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亦豪
我對《四世同堂》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所以我有必要先從自己說起。
我是1936年在北平出生的,才過了半年,七七事變炮響,我就成了小亡國奴,在日本統(tǒng)治下過了八年屈辱的日子。這八年,我在可恨的膏藥旗和兇光閃閃的刺刀下長大,和大人一樣憋著一肚子窩囊氣。那時最盼的事就是有一天中國能打敗小日本。所以現(xiàn)在回想起一生來,童年時最高興的一件大事就是日本投降。我這個九歲的孩子跟著父親跑到太和殿,擠在大人堆里看日軍投降儀式,是真出氣??!于是,寫八年抗戰(zhàn)北平的《四世同堂》自然成了我鐘愛的一部書。
對我來說,讀《四世同堂》當然不僅是解氣,從一個老舍研究者的角度評價這部書,其特殊價值是它作為獨立作家的老舍的最后一部分量最重的長篇,濃縮著老舍最本真的思想、理念和追求,寫出了對社會特別是民族精神的思索,并且用足了多年的生活積累,展現(xiàn)了他創(chuàng)作高峰期的藝術功力。它應該是“最老舍的”一部。
全書主要人物都住在小羊圈胡同,那是北平西城護國寺附近的一條極不顯眼的胡同,它在新街口大街有個胡同口,老舍管它叫“葫蘆嘴兒”,只有五六尺寬。拿現(xiàn)在的話來說它算是條規(guī)劃之外的胡同,所以連個官名都沒有,那里的老百姓順嘴叫它“小羊圈胡同”,這就成了名字。
這樣的胡同顯然是窮人的聚居地,小說里卻讓大赤包、冠曉荷、牛教授這些有錢有社會地位的人,跟腳行、理發(fā)匠、洋車夫這些底層百姓住在同一個胡同里,似乎有點兒勉強??赡鞘抢仙岬纳碇匕?,遠在重慶的老舍閉上眼睛,那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眼前,而且從藝術角度講也是允許的,這么一來,無論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的關系,寫起來都比較方便,所以也能將就。
這么處理,在我看來,這個“勉強”里含著老舍對生身之地的眷戀。
對老北京愛之深之切,而又能那么美好地寫出來,恐怕沒有誰能超過老舍了。大家都會記得在《想北平》里那些動情的文字。“我真愛北平”了,“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p>
寫《四世同堂》給了老舍一個絕好機會。它是專門寫北平的,而且容量特大,可以充分發(fā)揮,撒開了寫。老北京的城市景色、四時風光、節(jié)令風俗、季節(jié)蔬果、胡同風情、民間禮儀、口語俚語和老百姓的多種性格、多樣人生等等,應有盡有,簡直稱得上百科全書。單就民俗學它也是一個寶典。
今天的北京,因為時代的發(fā)展,人口的暴漲,城市的無限擴張及對歷史文物的摧殘等,和當年比較起來已經(jīng)面目全非,那種醉人的老北京味兒已經(jīng)所剩無多,這給人們留下了無可奈何的遺憾。但是,老舍用他的筆給我們保存了消逝的老北京,真真切切的老北京,風味濃醇的老北京,風情萬種的老北京,它的文化記憶價值是多少張油畫和照片無法相比的。這是一宗多么偉大的貢獻!
抗戰(zhàn)爆發(fā),老舍提著小皮箱,登上最后一趟火車,走向抗戰(zhàn)的大后方。他強忍著別離之苦,把老母,把妻兒留在淪陷區(qū)。他最糾結的就是忠孝不能兩全。
這種矛盾的心情化作了《四世同堂》里兩個最主要的人物:瑞宣和瑞全。瑞宣體現(xiàn)的是孝,瑞全是忠,加在一起,就是老舍。
瑞宣極其愛國,他絕不肯當亡國奴,他要去抗戰(zhàn),但他是長孫,是祁家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頂梁柱,他不能不留下來忍辱負重。他是內(nèi)心最痛苦的人,因為他頭腦最清醒,他得掙錢,照顧全家??墒撬幸粭l底線,絕對不要日本人的錢,絕對不給日本人干任何事,寧可失業(yè)。他還要照顧鄰里,他是大家的主心骨。瑞宣在危難中始終保持著民族的尊嚴。忠和孝在他身上終于得到統(tǒng)一。瑞宣的人品、修養(yǎng)、風度酷似老舍,作者可能就是以自己為原型的。
瑞全則離開北平,走上抗日的廣闊戰(zhàn)場。他激情四射,信念堅定,剛健有力,敢想敢為,他更直接地體現(xiàn)著老舍忠的理念。
有了這兩個人物,老舍該不那么糾結了,忠和孝兩全了,全得十分完美。
老舍把自己詩人的剛烈之氣給了詩人錢默吟。
錢詩人敦厚謙和、與世無爭,平日吟詩作畫養(yǎng)花喝酒,然而,氣節(jié)在他高于一切。他說:“我是向來不問國家大事的人,因為我不愿談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來亡我的國,我就不能忍受!”
錢詩人的兒子仲石是個司機,他拼出自己的命,摔死一車日本兵。這個壯舉早在錢詩人預料之中,他驕傲地表示:“我只會在文字中尋詩,我的兒子——一個開汽車的——可是會在國破家亡的時候用鮮血去作詩!我丟了一個兒子,而國家會得到一個英雄!”這是何等的豪情!
因兒子的壯烈犧牲,錢詩人被日軍逮捕,受盡酷刑,毫不屈服,出獄后以他煉就的錚錚鐵骨復國雪恥,成為一個神出鬼沒的斗士。
老舍借錢默吟寫出了自己詩人性格的那個側面。
老舍是旗人,可是他多年不敢公開自己的旗人身份。這不能怪老舍,要怪得怪那個時代。
我常想起上世紀40年代初上小學時多次聽到這么一個段子:
“你是哪族人?”
“我是旗人?!?/p>
“人家騎馬你騎人?!”
“我在旗。”
“你再騎我打你!”
由這個粗俗的段子我們可以看到,彼時,辛亥革命已經(jīng)過去30年了,“驅逐韃虜”留下的民族歧視還那么深入人心。清王朝的結束終結了滿族的特權,旗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所有的旗人臉上好像都貼上了恥辱的標簽。因此,旗人們常常諱言自己的民族出身。老舍直到1949年以后才公開自己的旗人身份。
但是老舍自小就有很濃重的旗人情結。他的很多作品里都透著旗人味兒。《四世同堂》里的一個亮點就是寫的旗人,而且是貴族。小文,準侯爺。老舍把小文夫婦那種貴族加上敗落的“范兒”,那種身居底層又保持自尊的氣度,寫得恰到好處。他們倆墮入貧困卻超然物外從容淡定,活在他們著迷的藝術里。
冠曉荷迷上了小文太太,動了多少歪腦筋,都在不卑不亢的墻上碰了壁。而小文夫婦跟圍著他們學戲的老百姓可是相處得水乳交融。
平時看來不問國事的小文,在日本軍官打死他太太的時候,從舞臺上飛身下來,掄起椅子把那軍官的腦漿打了出來。他是烈士。
老舍想寫旗人,卻偏偏寫了一對貴族夫婦,這值得玩味。
同是進步作家,很多人對世代被壓迫被奴役的百姓們是充滿同情的,然而他們往往更多地去注意那些小人物落后、愚昧、自私、麻木的一面,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老舍和他們不一樣,他的一個十分可貴的特點是,他既不留情面地解剖和批判民眾可悲可鄙的惡德,又深情地發(fā)現(xiàn)和展示深藏在民眾內(nèi)心的可敬可愛的美德。這大概與他本人的成長經(jīng)歷很有關系,他在底層長大,他深深懂得,他的親朋、鄰居、伙伴們的人性中丑和美往往是以各種不同的關系和形態(tài)共存的。
仔細地看看《四世同堂》里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吧,請你找到老舍眼中那種感覺 。性格各異的人物系列構成一個現(xiàn)代文學中空前壯觀的群像,這里面的腳行李四爺夫婦,棚匠劉師傅兩口,司機孟石,理發(fā)匠孫七,小文夫婦,相聲演員方六,老農(nóng)常二爺,放話匣子的程長順,車夫小崔兩口,更有祁老爺子、瑞宣、韻梅、瑞全等等,他們身上的亮點正是老舍極其珍視的人性的閃光。就連吃瓦片的金三爺、潦倒文人野球的內(nèi)心也有善良的東西。而生在冠曉荷家的高弟,心靈中潛藏的美在正義力量的導引下,使她終于走上光明之路。
這些人物身上正反兩種因素兼具的狀態(tài),是老舍對民眾從未失去信心的一個原因,也是《四世同堂》樂觀基調(diào)的依據(jù)。
作為獨立的自由主義作家的老舍,西方現(xiàn)代的民主思想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但《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沒有表現(xiàn)出明確徹底的現(xiàn)代意識,因為此時國難當頭,國家至上,愛國是頭等大事。淪陷的八年,“愛國”這個標尺檢驗著每個中國人。
“愛國”是屬于政治層面的,道德則是它的基礎。在道德的層面,《四世同堂》自始至終貫穿著的是禮義廉恥。給祁家看墳地的老農(nóng)常二爺進西直門讓日本兵抓住罰跪,他覺得這是奇恥大辱痛不欲生。老舍說:“他是個中國人,北方的中國人,北平郊外的中國人。他不認識多少字,他可是曉得由孔夫子傳下來的禮義廉恥?!痹谶@,老舍點出來的就是《四世同堂》的這一個核心觀念。老舍希望也相信,經(jīng)過民族戰(zhàn)爭的考驗與洗禮,在禮義廉恥浸潤中長大的整個中國人的國民性會有新的提升,甚至升華。
馮友蘭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曾倡導“抽象繼承法”。他認為古代哲學命題可以區(qū)分為抽象意義和具體意義,抽象意義往往可以為一切階級服務,因而可以繼承。雖然此說當年遭到批判,但今天看來是有道理的。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在生活中被徹底砸爛,完全弄一套新的,外國的,水土不服,立不住。而且,傳統(tǒng)有優(yōu)劣兩面,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也太可惜。世界各國文化中好的東西都是相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面的精華是有普世價值的。
老舍始終認為中國的改造必得站在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基地上。但不能原封不動地保留,要改造,去掉陳腐的,發(fā)揚優(yōu)秀的。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倡導的禮義廉恥不同于傳統(tǒng)的,是經(jīng)過改造更新的,與馮友蘭的主張不謀而合。
《四世同堂》這個書名起得就大有深意。四世同堂,一個最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一個保守封閉的世界,一個最老舊的觀念。小說以此時此處為起點,讓一個個在禮義廉恥的傳統(tǒng)當中泡大的老北京人,經(jīng)過八年的煉獄,登上了一個新的層次。到了小說的結尾,和開篇相比,每個人的靈魂似乎都經(jīng)過一次大洗滌,光鮮亮堂了許多。《四世同堂》里,經(jīng)過改造、錘煉而更新的禮義廉恥,在道德滑坡的今天顯得更珍貴了。
這部書中關于祁天佑含冤投河的那段描寫,是令人唏噓的。尤其使人驚奇的是竟然與老舍在20多年后的遭遇那么相似。天佑他冤枉,他委屈,他要把粘在身上的大黑點子——使陽光變黑,使鮮花變臭,使公正變成狡詐,使溫和變成暴戾的黑點子洗凈,他拖著疲憊受傷的身子往西走,他出了城,他看到流水在向他召喚……這里寫的是天佑,又是老舍自己辭世前的的真實心理,甚至走的方向,去的地點,結束生命的方式——投水,都一模一樣。好像是老舍在書里為自己寫了預言,真夠神奇的。
一般來講,作家寫他的人物,常常會設身處地去揣摩這個人此時會怎么想,會怎么做。老舍寫到祁天佑的冤屈時顯然是十分動情的,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這個角色里,他變成了祁天佑?!八簧鷽]打過架,撒過野。他萬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會挨打。他的誠實,守規(guī)矩,愛體面,他以為就是他的鋼盔鐵甲,永遠不會叫污辱與手掌來到他的身上?,F(xiàn)在他挨了打,他什么也不是了,而只是那么立著的一塊肉?!碧煊颖淮颍谓?,身上寫著“極大的紅字——奸商”,日本鬼子還逼著他自己大聲喊:“我是奸商!”到了這一步,老舍只能讓天佑走進那河水,讓清涼的水洗凈胸前的紅字。誰知,到了1966年,老舍遇到天佑一樣的橫禍。他瞬間變成了“反動文人”、“牛鬼蛇神”,挨打,挨斗,掛著侮辱人格的黑牌子。他的心走入了當年他為天佑設定的思路,他沒有別的選擇,他走入太平湖。當然,老舍的投湖還有絕望、徹悟、醒世、抗議等多重更深的含義。
老舍和他的天佑,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結局。《四世同堂》的這一段描寫,似乎是老舍20年前的讖語。它是謎,又不是謎。
《四世同堂》里有老舍,連他的結局都寫進去了。不是嗎?
《四世同堂》里,一個活著的老舍,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