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剛
摘要: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以多元智能結構指導學習,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整體的信息素養(yǎng)。分層教學針對在傳統(tǒng)班級授課模式下,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較差的學生“吃不了”這種矛盾凸現(xiàn),為了更好的更優(yōu)質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我校進行了分層教學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而隨著分層教學的深入開展,一些問題也顯現(xiàn)出來,本文主要分析了分層教學的優(yōu)點及所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使劣勢轉化為優(yōu)勢,將分層教學發(fā)揮其最大功效。
關鍵詞:分層教學;利弊分析
教育專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xiàn)是不均衡的。分層教學就建立在承認學生差異,面向學生差異,從學生有差異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實施教學的理念之上。分層教學改變了過去的“齊步走”模式,分層實施,因人施教,允許學生上下流動,鼓勵學生勇攀“高枝”。
下面就具體分析一下分層教學的優(yōu)點。
一、有利于補償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由于受到遺傳、家庭教育及社會環(huán)境等的不同影響,每個學生之間都存在“個體差異”。在教學中要尋找差異、尊重差異、發(fā)展差異。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找和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盡量適宜的空間,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經驗和情感,理解每一個學生不同的能力傾向,允許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學習同一內容,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速度和不同的學習時間。分層次教學可以針對學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發(fā)展中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從學生的差異中尋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主動、和諧的發(fā)展,使每個學生的差異得到發(fā)展和補償。
二、有利于在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有的放矢,啟智激趣,因勢利導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新課程理念的“材”不限于學生、教材兩方面,它是觀念、環(huán)境、資源、個性、差異等廣泛且全面的一個涵義,對“教”也一樣不限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其中更注重學生的學習、實踐的過程和不同層次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分層次教學就是依據(jù)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注意觀念、環(huán)境、資源以及學生個性差異等因素,注重學生的實踐與學習過程,特別要從學生未來發(fā)展考慮,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的關系,在面向全體的前提下照顧個體差異,對學生的差異賦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與提高。這正是分層次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因材施教的真正內涵。
三、有利于凸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生命成長為基點,尊重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開發(fā)每一個生命蘊藏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實現(xiàn)每一個生命的最大價值。分層次教學的目標也恰恰在于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提升,也就是使每個課堂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快樂的跳起來摘到自己需要的桃子。這也就凸顯了新課程中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如果不能夠處理好各層次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不僅難以實現(xiàn)分層教學的目標,相反還會暴露出諸多弊端,阻礙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分層教學可能造成學生差距的擴大
學生產生差異的原因是學生在認識、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學生個體在學業(yè)上的差異是合理的,必然的。而分層教學中采用的同質分組形式,人為地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組,一旦教師在教學中處理不好三組的關系,或者對好組學生過度關心,對差組學生無意識的忽視,可能造成好學生更好,差學生更差,最終造成學生差距的擴大。
二、分層教學不利于學生的交流
由于低層次的學生在智力和學習能力方面相對于教高層次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較多,壓力大,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表現(xiàn)為知難而退,半途而廢,意志薄弱等,組內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難。反之高層次的組的學生則易產生優(yōu)越感,容易嘲笑和鄙視低層次的學生,從而影響學生的交流和互相學習,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分層不恰當可能加重學生不平等的觀念
教師不能一下子對以往的作法有全新的轉變,在思想上和態(tài)度上還不能作到對學生一視同仁,分層帶有歧視的成分或被學生認為是有歧視的,那么就有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和感情造成傷害,觸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傷害并不為教師所知曉,特別是在我國學生畏師、懼師情緒較為嚴重的情況下,學生很少把自己的感情直接反饋給教師,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感受也就知之更少了。教師大多數(shù)反饋回來的是知識學習上的教學效果,很少有關于情緒體驗的信息。同時,對教學的效果評價也大多集中在知識智力上,知識智力上的獲得程度成為教學好壞的主要標準。
總之,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有其長處,也有其不足之處,如何揚長避短,發(fā)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才是最重要的。分層教學法若能處理好以下問題,就可能使劣勢轉化為優(yōu)勢,發(fā)揮其最大功效。
一、準確劃分學生的認知層次
分層教學最基本的理論支撐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對施教的“材”有清楚準確的認識和把握。這種把握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因而也是復雜和困難的。準確把握學生認知結構層次是施行分層次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層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心理學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生的認知結構總是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的,它具有發(fā)展的連續(xù)性、順序性、差別性等特點。因此,我們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分析和把握也應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把握,也應對同一個或同一群對象進行動態(tài)的分析和研究,這樣,教學才會事半功倍。
二、切實貫徹最新發(fā)展區(qū)域原則
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不斷增長知識,增加能力,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時,必須注意對學生最新發(fā)展區(qū)域的了解。正確的做法是適當越過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通俗一點說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那種“不用跳便能摘到桃”或是“跳了也摘不到桃”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
三、必須喚起學生的主動參與
在施行分層次教學過程中必須喚起學生的主動參與,喚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方法很多,可以在施行教學前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學生對分層次教學有正確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認同感;可以讓學生參與確定自己所屬的層次和應該達到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激勵等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等等。只有喚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分層次教學才會永葆青春。
四、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
保護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要求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不相互譏諷、挖苦的同時,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教學用語,特別是在確定教學目標和布置作業(yè)時,切忌出現(xiàn)“學習差,能力低”等教學忌語,否則學生便會從心底抵觸分層次教學,教學效果不但難以提高,而且?guī)熒P系也會變得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