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萍
【摘 要】詩歌是文學(xué)之母,特別是我國古代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是高度濃縮的漢語言的精華,其特點決定了詩歌鑒賞是文學(xué)鑒賞的最高形式。但古代詩歌遠離當(dāng)代生活,語言的跳躍性很大,意象比較模糊。詩歌鑒賞作為高考的考查內(nèi)容之一,但大部分學(xué)生在這一題的得分率比較低。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詩歌;詩歌鑒賞
1.握詩歌背景
學(xué)生鑒賞詩歌之前,應(yīng)當(dāng)大致了解詩詞的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了這些內(nèi)容,學(xué)生才能夠真正理解和體會詩歌的內(nèi)涵,并為鑒賞詩歌奠定基礎(chǔ)。
2.體會情感
2.1感情是詩歌最突出的特點,詩歌鑒賞最根本的任務(wù)便是體會詩人的情感,了解詩歌寫何事,繪何景,抒何情,言何志。這里所說的情和志,有的是詩人特定情境下的感情流露,有的是詩人闡述的某種哲理,有的是詩人對人生、社會、歷史等發(fā)表的自己的看法或是總結(jié)。
如何準確體會詩人的情感呢?首先要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常見類型。
2.1.1送別詩主要抒寫離情別緒,但有的詩歌也會在寫離情的同時,勸勉友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價值觀。比較典型的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別董大》,一掃一般送別詩的纏綿依戀,寫得積極曠達,開創(chuàng)了送別詩新的境界。
2.1.2邊塞詩多贊頌邊疆將士的英勇,表達建功立業(yè)、報效朝廷的愿望和決心;也有暗示對朝廷的不滿,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歸家無望的哀怨。如辛棄疾《破陣子》,既抒發(fā)了渴望殺敵報國、收復(fù)中原的雄心,也表達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
2.1.3山水田園詩主要表達對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也有的表達厭棄塵世、厭倦官場、歸隱山林的思想感情。如陶淵明《飲酒》《歸園田居》、王維《山居秋暝》。
2.1.4鄉(xiāng)情詩表達羈旅愁思、思念親友之情,也有的是邊關(guān)思鄉(xiāng)、閨中懷人。如馬致遠《秋思》、王灣《次北固山下》,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溫庭筠《望江南》則表達閨中人對心上人魂牽夢系、痛徹心扉的思念。
2.1.5詠史詩往往將史實與現(xiàn)實結(jié)合在一起,表面上是詠古,實則感慨個人遭遇、諷刺現(xiàn)實社會。如杜牧《赤壁》,借一件古物引起對歷史興亡的慨嘆,暗諷當(dāng)年周郎只是遇到了難得的機遇,也含蓄地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
2.1.6詠物詩是借吟詠某一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或是生活情操的詩歌。如陸游《卜算子·詠梅》,通過梅的意象表達自己品行高潔、不與世同流合污的情操。鄭板橋《竹石》中開篇“咬定青山不放松”與末句“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相互呼應(yīng),凸顯作者那種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fēng)骨。
3.透過意象,體會情感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跋蟆迸c“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是“意象”,古代詩歌中許多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有其共通之處。在平時的積累中,了解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各有哪些寓意,會對課外詩歌賞析有很大的幫助。
常見的意象有:梅——凌寒傲骨,菊——高雅,蓮——高潔,柳——惜別,松——堅貞,梧桐——凄涼悲傷,月光——思念,春風(fēng)——得意,浮云——飄零,秋雨——憂愁,流水——嘆惋,杜鵑(子規(guī))——凄涼哀傷,鴻雁——思鄉(xiāng)懷親,竹笛、笙簫——離別之苦、鄉(xiāng)思之情、內(nèi)心孤獨,等等。
4.賞析語言,掌握技巧
我們在進行詩歌賞析時,不僅僅要體會詩人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還要理解詩人是怎樣抒情的,要學(xué)會欣賞詩歌的語言。
4.1方式:詩歌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大類。直接抒情比較容易理解,我們著重了解間接抒情的幾種方法: 4.1.1寓情于景。柳宗元《江雪》,詩人遭朝廷貶謫,孤獨高傲的心情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表現(xiàn)出來了。
4.1.2寓情于物。陸游《卜算子·詠梅》,通過梅的意象表達自己品行高潔、不與世同流合污的情操。
4.1.3借古諷今。杜牧《泊秦淮》,用南朝陳后主荒淫誤國的教訓(xùn)來諷喻當(dāng)時的晚唐統(tǒng)治者。
4.1.4以小見大。孟郊《游子吟》,通過母親為游子縫制衣裳的事例表現(xiàn)深沉的母愛。
4.2描寫手法
詩歌中常見的描寫手法有:以聲襯靜、動靜結(jié)合,如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表達詩人向往佛門清凈的心情;烘托,如張繼《楓橋夜泊》中“月落烏啼霜滿天”渲染幽靜、靜謐的氣氛來烘托愁情;側(cè)面描寫,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側(cè)面寫出天氣的奇寒,邊塞將士生活的艱苦;反襯,杜甫《孤雁》中“野鴨無意緒,鳴噪自紛紛”,野鴨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輩,反襯孤雁高潔的品質(zhì);虛實相生,如曹操《觀滄?!分小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象征,如杜牧《赤壁》,以美女命運象征國家的命運,別出心裁。
5.題思路
5.1題目入手:詩歌的題目就好比一個人的眼睛,能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或暗示詩的主要內(nèi)容,或交代中心事件,或點明時間節(jié)氣,或直指歌詠對象,或流露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揭示中心主旨等。只有認真審讀題目,才能帶動我們更好地去解讀詩歌。比如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兩詩的題目都交代了尋人不遇的中心事件,所寫的對象均為隱士,屬品性高潔之人,自然會表現(xiàn)對主人公的贊美、流露出尋人不遇的惆悵,隱含著對隱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2注釋:注釋是鑒賞中最值得注意的內(nèi)容之一,雖短短的幾字,有時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而且這種暗示多與詩歌所表達的思想主旨相關(guān)。徐渭《題葡萄圖》詩后注釋為:徐渭,明代杰出的書畫家、文學(xué)家。性情放縱,屢試不第。有了注釋的提示,我們就可以從詩作的前兩句“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fēng)”中直接看出詩人是一個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羈的形象。其中“落魄”一詞就直接寫出了他的潦倒不得志,“獨立”“晚風(fēng)”寫出其晚年寂寞孤苦,“書齋”“嘯”字則寫出詩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羈的個性。而后兩句“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只要抓住詩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論世,就很容易弄清楚此處的明珠用了比喻手法,表面上比喻葡萄,實際上喻指詩人的才識,這樣的“明珠”無處可賣,蘊含著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
5.3題材入手: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shù),準確鑒賞詩歌的關(guān)鍵在于把握詩歌里所表達的感情,而準確把握詩歌的題材對準確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又有一定的幫助。
拓展課外閱讀,為提高鑒賞能力增加一定量的積累,提高鑒賞能力,脫離課本不行,但僅有課本顯然也是不夠的,它需要在相當(dāng)數(shù)量的感性積累以后才能引起質(zhì)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周小雪.新課標(biāo)下高中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dǎo)措施[J].成功:教育,2010(06)
[2]郁瓊雅.中澳高中語文課程標(biāo)準比較研究[J].新課程研究:基礎(chǔ)教育,2010(07)
[3]王金玉,楊軍,陳岳純等.高中語文教師課外閱讀的調(diào)查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1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