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巖
地方普通高校轉型期學生權利保護與管理
王松巖
【摘要】高校學生權利是否能得到保護與尊重,直接影響學生身心發(fā)展及學校對人才的培養(yǎng)。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地方普通高校正處于向職業(yè)技術型轉變的轉型期。高校的轉型,其根本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夠成為知識和技術兼?zhèn)涞膹秃闲腿瞬?,從而使學校的發(fā)展更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所以,高校是否能順利轉型,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也影響高校本身的生死存亡。在高校轉型期間,加強高校對學生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能正確處理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高校與學生的糾紛,如何能在立足保護學生權利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管理,關系著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成效。
【關鍵詞】地方普通高校學生權利治理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高校不僅要實現(xiàn)社會效益,也要兼顧經濟效益。自高校收取學費后,學生又多了一層作為消費者的角色,只不過學生消費的是一種獨特的商品,即教育。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就業(yè)形勢的嚴峻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壓力,不僅使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發(fā)生變化,也增強了學生的權利意識,學生迫切要求學校保護并尊重學生在校期間應享有的各項權利,這促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新的變化。
近年來,高校學生運用法律途徑解決和高校之間糾紛的事件屢屢出現(xiàn),且這些事件往往直擊高校學生管理的軟肋。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學生的權利保護意識在逐漸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確存在諸多嚴重的問題。因此,做好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教育權受到侵害。高校學生首先具有受教育權。《憲法》第46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高等教育法》第9條規(guī)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國家采取措施,幫助少數(shù)民族學生和經濟困難的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學校必須招收符合國家規(guī)定的錄取標準的殘疾學生入學,不得因其殘疾而拒絕接受?!边@說明受教育權是受憲法和法律保護的。但在高校學生管理的過程中,學生的受教育權卻屢受侵害。比如,一些高校因為學生的殘疾而拒絕錄取學生,甚至一些高校在錄取研究生時會因為學生長相丑陋而拒絕錄??;有高校制定一些懲罰學生考試作弊的制度,嚴重者開除學籍;有高校會為提高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而限制部分學生報考,還有高校會制定不合理政策以管理學生的畢業(yè)證和學位證發(fā)放。
財產權受到侵害。高校學生有具有憲法規(guī)定的普通公民所享有的財產權。但因其學生的特殊身份和學校管理制度的缺陷,學生的這一權利更容易受到忽視。比如,很多高校以學生宿舍用電安全為由,要求對學生的各種生活電器代為保管;對國家發(fā)放給學生的各項補助私自扣留,挪為它用;對國家給予的獎學金隨意配比;以非公正價格向學生售賣非學習必備用品等。
隱私權、名譽權受到侵害。高校學生的隱私權作為一種人身基本權利,是指學生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高校學生的名譽權是學生維護自己名譽的權利。目前在高校管理中侵犯學生隱私權和名譽權的行為包括:以加強宿舍管理為由,未經學生允許,隨意檢查學生宿舍和私人物品;采取通報、警告的方式,將不符合學校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公之于眾;以公平、公開為由,擅自發(fā)布學生的考試成績等信息;擅自公開學生的個人情感和生活等。
高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之所以會侵害學生的諸多權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法制精神,未能真正落實依法管理。往往以校規(guī)為法,忽視了校規(guī)與《憲法》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之間的沖突。
堅持法治精神。在依法治國的社會大背景下,堅持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是高校的必然選擇。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加強法制觀念,以《憲法》和《教育法》及《高等教育法》為工作準繩,在實際操作中嚴格遵守。高校在制定管理學生的規(guī)范時也要嚴格遵守《憲法》和《教育法》及《高等教育法》,要使規(guī)范首先合法。同時,也要按照合理程序對學生加強管理。
樹立以人為本理念。依法管理要與以德育人統(tǒng)一,不能過分強調依法管理的重要性而忽視德育的重要作用。德育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校在要求對學生規(guī)范性管理的過程中,往往追求整齊劃一的效果,損害了學生發(fā)展個性的權利,也很難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因此,高校管理者應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把管理學生轉變?yōu)榉諏W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地方普通高校要順利轉型、穩(wěn)步發(fā)展,必須處理好學校和學生的關系,在堅持法治的基礎上,以人為本,法治與德治相統(tǒng)一,才能和真正使學校和學生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秦惠民.管理行為的合理與合法----高校糾紛中的學生權利保護[J].中國教育法制評論,2006(4).
基金項目:本文系高校與學生間教育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研究課題,課題編號:ZC13114;治理視閾下的地方普通高校應用技術型轉型的對策研究課題,課題編號:GH150489。
作者簡介:王松巖(1981-),女,吉林公主嶺人。白城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