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淑惠
摘 要:探討了中年級習作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和策略,并總結(jié)出實驗的成果和問題。
關(guān)鍵詞:習作教學;課題背景;實驗措施;實驗成果;存在問題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對于語文這一學科的界定,有很多種定義,其中最簡單的是從字面上理解:語,就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文,就是文字、文學。因此,寫作對于每個社會中的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而恰恰現(xiàn)實是,談寫“色”變的學生大有人在。于是,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就不得不更多地思考怎樣改變這一現(xiàn)狀,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寫作、會寫作。因此,我就從低年級開始,著力于這個課題的研究。
二、實驗采取的措施
老師方面:
在研究這個課題之前,我首先用心品讀“微型課題理論材料”,了解微型課題的相關(guān)知識;然后深入閱讀了《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guān)于寫作教學的要求,解決“為什么教”“依據(jù)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最后查閱了大量資料,閱讀一些關(guān)于寫作教學的文章,學習別人的先進經(jīng)驗,做到“有備而上”。
學生方面:
我指導學生的寫作訓練分為三重境界,也就是分三個層次進行:
第一重境界: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這個層次就是注重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
雖然我在開展習作訓練的課題研究,但我并沒有急于求成,過早或者過多地讓學生寫作,而是注重寫作前的閱讀,厚積薄發(fā),為寫作奠定基礎(chǔ)。具體做法如下:
對一、二年級學生,我就經(jīng)常找一些繪本讀物,到學校圖書室找了一些放在班級的圖書架上,特別利用新教育實驗中繪本教學的課件,和學生一起閱讀每一個繪本故事,然后再指導學生進行讀后的繪寫練習。
到了三年級,我更加注重讓學生課外閱讀,每天布置這樣一條家庭作業(yè):讀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的課外書,保證每個學生書包里隨時有課外書,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當然,學生在閱讀時,教師也不能落后,因為我信奉以下觀點:
要想教好書,先做讀書人。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
第二重境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策略一: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
在平時的寫作練習中,我并不只拘泥于書上的八個大作文的訓練內(nèi)容,我還設(shè)計了一些學生喜歡的話題,比如,《老師,我想對你說》《我最喜歡某某老師》《我的快樂和煩惱》《我的拿手本領(lǐng)》《我的理想》《我的好朋友》等。
策略二:記親身經(jīng)歷的事。主要在周記的練習中得以體現(xiàn)。密切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進行自作訓練,如這些話題:《今天我當家》《家庭趣事》《摘柚子》《我家的小動物》《借……記》……
策略三:利用教材資源訓練寫作。
具體的訓練內(nèi)容有:為圖配文,為文補白,續(xù)編故事,創(chuàng)編詩歌,課文仿寫等。
如,本學期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我就讓學生寫過一個片段練習:醫(yī)生對阮恒說了什么呢?對課文進行了一個補白練習;課后有六篇補充的閱讀課文,其中一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學生閱讀后,我就讓學生以《我愛故鄉(xiāng)的沙田柚》為題,仿寫一篇寫家鄉(xiāng)景物的作文。
第三重境界: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個層次我讓學生背誦經(jīng)典詩文,積淀終身有用的語文素養(yǎng),并且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在寫作時借鑒好詞佳句,引用名人名言,以范文佳作引路等。
三、實驗取得的成果
1.教師收獲了更多寫作教學的心得和經(jīng)驗。
2.學生不討厭寫作,多數(shù)孩子比較喜歡寫作,至少寫作文在他們眼里不是一種負擔。
3.學生的寫作訓練在數(shù)量上得到了保證。
4.學生的寫作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四、實驗存在的問題
1.活動不能實施。比如,為了給學生找到一些寫作素材,想到校外舉行一些體驗活動,可迫于安全問題,根本就得不到實施。
2.課堂訓練時間得不到保證。雖然有很多想法,但因為課時有限,所以學生在課堂上訓練的時間嚴重不足。
3.工作落實不到位。如,學生的課外閱讀,老師只是讓學生去讀,去積累,但讀得怎么樣,老師并沒有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檢測。
4.作文的評價方式還缺乏科學化、系統(tǒng)化。學生按照要求寫了,但老師的檢測和評價還不到位。
5.家庭教育不得力。我們農(nóng)村小學的教育,感覺就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家長很少管孩子的學習,即使管,也很不得法。所以,在課題試驗中,需要家長督促、參與的事就顯得很不得力。
我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在鋪滿鮮花荊棘叢生的作文路上,但愿我們走得更從容淡定!
注:本文為第十一屆全市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征文大賽論文,論文類別: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