為增快;減少6~20次/分為減慢。兩組患者局麻前及局麻后1 min的心率變化,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局麻前后1min的心率變化(±s,次/分)
表1 兩組患者局麻前后1min的心率變化(±s,次/分)
注:與對照組比,*P<0.05
組別 局麻前 局麻后實驗組 73±21 82±18*對照組 72±21 70±20
局麻后兩組患者心率變化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明顯增快;對照組有16%的患者心率減慢,其余患者基本穩(wěn)定。兩組患者局麻后1 min血壓±7.5 mm Hg為基本穩(wěn)定,增加7.5 mm Hg以上為升高;減少7.5 mm Hg以下為降低。兩組患者局麻后1 min血壓變化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局麻前后1 min的血壓變化(±s,mm Hg)
表2 兩組患者局麻前后1 min的血壓變化(±s,mm Hg)
注:與局麻前比,*P<0.05
組別 局麻前 局麻后收縮壓 舒張壓 收縮壓 舒張壓實驗組 101.25±10.50 79.50±9.00 106.50±9.75 68.25±9.00*對照組 103.50±12.00 76.50±9.00 105.75±9.00 78.25±8.25
兩組患者局麻后收縮壓大多基本穩(wěn)定,少部分略有升高,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舒張壓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舒張壓呈降低趨勢。
口腔科門診拔牙時常于局麻藥中加入1∶20萬或1∶50萬的腎上腺素,可取得良好的鎮(zhèn)痛效果并減少出血。本研究結果表明,1∶20萬腎上腺素增快心率幅度較小,大多于6~10次/分,12例增至11~20次/分;而2%利多卡因局麻后心率基本穩(wěn)定,15%的患者心率有所減慢,大多減慢6~10次/分,這與以往的報道一致[4-6]。研究結果提示心臟病患者拔牙時,尤其是心率較快者,為安全起見,應避免使用腎上腺素,可單獨使用2%利多卡因等局麻藥。
小劑量的腎上腺素對骨胳肌血管中β2受體的興奮作用強于α受體,從而使血管擴張,對外周阻力下降,舒張壓有所降低[7]。筆者在觀察中也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在局麻后收縮壓大多基本穩(wěn)定,少部分患者略有升高,升幅為7.5~13.25 mm Hg,而舒張壓則有降低趨勢,17.8%的患者舒張壓降低7.5~20.75 mm Hg,而對照組用2%利多卡因局麻后收縮壓及舒張壓大都基本穩(wěn)定,這與陳慧美等的報道相近[8]。結果表明:1∶20萬腎上腺素對收縮壓的升幅不大,而舒張壓呈降低趨勢,但對于血壓過高患者為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仍應慎重使用。尤其對高齡患者,因其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性及對局麻應激反應的調節(jié)能力降低,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硬化,故在選擇局麻藥時應予以綜合考慮[9-11]。
本研究在2%利多卡因中加入1∶20萬腎上腺素局麻后大部分患者收縮壓基本穩(wěn)定,僅少部分患者收縮壓小幅度升高,由此推論,在局麻藥中加入1∶40萬或1∶50萬的腎上腺素,應更為安全可靠。
[1]龍心如,江妍,馬虎.拔虎局麻藥中加入腎上腺素對患者生命體征影響與追蹤分析[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48(2):91-93.
[2]李華麗,孫靜,尚正蘭.老年人拔牙的心血管指標的動態(tài)觀察與臨床研究[J].國外醫(yī)學口腔分冊,2013,39(1):31-33.
[3]張震康,俞光巖.實用口腔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01-109.
[4]江山,夢幻,滿媛.局麻藥中加入腎上腺素對拔牙患者生命體征影響與前瞻性研究[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48(1):21-22.
[5]朱希濤.口腔修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20-129.
[6]皮昕.口腔解剖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30-236.
[7]譚世杰.治療學的藥理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33-134.
[8]陳慧美,袁錫坤.老年人拔牙的幾項心血管指標的動態(tài)觀察[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31(1):55-56.
[9]邱蔚六.口腔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01-209.
[10]Gary G,Aian P.The role of laac drug delivery in the manage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a comprehensive review[J].J Peridontal,2011, 82(5):507-508.
[11]Jeun F,Schwartz DE.Ornidazole as a single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mixedanaerobic infections[J].J Ant microbial Chemotheagpy,2011,37(10):569-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