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麗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shù)。歷史是有血有肉、豐富生動的,但長期以來,空洞的說教、枯燥的史實羅列,讓學生逐漸疏遠了歷史課。歷史教師只有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使學生有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育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币虼?,歷史教師應努力追求語言藝術(shù),追求歷史教學的最高境界,使學生在課上如跨越時空進入歷史現(xiàn)場;如觀賞一幅幅名畫,心曠神怡;如欣賞一首首名曲,余音繞梁。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筆者認為歷史教師應努力追求以下幾點。
一、教學語言要有歷史感,使學生身臨其境
歷史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不會再現(xiàn)。但教師的講述會給學生以具體、形象的感覺,產(chǎn)生強烈的歷史時代感??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說:“一個能動聽地、明晰地教學的教師,他的聲音便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里,把知識一道帶進去。”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仿佛聽見了幾千年前陳勝在大澤鄉(xiāng)“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振臂高呼;仿佛看見了虎門銷煙的滾滾濃煙;仿佛感受到無數(shù)杰出人物高尚的品德……
運用典故,引用歷史人物的語言、歌謠等教學,有助于使情節(jié)生動形象,渲染時代氛圍。如,在分析分封制的瓦解時,我介紹“楚王問鼎”的典故:將(楚莊王)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鼻楣?jié)講活了,有事、有人、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林則徐禁煙到達廣州時,對各國在華商人表態(tài):“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币痪湓?,把林則徐堅決禁煙的態(tài)度、愛國情懷充分地表達出來了。又如,在講“大躍進”時,我朗讀歌謠:“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頭,足夠吃半年?!辈恍杞處煻嘀v,大躍進的特點已十分明朗。為了豐富史料,教師應該多讀優(yōu)秀的史學著作、原始資料及其他相關(guān)歷史資料。
二、教學語言要有音樂感,使課堂動人心弦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內(nèi)容而隨時調(diào)節(jié)語音語調(diào),使聲音跌宕起伏,語調(diào)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感,把自己的情感與內(nèi)容融為一體,以求聲情并茂,動人心弦。當講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革命斗爭,不妨激昂慷慨;講祖國古代的燦爛文明,自豪之情便油然而生;講仁人志士流血犧牲,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講近代列強侵華,則義憤填膺,滿懷激憤之情……
從古到今,描寫歷史的詩詞不少。詩詞描述歷史,歷史豐富詩詞。學習“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我先朗誦詩:“鐵甲風云,這是一頁沉重的歷史,記載著一個悲壯的故事,鐵甲與熱血鑄造著民族錚骨,大海和長夜激蕩著忠魂浩氣。歷史不會忘記海戰(zhàn)風云,中華民族將記住1894……”悲壯的音樂配著悲壯的朗誦,激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結(jié)束時我又朗誦譚嗣同的《有感》: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昊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躍然紙上。教學語言抑揚頓挫,飽含情感,就能以言感人,以情動人,對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要恰當?shù)靥幚碓捳Z的輕重緩急,控制話語的抑揚頓挫。這樣,就能使自己的教學更具魅力。
三、教學語言要有文學美,使內(nèi)容通俗易懂
語言是人類思維、交際的工具,教師的語言是否優(yōu)美,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關(guān)系到師生的思想交流。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有賴于教師的文學底蘊和平時的語言積累。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用一些名言、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在講“社會需要是科技進步的動力”時,我介紹恩格斯的名言:“社會一旦有技術(shù)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边@樣學生對這一理論的認識就比較容易了。講到“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幾個階段”時,我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比作人的“幼兒”時期,工業(yè)革命后則是資本主義的“青年”時期,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則是人的“壯年”時期,而封建勢力則好比是“垂暮的老人”。當早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由于幼兒無力打敗“垂暮的老人”,所以早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是艱難曲折的,需經(jīng)過長期的斗爭。當資本主義這個“幼兒”長大才能打敗封建勢力這個“垂暮的老人”,才能取得革命勝利。工業(yè)革命后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由于資本主義進入“青年”時期,封建勢力這個“垂暮的老人”順應時勢,自動接受資本主義這個“青年人”,所以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系列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則順利得多,統(tǒng)治者都順應時勢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總之,歷史教師要多看一點歷史文學,提高文學修養(yǎng),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訓練,使學生在活潑而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歷史。
四、教學語言要有教育性,使師生情感共鳴
歷史活動是人類的活動,人類的活動是受思想支配的,這就必然賦予歷史以豐富的情感。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充分挖掘歷史知識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形象的基礎(chǔ)上渲染出一個立體可感的意境,在情感共鳴的語境中對學生進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一位教師在講圓明園被焚毀時,采用控訴性的語言和悲憤的語調(diào):“侵略者焚毀圓明園的大火,延續(xù)了三天。黑色的云團長達100多里,籠罩在整個北京上空,長久不散。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fā)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藝術(shù)杰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就這樣被侵略者焚毀了。”教師形象的語言,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的殘暴行徑無比憎恨,同時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和強國的感情,學生在課堂上受到感染與熏陶,情感得到升華,思想得到提升。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讀史可以使人明智”,歷史課承載著太多的責任。歷史教師只有追求課堂語言的藝術(shù),才能使歷史教學血肉豐滿,使學生寓史于境,寓理于情,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昨天,理解今天,展望明天,讓學生從歷史的延續(xù)中看進步,在歷史的反思中找借鑒。
參考文獻:
劉衛(wèi)平.淺談歷史教學中語言藝術(shù)的運用[J].文理導航:中旬,2011(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