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文
一、問題的提出
從一篇選文的文體、一堂課的學情來探討語文課“教什么”已經多有宏論,但從初中三年教材的角度或從一個單元的角度來研究同類文體“教什么”著述甚少,而這正是近期困擾我們的一個疑難問題。如何編排初中三年同類文體的教學序列,特別是如何安排同類文體的單元教學內容?最近聽的《生物入侵者》一課引起了筆者對同類文體單元教學的思考。該堂課如“行云流水”,學生課堂發(fā)言非常積極,表達流暢。但評課時,大家一致認為這堂課像是說明文練習講評課,學生在這堂課上的知識增值很低甚至為零。為什么呢?主要問題在于:教者確定教學內容時未關注單元內或單元間的前后關聯(lián)。
初中階段說明文學習主要集中在八年級上冊的第三、四單元,之后僅僅是零散幾篇。第三單元重點是事物說明文,第四單元重點是事理說明文。通過這兩單元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系統(tǒng)地習得哪些說明文知識,哪個單元要側重達成怎樣的教學目標,備課時應有規(guī)劃。而《生物入侵者》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雜而淺,忽視了單元內或單元間的前后關聯(lián),未關注和解決學生的已知點、模糊點、空白點。
由此,我認為同類文體的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有強烈的單元整合意識,單元教學內容應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梯度性。
二、基于文體的單元教學內容整合的意義
同類文體的文章匯合在同一單元,從編者角度看是為了讓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相應文體的知識。而現(xiàn)實教學中,同類文體的單元教學往往是唱著同一首歌。所以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安排非常必要。
(一)教材編排形式決定單元整合的必要性
現(xiàn)行人教版語文教材基本是以“文體組元”和“主題組元”兩種形式來組成單元,緊挨著的課文看似有秩序排列,其實無內在必然的聯(lián)系。以八年級上冊三、四單元為例,兩單元文體側重于說明文,第三單元選文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第四單元選文均體現(xiàn)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同單元選文的共同點僅是圍繞一個主題,文體體式同屬說明文,其實內在的必然性不明顯。[1]如果我們不進行整合只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子”地亂敲一氣,必定不能教給學生較為系統(tǒng)的說明文文體的知識,所以在這兩個單元的教學中,開發(fā)、構建出一個說明文知識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單元整合避免教學內容的無序和重復
李海林說:“文本是教學內容開發(fā)的材料,問題是幾十篇上百篇的文章(作品)本身是沒有體系性的,而教學內容本身卻不允許腳踩西瓜皮,走到哪兒算哪兒,教學內容是有計劃的安排,是完整的結構性體系?!盵2]單元整合的目的正是為了不出現(xiàn)“腳踩西瓜皮,走到哪兒算哪兒”的無序現(xiàn)象和“唱同一首歌”的重復現(xiàn)象。試想,如果教八年級上冊兩個說明文單元一直在重復說明對象、說明語言、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學生“已知”的東西,課課如此,反反復復,又如何讓學生澄清模糊,探究未知,獲得新知呢?
單元整合將對同類文體的文本進行統(tǒng)籌安排,關注教學內容的系列性、系統(tǒng)性、梯度性,便于學生知識的建構、知識網(wǎng)絡的形成,從而有效解決目前語文教學內容隨意、無序的問題,讓課堂發(fā)生“真正的學習”。
(三)充分發(fā)揮文本的不同功能,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單元內的各文本在呈現(xiàn)知識時各有側重,在達成單元目標時各有功能。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王榮生教授按教材選文的功能把教材分為四種類型: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不同類型的選文在提升學生語文能力上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定篇”,讓學生深入領會經典作品的“豐厚內涵”,理解“文化、文學學者對該作品的權威解說”; “例文”,讓學生領會一個個詞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體現(xiàn)的詞法、句法、章法等;“樣本”,讓學生獲得閱讀的知識和寫作的知識等;“用件”,“借選文所講的東西去觸發(fā)、去從事一些與該選文或多或少有些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3]
所以,同類文體的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有助于充分發(fā)掘文本的不同功能,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各類文體知識,訓練各類文體的閱讀能力。
三、基于文體的單元教學內容整合的實踐
基于文體的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關鍵要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并分篇落實。基本可分為三步走:一是根據(jù)單元選文的共性確定單元教學目標;二是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選文特點確定課文類型;三是根據(jù)學情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適當?shù)慕虒W方法。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四兩個說明文單元為例,闡述分篇落實單元教學目標的思路。
(一)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本單元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guī)范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文藝性小品文。單元說明提示,要引導學生學習怎樣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看云識天氣》等較為簡單的說明文,但對說明文的文體特點還未能深入掌握。
所以,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為:(1)學會抓住特征來介紹事物。(2)理清說明順序。(3)了解常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4)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5)理解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就選文特點來看,《中國石拱橋》是茅以升先生普及橋梁知識讀物中的名篇,是引導學生理解說明文怎樣抓住特征進行說明的范例,處理為定篇較合適。[4]《蘇州園林》客觀說明了蘇州園林的特征,說明順序非常有條理,構思精巧,語言精練生動。作為例文處理,可引導學生領會文本精巧的構思和精美的語言?!豆蕦m博物院》是介紹名勝古跡的典范,結構嚴謹,說明順序清晰。有了前面兩課的學習,此時是學生由了解到運用說明文知識的較好時機,可處理為樣本,讓學生變個順序說故宮,變個角度寫故宮,訓練學生表達并運用說明文知識。《橋之美》意蘊豐富,描寫生動精彩。《說“屏”》抒情筆調濃郁,文化韻味豐厚。作為樣本處理,兩課合并上,讓學生自學討論,朗讀品析,鑒賞美點,探究課文意蘊,學習用靈活多變的寫法介紹有文化內涵的事物。endprint
分篇落實單元教學目標的具體計劃如下:
(二)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本單元共五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覺》。鑒于第三單元已經學過說明文相關知識,所以教學內容不能與第三單元在同一水平線上,要避免重復,體現(xiàn)一定的梯度。據(jù)單元說明提示,本單元應立足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體會如何運用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安排合理的邏輯說明順序,才能將事理說明得層次分明、步步深入、簡明準確、生動形象。
因此,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為:(1)學會默讀,能按照要求篩選信息。(2)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3)培養(yǎng)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求真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學習正確的科學方法。
就選文特點來看,《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典型地體現(xiàn)了說明文的科學性和生動性。在闡釋事理時兼顧讀者對象,語言嚴謹而生動,說明方法多樣,邏輯順序縝密。這篇經典作品宜處理為定篇。《奇妙的克隆》的小標題和幾個部分的排列遵循縝密的邏輯順序。學生通過前面幾課說明順序的學習,本課可作為深入理解為什么要采用邏輯順序的例證,所以作為例文處理?!栋⑽髂蚨涛膬善纷钔怀龅奶攸c是善于聯(lián)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和縝密的邏輯推理。適合用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所以作為用件處理。可聯(lián)系一些類似的文章,如《“水滴石穿”的科學說法》等延伸拓展,學習運用作者的思維方法。《生物入侵者》運用大量的例子來說明生物入侵者,學習本文能深入理解舉例子的作用、舉例子應典型、舉例子應注意舉例角度等知識,并學會科學嚴謹?shù)嘏e例子,宜將之處理為樣本?!堵淙盏幕糜X》是有條理與生動說明整合的范例,將之處理為樣本,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合理安排說明順序、說明中生動描寫的方法。
分篇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具體計劃如下:
基于文體的單元整合教學的研究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迷茫困惑下的一種反思和探索,理想的構思是:整合后的課例緊緊圍繞單元教學目標,分篇落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是有序列、梯度的,課堂是學生鞏固已知、探究未知、獲得新知的過程。但在實踐過程中,對選文類型比較難判斷,導致采取的教學方法未能盡達目標;單元內選文的教學內容能圍繞單元教學目標,但很難避免重復;初次實踐對學情考慮不足。但是,從課程整合角度來探索提高課堂效率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深入探索肯定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61-315.
[2] 彭勝武.例說語文教學中的單元整合[J].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13(3/B).
[3] 陳隆升.實用文章閱讀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12(9/B).
[4] 李海林.如何構建一個可用的閱讀教學內容體系?[J].中學語文教學,201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