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福
摘 要:本文首先就小學語文課堂語言藝術性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要介紹,接著提出了小學語文課堂語言藝術性的主要特點,最后針對于此,提出了提升小學教師語言課堂藝術性的主要策略。旨在通過于此,全面提升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的藝術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性
小學語文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與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因此,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語言,緊扣教學主題,對教學語言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這對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提升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語文課堂語言藝術性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小學生掌握生字的讀音
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教師的課堂語言非常重要。小學是學生學習生字生詞的開端,教師的課堂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特別是在進行生字生詞教授的時候,教師的吐字發(fā)音、說話方式等都對學生影響重大。因此,教師必須注意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有助于小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教師課堂語言的藝術性所體現的一個重要特征即為形象性和生動性。教師語言的藝術性能讓原本抽象、枯燥的課文內容變得淺顯易懂。特別對于一些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語言的藝術性,將課文中的文字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形象的表達出來。這種講解方式是非常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往往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之筆。
二、小學語文課堂語言藝術性的主要特點
(一)生動性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應該具備生動性的特點。小學生的接受和認知能力都還較弱,思維方式也比較單一。因此,教師應該針對這一客觀事實,讓自己的教學語言變得盡可能的生動有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生動、口語化的語言介紹課文內容。此外,盡量避免使用一些晦澀難懂的語言,這樣勢必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
(二)規(guī)范性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語言的規(guī)范性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教師一直都是學生崇拜的對象,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讓學生學習模仿。
因此,教師的語言必須規(guī)范嚴謹。各種發(fā)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內容都必須正確且正規(guī),避免由于教師不規(guī)范的教學語言誤導小學生的學習。同時,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使用普通話為學生進行授課。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普通話表達能力,又可以讓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fā)展。
(三)情感性
語文教學面對的素材是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文學作品。因此,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多使用具有濃烈情感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任務的開展。教師應該對課文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理解認識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并通過自己的情感處理傳遞給學生。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能領會到作者的真情實感。例如,在學習《最后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時而激昂,時而悲傷的教學語言讓學生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懷。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杯,提升教學效果。
(四)藝術性
一般而言,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是對教學語言的最高追求。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是指教師能夠在教學中盡量使用具有美感的語言進行語文教學。而學生則能夠從教師的語言中享受藝術的熏陶。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比其他學科的教學語言更具有美學價值,其審美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聲音洪亮、普通話標準、用詞準確,這就可以被稱為“語音美”;其次,教師根據課文內容使用藝術性的語言表達,語言風趣,語句形象生動,這可以被稱為“形式美”;最后,教師的教學語言盡量深刻且富有哲理,內容發(fā)人深省,讓人陶醉,這個可以被稱為“內容美”。小學語文教師只有認真揣摩以上的幾種藝術之美的表現形式,才能深刻把握教學語言的藝術性特點,為學生帶來陶冶情操的課程講授過程。
三、提升小學教師語言課堂藝術性的主要策略
(一)教師應該凸顯教學語言的生動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教學語言的藝術性非常重要。教師應該努力提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生動性的語言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講故事的授課方式就是提升課堂語言藝術性的一個很好的方法,且特別適用于理解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例如,教師在講解《鯀禹治水》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首先向學生講述一下大禹治水的故事,經過故事的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后續(xù)的教學效果自然會提升很多。
(二)教師應該凸顯教學語言的針對性
想要提升小學教師課堂語言的藝術性,教師還應該注意語言中的針對性。教師應該善于利用教學語言,將一些抽象的內容表達的更加形象生動,這些有助于加強小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課堂語言的藝術性還應該充分體現針對性。這種針對性應該充分考慮各個年齡階段不同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在教學語言上應該格外注意。
其具體運用如下:在小學的初級階段中,這部分學生剛剛步入校園,對于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都較差。這個階段教師的語言應該比較的溫和且細心。盡量多使用一些有趣詼諧的語言進行教學。同時,教學的時候耐心也非常重要,對于一些難點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在語言上做一些著重處理,便于學生理解。
在小學的中高級階段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這個階段下,教師應該在語言上更加體現教學過程的引導性,讓自己的教學語言“接地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相互關聯(lián),讓學生覺得學習到的語文知識非常有效。
總之,在現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特點與小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和語文綜合水平息息相關。而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方式、教學水平也都是最終通過教學語言傳遞給學生的。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身教學語言的水平,讓學生在充滿語言“生命力”的課堂上快樂地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凱濤.論教師語言藝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09)
[2]龍美華.關于小學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藝術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