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晶++++王爭錄
做人、學會做人是人生的第一要務,中學生正處于人生關鍵的十字路口,教會他們如何做人更是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中學的教學任務不僅是要教學生成才,更應該教會他們做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做人即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人沒做好,方向錯了,可能危害更大。因此必須重視加強中學生的做人教育。筆者以為,通過發(fā)掘各門學科蘊含的做人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這不失為一種簡潔有效的教育方式,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單純進行做人教育的說教更有利于學生接受。本文就以中學歷史這門學科為對象來論述中學歷史教學中蘊含著的做人教育因素,及這些因素對學生做人方面的影響。也就是說,本研究目的就是論述如何利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有關因素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做人教育。通過中學歷史教學,使學生做一個頂天立地、堂堂正正、愛國愛家有自信心的人是筆者的最終目的。下面就具體論述歷史教學中所蘊含的做人教育因素。
一、用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教育學生做人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它是研究人類發(fā)展歷程的專門學問,離開了人以及人的活動就不可能有歷史這一專門學問的存在,故我國“史圣”司馬遷提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1]的歷史教育宗旨。歷史離不開人,離不開人物,離開了人就不可能有歷史存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必須重視人物這一關鍵因素的教學,也就是說,要抓住歷史人物教學。歷史上的事情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從某種角度說,歷史學就是研究前人做人做事之學。在歷史教學中,完全可以通過人物的生平經歷教育學生到底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歷史上有的人物如屈原、蘇武、岳飛、文天祥、方孝孺、史可法、鄭成功、林則徐等死后流芳百世,有的人物如趙高、李林甫、秦檜、魏忠賢等死后遺臭萬年。筆者以為,中學歷史教師在講授這些人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去查閱相關史料,然后在課堂進行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有些人為什么能夠流芳百世,而有的人為什么卻遺臭萬年。中學生正處于人生價值取向形成的關鍵階段,通過這些討論及教師的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啊斯逃幸凰?,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2]教師在這些歷史人物的教學討論中,最后歸納總結出:那些凡是能夠在歷史上流芳百世、深受人民愛戴的人,是因為他們始終以國家、人民利益為中心,堅持為國家、民族的發(fā)展去努力貢獻,把國家與人民的利益置于個人的利益之上;那些凡是遺臭萬年、遭致人民唾罵的人,無不是損公肥私、賣國求榮,把自己個人的利益置于民族、國家之上,為了獲得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犧牲國家、人民的利益。教師通過這些歷史人物生平功過是非的教學,把做人的價值取向貫穿其中,這樣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自己該做什么樣的人。其實做什么樣的人,這對中學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問題,他們已經到了思考自己一生應該怎樣走的關鍵時刻,而歷史人物教學能夠給予他們價值取向的正確指引,故中學教師在歷史人物教學中要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做人的價值取向教育。
二、用歷史人物的坎坷經歷教育學生如何去應對人生挫折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有句話說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教育學生如何應對人生中的挫折,這是學校教育教學不可推卸的職責所在,也是學校做人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務。如前所述,只有把這種任務與教學結合起來進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做人教育方法。這用在如何應對人生挫折方面也是成立的。讀史可以明志、可以做到古為今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歷史人物的榜樣力量不容忽視。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在遭受身心的巨大打擊后還能堅定不移地撰寫《史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從歷史人物的坎坷經歷中去學習。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盵3]這是他通過學習領會歷史而總結出來,古人是如何在挫折中發(fā)憤圖強有一番作為的,所以他能忍辱偷生寫就了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史學巨著《史記》。司馬遷發(fā)奮寫《史記》的歷史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學生應對人生挫折的典型事件,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去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他們在人生中遭受打擊后會怎么做?讓他們討論后再回答,然后問他們,想知道我國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是如何應對人生挫折的嗎?再引入上面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在遇到人生挫折的時候,要向這些歷史人物學習他們正確的認識挫折、寵辱不驚、越挫越勇的積極應對策略。特別是在給學生講述“勾踐滅吳”這段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把這種應對人生挫折的可貴品質及正確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在做人方面正確應對人生的挫折。在歷史教學中,采用這種歷史人物應對挫折的辦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不僅能夠把看來與現(xiàn)實生活毫不相干的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做到古為今用,還有助于學生繼承我們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可謂是一箭雙雕。況且在目前的中學生中存在不少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從小就在溫室里長大,抗挫折的能力比較差,而這種歷史人物坎坷經歷教育可以說是十分及時而且必要。
三、用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歷史教育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
教育的目的是教學生“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4],這是我國近代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教育目的。做人要自信,怎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及民族自信心,這是實行做人教育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中學的各科教師都應該自覺發(fā)掘本學科關于自信方面的教育,在教學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及民族自信心,最終使得他們成為自信的中國人。歷史教學也應該理所當然擔負起這一神圣的職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善良、勇敢、勤勞、智慧的民族,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就是一部輝煌的歷史。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出現(xiàn)了河姆渡文明、半坡文明等遺址,“三皇五帝”的豐功偉績,炎黃子孫就是由炎帝部落及黃帝部落共同發(fā)展起來的,大禹治水,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輝煌。早在公元前21世紀我國就進入到有完整國家體制的夏朝,公元前475年進入到封建社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這些在當時都是遙遙領先的。特別值得自豪的是,中國是唯一文明沒有被中斷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長久的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了如老聃、孔丘、孫武、墨子、孟子等一大批杰出的具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出現(xiàn)了造紙術、黑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對近代世界發(fā)展有突出貢獻的“古代四大發(fā)明”;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這樣的昌盛時期,特別是漢唐盛世更處于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出現(xiàn)了蘇武、包拯、岳飛、文天祥、方孝孺等這些忠貞不二的忠臣良將;出現(xiàn)了以“和為貴”、禮儀之邦、天人合一為追求的人生及民族追求;出現(xiàn)了《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紅樓夢》等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學名著;出現(xiàn)了《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徐霞客游記》等具有科普現(xiàn)實意義的著作……中華民族的前人能夠通過自己的智慧取得如此燦爛輝煌的成就,作為后人,我們有什么資格對本民族沒有自信心?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樹立起民族自信心,中學歷史教學對此責無旁貸。中學歷史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把提高民族自信心作為做人教育的要求,這樣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具有民族自信心的杰出一代。endprint
四、用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恥辱史教育學生應當發(fā)憤圖強
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的一部血淚史、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史。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歷史,就是因為封建社會后期明清統(tǒng)治者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盲目排外、驕奢淫逸、不思進取,整日沉浸于天朝大國的美夢中而造成的。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列強用自己的“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國門后,就帶來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1842年《南京條約》是近代簽訂的第一個喪權辱國條約,隨后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清王期統(tǒng)治者自以為是、不思進取、閉關自守造成了與當時世界相比已經落后了還不自知,如有的清朝統(tǒng)治官僚愚昧無知至極,竟然認為列強的輪船是用許多?;蛘唏R拉著的,所以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挨打也是必然的了。近代列強對我國大肆掠奪、殘害我同胞,其罪狀罄竹難書,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等這些國恥豈能忘記?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恥辱歷史,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不思進取、盲目排外造成了近代恥辱史的狀況,要讓學生知道、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夢”的由來。自1840年以來我國不斷地遭受外敵入侵、國勢日益衰落,而且還時常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當時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獨立、富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自鴉片戰(zhàn)爭后所有國人的愿望。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雖然獨立了,但是離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小康生活還是有很大差距,與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文化軟實力等差距還是很大,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最艱巨的問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教師要教育學生銘記國恥,從自身做起,發(fā)憤圖強,做一個具有歷史責任感及使命感的中國人,自覺地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五、用自古統(tǒng)一多民族以和為貴的民族關系史教育學生熱愛各民族同胞
民族關系史是歷史教學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其中也蘊藏著許多做人的道理,值得中學歷史教師通過這些去教育學生熱愛各民族同胞。我們中國有56個民族,這是由歷史原因形成的。我國自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起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兩千多年里各民族之間雖然有沖突,但都是逐漸自覺地形成了以和為貴的民族交往傳統(tǒng),各民族同胞之間相互交往、友好往來、互相學習是主流,各少數民族同胞和漢族同胞一起譜寫了輝煌的古代歷史。在古代出現(xiàn)了昭君出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文成公主進藏、回鶻衣裳回鶻馬等各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佳話,在近現(xiàn)代外敵入侵的年代則出現(xiàn)了海齡、馬本齋等少數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英雄事跡。各民族之間水乳交融的交往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歷史,漢族中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有漢族的歷史,他們之間相互尊重、友好往來、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知道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民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了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歷史,學會團結各民族同胞,要像先賢學習他們?yōu)槊褡鍒F結與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最終要讓學生知道以和為貴是處理我們民族關系的宗旨,學會處理好民族之間的交往關系。這也是中學歷史教學學生做人教育的應有之義。
六、用中華民族自古捍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的愛國傳統(tǒng)教育學生做人要愛國
捍衛(wèi)國家領土完整一直是中華民族愛國的光榮傳統(tǒng),教育學生做人要愛國也是中學歷史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國數千年歷史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不被外敵所滅的根源,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的愛國人民捍衛(wèi)著國家的領土完整,涌現(xiàn)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愛國將領、仁人志士,如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關天培、馮子才、左宗棠等,他們用自己的英雄壯舉譜寫了捍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的愛國篇章。特別是近代以來,就連社會底層的民眾也自發(fā)起來抗擊外敵入侵,如“三元里人民抗英”就是民眾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槍。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作為下層民眾自發(fā)組織的義和團以視死如歸的精神頑強抵抗,打破了八國聯(lián)軍企圖亡我中華的狼子野心,使得列強懂得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得出了“無論歐、美、日各國,皆無腦力與兵力”“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5]的教訓。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人民群眾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就是因為他們繼承和發(fā)揚了這種愛國精神。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先烈就是用這種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發(fā)展。愛國是整個中國歷史的主旋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教育學生做一個愛國之人,把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tǒng)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
歷史教學過程中包含著許多教學生做人的因素,歷史教育是借鑒也好還是古為今用也罷,這都是表面現(xiàn)象,其實真正的目的就是教育學生學做人。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大力發(fā)掘歷史教育中蘊含著的做人教育的因素,適時地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完成教書、育人二者有機結合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琪. 關于“究天人之際”與“通古今之變”的再思考——從《史記·五帝本紀》的天命說談起[J]. 史學集刊,2012(3):116-122.
[2] 孫燕京. 從重于泰山談革命者的生死觀——紀念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發(fā)表60周年[J]. 蘭臺內外,2004(5):60-61.
[3] 張強. 論司馬遷作《呂不韋列傳》的筆法[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30-138.
[4] 王爭錄. 試論陳鶴琴本土化學前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15(1):49-52.
[5]榮孟源. 義和團反帝運動[J]. 歷史教學,1980(1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