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福泉
課堂上積極發(fā)言對于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以集中注意力,提高聽課效率,加深對聽課內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但是,作為老師,我們深深感受到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一些學生漸漸變得靦腆、沉默,漸漸變得不愿在課堂上舉手發(fā)言。針對這些問題的產生,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讓學生投入課堂,積極發(fā)言,粗淺地談論一些做法。
一、小組合作,激勵發(fā)言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將課堂發(fā)言納入小組評分中,充分調動學生上課舉手發(fā)言的積極性。
對于平時很少發(fā)言的學生,在評分機制中可以適當提高他們的分值,這樣一來,平時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學生都會主動將發(fā)言機會讓給這些同學,并且動員他們,鼓勵他們舉手發(fā)言,以期得到更高的小組積分。這樣很好地避免了課堂上少數(shù)幾個學生壟斷發(fā)言的狀況,也避免了他們的不滿情緒,同時,對平時較少發(fā)言的學生來說,給他們充分的機會品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長自信。
二、課前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問題
課堂提問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課前精心設計問題,不僅要著眼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更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要把握好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教師設計的問題,既要讓學生人人能回答,同時又能夠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另外,要少一些提問,多一些閱讀思考與合作學習。教師設計的問題太多,必然會為了追求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閱讀教材和思考的過程。沒有獨立思考就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將流于形式,質量不高。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教材,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和體驗,在探究式學習中成為真正的主人。這樣使課上的生動、有趣,學生愛聽,人人參與,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此外,講課要有深度和廣度,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把知識盡量向外延伸,要讓學生感受到課外的天地很大,這能夠吸引學生的求知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我看來,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p>
三、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性的評語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個學生都應該有綻放的機會。對學生的回答,特別是平時很少舉手發(fā)言的同學,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多用鼓勵性、贊美的語言,微笑傾聽他們的聲音,發(fā)揚他們的閃光點,重新樹立自信心。當他們的回答有錯誤,或是偏離主題不著邊際時,不要簡單否定,或是打斷學生發(fā)言,這樣做不利于糾正他們錯誤,并且還會挫傷他們積極舉手發(fā)言的積極性。教師要采取寬容態(tài)度,要允許他們犯錯,善于傾聽他們的錯誤,并且把他們的錯誤看成是一種教育資源,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錯誤,發(fā)現(xiàn)知識或能力方面的不足,從而針對他的不足,采用激勵式的評價,這樣,既保護了他的自尊心,求知欲,也給他指引了努力的方向。以此來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交流氛圍,激勵學生暢所欲言。
四、課下多注意與學生的交流
課堂氣氛的活躍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功夫,課下同樣也要下工夫。課下與學生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關愛他們,多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拉近與他們的距離,這樣他們才會更加信任老師,在課堂上才不會對老師有一種距離感,從而更加釋放自己,暢所欲言,課堂沉悶的氣氛才會有所緩解。
總之,積極發(fā)言表面的是說,其實是思維敏捷性與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學生積極舉手發(fā)言,主動參與課堂,才能處于一種思維活躍的狀態(tài),更好地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這樣,不僅僅是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盡可能的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