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婧 符小洪
【摘 要】居住區(qū)的濱水區(qū)作為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其建設是提升居民生活環(huán)境和改善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以福建省壽寧縣新安小區(qū)新安湖為例,首先分析了親水性、景觀要素整合、生態(tài)性與地方性的設計原則,然后從景觀結構、場地豎向改造與駁岸處理、植被選擇與造型塑造、地面鋪裝討論了濱水景觀方案設計思想與方法。
【關鍵詞】設計原則 濱水景觀設計 新安湖 新安小區(qū)
居住區(qū)濱水景觀設計是一種涉及濱水景觀設計和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的綜合性設計,對改善居住區(qū)景觀環(huán)境,引導居住區(qū)生活方式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福建省壽寧縣重點民生項目新安小區(qū)規(guī)劃的人工湖——新安湖為例,從居住區(qū)濱水的景觀結構、場地豎向改造與駁岸處理、植被選擇與造型塑造、地面鋪裝等視角進行探討,旨在為新安小區(qū)濱水景觀設計與建設提供參考。
1 研究區(qū)概況
新安湖位于壽寧縣南陽鎮(zhèn)新安小區(qū)的西北部,其原始地形為狹長的、向西南方向彎曲的谷地,河床平時水位10-20m不等,寬度在30-80m之間,汛時水位可淹至漁洋路邊。根據新安小區(qū)規(guī)劃設計設想(下稱“上位規(guī)劃”),把該河床的形制整體向西南方向偏移,并在西南角設計攔河壩,且適當拓寬河床,兩岸設計束水防洪堤,湖面寬度介于20-55m之間。本研究的范圍從新安湖及其周邊區(qū)域,東至新安小區(qū)的友苑,西至新安小區(qū)的盟苑,南至24米寬市政規(guī)劃路,北至漁洋路。區(qū)域面積為23128.92m2,包括部分水體、小區(qū)道路、居住建筑及綠化用地等,其中水域面積占8921.52m2,小區(qū)道路面積占3869.81m2,居住面積占3965.20m2,綠化用地面積為6372.42m2。湖濱南側的地勢高差大,最高海拔為585.20m,最低海拔為569.00m,相差16.2m;北側的地勢相對平緩,最高海拔為573.00m,最低海拔為569.00m,相差4m。湖岸兩側的居住小區(qū),建筑風格為新古典主義的聯排獨棟建筑,設計為藍屋頂灰白墻的外觀模式,使建筑與藍天碧水融為一體。上位規(guī)劃對湖濱區(qū)提出的理念是“顯山露水、藍天綠樹”,使湖濱景觀與居住主團融為一體,提高居住品質的同時還可以為居民提供一個集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公共活動場所。(圖1)
2 新安湖濱水景觀設計原則
2.1 注重親水性原則
濱水空間的親水性設計是作為水體與實體之間的過度,擔負著一種從軟質形態(tài)要素向硬質形態(tài)要素過渡的使命。本文的親水性原則主要體現在入口疏散區(qū)向水面凸出部分、噴泉廣場和親水木質臺階的營造方面。入口疏散區(qū)向水面凸出的部分可以觀水,設計為鋼混結構的方形平臺,使用者步入湖濱區(qū)就可以觀賞到最大范圍的濱水景觀;噴泉廣場的設計立于水上,可以實現水上賞水,其周邊設計一個用護欄圍著的小平臺,居民可以在平臺上進行跳舞及休閑等活動,主要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種身在水中央的感受;親水木質臺階延伸到水中,是水陸相連的紐帶,從而實現從陸地到水域的自然過渡,使用者可以順著臺階走到水中,享受水帶來的清涼觸感。
2.2 景觀要素的整合原則
景觀要素包括地形、水體、植被、建筑及構筑物,以及公共藝術品等。新安湖濱水景觀設計在實現資源整合利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上,還必須滿足小區(qū)的功能布局、主要服務區(qū)域和人群、完善小區(qū)整體規(guī)劃設計中賦予它的功能和服務要求。具體而言,新安湖的地勢整體呈現出兩邊高中間低的地勢,利用地勢差合理的配植喬木—灌木—地被,使整體景觀在空間上富有層次感和動態(tài)感;新安小區(qū)的整體建筑風格是新古典主義風格,新安湖的主體景觀塑造上也設計成同樣風格,為了增加多樣性,局部設計延用西方風格;考慮到新安湖的水是活水,汛期則漲,湖域設計成兩端窄,中間寬的形式,并且設計地勢自北端而向南端逐漸降低,在增加湖域的容水量的同時也加快了排水的速度。而對植被設計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依據地勢、坡度以及濱水綠化帶的寬度。配植上遵循從高到低依次種植喬木、灌木和地被的規(guī)律。坡度較緩處植花樹、綠籬等,坡度較陡處則以高大喬木和地被為主,以此實現固土防災。濱水綠化帶較窄處主要以地被植物的搭配為主,較寬處則設置為純林景觀。
2.3 生態(tài)性原則
生態(tài)設計指的是任何與生態(tài)過程相協(xié)調,盡量使其對環(huán)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張鋒在《張家口大清河濱河區(qū)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中提到德國萊茵河,瑞士的雷維蘇河以及日本的三大河流改造方案都遵循了生態(tài)性原則,它們的改造理念就是回歸自然狀態(tài)。在本文濱水景觀規(guī)劃設計時吸收此思想,具體而言,新安湖的場地豎向設計就是在原有的地形基礎上進行挖高填低,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受人為干擾程度較??;綠地系統(tǒng)設計中使用了大量的當地適生樹種,如樟樹、桂樹、柳樹、銀杏等。本土樹種移栽可以較快的適應水土與氣候,容易生長,自行繁衍,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自然生物循環(huán)系統(tǒng)。
2.4 地方性原則
地方性原則就是要尊重傳統(tǒng)文化、鄉(xiāng)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及合理利用原有景觀。新安湖的地方性原則體現在對馮夢龍文化的運用和植被配置上。夢龍文化是壽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安湖的設計中融入了這一當地要素,在新安湖的入口疏散區(qū)設計配置了一個主題雕像水池,雕像設計為馮夢龍塑像,此外,還預設了一座文化展館,計劃展出馮夢龍作品集和相關故事的圖文,意在傳揚夢龍文化的精神。壽寧縣是亞熱帶山地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適合常綠闊葉林植被生長。因而選用壽寧常見的樟樹、茶樹、銀杏樹、柳樹等喜溫暖濕潤,適應性較強的樹種作為主要景觀樹種。
3 新安湖濱水景觀規(guī)劃設計思路
3.1 景觀結構布局
方案設計構思包括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類空間。靜態(tài)空間主要位于西北角方向和東南角方向,即屬于私密性空間,為有需要的人們提供一個安靜的、相對封閉的休憩空間。西北角的空間范圍在拱橋以西的部分,包括花架,桃花林以及亭子。桃花林中設有一木質結構的通道,與亭子相連接,亭子為仿古的造型。東南角的靜態(tài)空間主要是指垂釣靜思區(qū),設計了木質平臺作為垂釣使用,這一平臺南側設置為銀杏林,往東南方向設有一木橋,木橋連接垂釣區(qū)對岸的一處亭子,亭子四周有各種花樹環(huán)繞,組成靜謐空間。入口疏散區(qū)與健身廣場之間的路段兩側植有行道樹,把這一路段圍成了一封閉空間,因而也做靜態(tài)空間處理。另外,戲語長亭和噴泉廣場作為兩大休閑娛樂場地,可以吸引集聚較多的人口,相對而言這兩處之間的路段就顯得較為清凈,因而也做靜態(tài)空間處理。動態(tài)空間主要位于入口處的疏散區(qū)和中間部分的游憩廣場。入口疏散區(qū)包括停車場、服務中心、文化展館以及水池雕像,主要功能是為了疏散人群和提供服務需求。中間部分為游憩廣場,包括健身廣場、噴泉廣場。北側的健身廣場中設計布置健身器材,為居民提供健身場所。健身廣場采用地面鋪磚,并設計了一弧形的木質親水平臺,延伸到水面上,呈階梯狀。健身廣場邊上布置了一座橋,連接湖岸兩側。南側的噴泉廣場,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廣場的中間為一個噴泉,水池內有5根柱子,池外為鋪裝階梯與地面過渡銜接,周邊設有一圓形平臺,居民可以在其中進行跳舞、休閑等活動。另外,西北角的長亭擬作為當地戲曲愛好者的活動場所,因而作為動態(tài)空間處理。東南方向還設有一處親水木質臺階,距離入口疏散區(qū)較近,人氣會較旺盛,也作為動態(tài)空間處理。(圖2)
3.2 場地豎向與駁岸處理
根據新安湖濱水區(qū)地勢高差分析,場地豎向的設計上遵循下沉式設計思路,由湖中央向湖濱兩側海拔地勢逐漸增高,最低處為576.70m,最高處為581.30m。其中南側公路與湖岸線之間的緩坡最大高差為3.60m,北側公路與駁岸之間的最大高差為1.70m。本文的濱水景觀設計上講究突出地形的層次感與整體的自然過渡協(xié)調。地勢高度從兩側的公路向湖中心降低,依據豎向設計對區(qū)域的地勢進行整治,即挖高填低,使整體呈現出較規(guī)則的層次感。
位于水陸之間的濱水駁岸設計分為自然式的生態(tài)駁岸和以硬質景觀為主的駁岸。在自然式的生態(tài)駁岸設計,主要是沿著湖岸線零散的布置3-5塊山石,周邊可“隨意”地布置蘆葦,菖蒲等植被,但在布置時要注意疏密的合理搭配,高矮搭配以及顏色的搭配,使整體駁岸景觀看起來自然舒適又不失美感。在橋的入口處安排了成簇的美人蕉或者單棵的桃花樹,從而凸顯橋的位置,同時作為分割空間的一個標志(圖3)。以硬質景觀為主的駁岸則與自然式相反,注重于現代化的感受和質感,如石階、木棧道、親水平臺等,在滿足人們親水性的需求的同時還可以把水域空間和陸域空間明顯的分隔開。
2.3 植物景觀配置與造型設計
新安湖的植被景觀配置主要分為四項內容,即水域綠化、濱水綠化帶設計、廣場綠化區(qū)設計和純林帶設計。植物配置上主要遵循喬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方式,依據植被造勢,凸顯地勢的起伏,營造空間的動態(tài)變化。在主要道路及入口處,植物配植采用“行植”規(guī)則式布局,綠地則采用不對稱的自然布局,充分體現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態(tài)。注重植物空間立體結構的韻律感,以求得總體布局的協(xié)調。
水域綠化主要就是對湖域植被的配置,本文中水域綠化主要選用了荷花這一植物,配植于噴泉廣場和水上通道的入口附近,呈面狀分布,植株的數量由岸邊向水中央減少,集中分布于幾個地點,避免造成過于擁擠的現象。
濱水綠化帶設計,需要強調觀賞性和休憩的功能,植物布置主要以地被、花灌木,點植少量喬木的配置方法,注意喬木-灌木-地被的組合,還要注意與駁岸石頭的搭配。具體而言,在植物配置上,沿園路布置垂柳,大概隔5米植一棵;園路與駁岸之間的過渡帶則以草和灌木為主,在草地上布置一些紅花檵木等低矮的花灌木,花灌木的邊上倚靠著大塊的不規(guī)則石頭,可使之單獨成景。另外,西北角設計一片桃花林,作為休憩使用,可春賞花,夏品果,冬天體驗凋零的蕭條美。而東南角的釣魚臺上設有樹巢,則選用樟樹、洋紫荊這一類高大的樹種,突出區(qū)域差異的同時還可遮陽。
廣場綠化區(qū)主要指入口疏散區(qū)的綠化和健身廣場的綠化。入口疏散區(qū)的綠化是整個濱水區(qū)給人第一印象的區(qū)域,因而在設計時要給人以大氣美觀的感覺。主要以常綠植被為主、增加開花樹種,配置時要注意與構筑物的外沿線相結合,即在主入口處的花槽內種洋紫荊,建筑物后方植樟樹,靠近廁所的位置植玉蘭,美觀的同時可以除異味。健身廣場的綠化主要體現在西側的兩處花壇,花壇設計成弧形的,相對布置,形成一個“八”字形的開口,有“開闊視野”的提示。
純林景觀即成片布置植被的區(qū)域,主要位于南北兩側的緩坡和東南角的花樹林。北側的緩坡坡度小,以布置灌木為主,設置成綠籬;南側的緩坡,坡度相對較大,布置成銀杏林,以與湖岸線同一方向凸出的弧線方向片植。東南角的花樹林,主要以洋紫荊、玉蘭、桂花等色彩鮮明、富有香味的樹種為主。
3.4 地面鋪裝設計
地面鋪裝遵循生態(tài)性與地方性原則,總體上以生態(tài)環(huán)保為創(chuàng)意,多采用環(huán)保材料,既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景觀,也達到了“鄉(xiāng)愁”的目的。鋪裝作為空間界面的一個方面而存在著,由于它自始至終地伴隨著居民,影響著居住區(qū)環(huán)境空間的景觀效果,成為整個空間畫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方案的地面鋪裝材料主要有透水地磚、卵石、木材等幾類。入口處和廣場主要采用性價比較高的是地磚,一是地磚比較干凈也容易打掃維護;二是地磚相對于其他地面鋪磚不容易滑倒,且價格相對較低。濱水區(qū)主干道采用青磚路面,一方面防滑排水,另一方面也有較好的景觀效果,雨天夜間無眩光,使人們能夠愜意享受美麗的景觀。而步行道采用卵石,在草坪中點綴卵石,石頭堅硬、強壯的質感和草坪柔軟、光澤的質感產生強烈對比的同時也相互映襯,從而使得整體更具有動態(tài)感。休息區(qū)由于花、樹多,選擇木質的質材,更容易讓人放松,特別是在桃花林使用木質鋪裝,更有一種隔絕空間的靜謐感。
本文考慮到上位規(guī)劃對該片區(qū)的居住品質定位和景觀設計要求,從劃分不同的景觀空間入手,融合了移步換景的手法,把不同功能區(qū)連成一整體。在細部設計上,力求最小的地形改造和當地相關景觀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注重地域植被、環(huán)保生態(tài)建材的應用,若干景觀小品的設計不僅達到了居民觀賞性的要求,同時也達到了生態(tài)居住區(qū)的功能??傊恼绿岢鰧幼^(qū)內外的自然資源和人為活動進行最優(yōu)化整合、利用、組合的設計思路是具有一定的可復制性和可參照性。
(致謝:對課題組指導老師符小洪的細心審閱及葉青老師、郭淑玲,林月強,連碧宗,葉彬彬等同學的幫助,一并致謝。)
參考文獻:
[1] 袁劍鋒.城市濱水空間的親水性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4,04:80-81.
[2] 張鋒.張家口大清河濱河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河北大學,2008.
[3] 張詠梅,胡斌.人性化設計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J].綠色大世界,2007,Z1:86-88.
[4] 池方益,劉化榮,周秋萍,等.濱河帶狀綠地景觀規(guī)劃設計的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8,04:66-67.
[5] 馬琳,許大為,吳玥.濱江公園景觀設計中功能與地域文化的交融[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0,11:73-77.
[6] 王衛(wèi)紅,魏建平,邵松柏.城市濱水景觀區(qū)規(guī)劃研究——以廣州城市濱水景觀區(qū)規(guī)劃建設為例[J]. 建筑科學,2006,06:103-107.
[7] 郎小霞,徐歡,樸永吉. 關于城市濱水景觀之評價研究[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299-302.
[8] 武明煜,魏靜.淺析濱水景觀之設計要素[J].網絡財富,2009,20:168-169.
[9] 曹世煥,劉一虹.風景園林與城市的融合:對未來公園城市的提議[J].中國園林,2010,0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