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鐘文 張冰鈺
本文為2014年度國家級大學生研究型學習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寶慶烙竹畫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8785
摘要:本文主要表現的是寶慶烙竹畫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從精神層面、活動過程層面以及活動結果層面展開介紹,分別介紹了寶慶烙竹畫的文化價值、制作過程以及寶慶烙竹畫作為藝術品客觀存在的事實,以此來展現寶慶烙竹畫的藝術特征;通過對寶慶烙竹畫制作工藝的溯源以及對其現狀的描寫,形成古今對比,來展現它具有濃郁的地郁特色和傳統(tǒng)民俗民風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烙竹畫;藝術特征;文化內涵
筆落世相渡風雨,畫成天地泣鬼神。曾被王健教授的這句話所驚醒。筆落世間百態(tài),擺渡風雨之中的靈魂,畫成天地之間,則可達到驚天地泣鬼神之勢。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有關寶慶烙竹畫的藝術特征,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從精神層面來看。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寶慶烙竹畫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員,穿越歷史的風雨,早已屬于文化的一個領域或者說成為了文化價值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它與人們通常信仰宗教和熟知的哲學、倫理等并列存在。這又可以從狹義與廣義兩個方面來看,狹義來說,寶慶烙竹畫作為一種具有邵陽特色的文化展現了當地的風土民情,被當地人民認同和傳承;從廣義來說,寶慶烙竹畫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價值自然不言而喻。而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把它看作全人類的精神火炬之一,也不為過。由此,可以得出寶慶烙竹畫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它是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體現。
其次,從活動過程層面來看。什么是活動過程呢?即藝術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
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寶慶烙竹畫的主要是在竹簧上進行烙繪,竹簧是寶慶竹刻中最具特色的材料。它是竹筒內壁一層薄如蟬翼的竹衣,其質光脆,將其經過一系列煮、壓、曬平、粘貼、鑲嵌、磨光、拼合之后便可在上面烙繪。竹簧的選取一般會選擇三年以上的健康美觀的楠竹,根據個人愛好,習慣以及題材的需要來選擇不同顏色的竹材。在作圖之前需要刻線,即在竹簧表面刻畫出藝術形象的草圖。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起稿,即在白紙上作畫。二是過稿,即在繪畫好的紙的背面用鉛筆均勻的涂一層,紙面向上,背面向下覆蓋在竹簧的表面,用鉛筆將畫稿印在竹簧上。三是刻線,即在竹簧表面陰刻出畫面的線框構圖,為接下來的烙繪定型。烙繪則是用發(fā)熱的烙筆在竹簧上烙燙。掌握火候,下筆要準確,提按、快慢、虛實、深淺、轉折得當。通過使用勾、擦、點、立峰、側峰、逆峰等技法烙燙出自然、和諧、精美的畫作。最后一步是罩漆,罩漆是指在烙竹畫繪制完以后,用板刷在畫面上刷兩到四遍聚酯清漆,使其經久耐用。加上邊框等便于懸掛展示。經過一系列的工序,一副寶慶烙竹畫就完成了。從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我們可以得出它的第二個特征——取材于民間,表現的多是具有時代特色的現實。
最后,從活動結果層面來看,也就是從已經成型的藝術作品來看。寶慶烙竹畫則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于一身,經過歷代以來的不斷發(fā)展,吸收了國畫、版畫、書法、金石等多種藝術精華,與此同時,它又獨具一格,自成一派,集觀賞、實用于一體、造型優(yōu)美,色澤淡雅、題材豐富、手法別致、講究刀法技巧、意境完美結合,正所謂火針落竹上,丹青本天成。寶慶烙竹畫在藝術表現風格上,追求將文人的閑情逸趣與詩情畫意有機揉合融為一體,將藝人自身那種逃避現實生活,追求理想社會,追求恬靜的世外桃源的心境,寄托于烙竹藝術之中;在藝術表現題材上,以江南的山水風光,樓臺水榭、花鳥蟲草,仕女人物,書法金石為藍本,用詩書、畫、刻并舉的手法,用烙竹藝術反映歷史的變遷和人物的心聲,從而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藝術情趣。在藝術表現手法上,追求細致準確、生動傳神的效果,將繁復的自然景物予以高度概括,賦予其人格化的個性,以小見大,刀簡意駭,疏密有致,線條極具金石韻味。把畫技與刀工融于一體,以刀代筆,變化多端,從從而使寶慶竹刻獨具典雅、秀美、明快,飄逸的藝術風格,給人以逸靜舒暢,熱情愉快的藝術享受。從寶慶烙竹畫的制作成果以及欣賞感受我們可以得出它的第三個藝術特征——客觀存在的藝術品。
總而言之,言而統(tǒng)之,寶慶烙竹畫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也是一種心手相通的創(chuàng)造。它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為題材廣泛、色彩高雅、畫面紋理自然、獨具特色。它是一種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因此受到普通百姓的喜愛,又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有關它的文化內涵,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第一,寶慶烙竹畫的存在有利于文化多樣性的保存,激發(fā)地方文化的活躍性。邵陽市即過去的寶慶府,地處湘西南,盛產楠竹,自古竹器制造業(yè)十分發(fā)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我國竹刻藝術發(fā)展到明朝中葉時,已經形成以嘉定、金陵、寶慶為中心的竹刻派別。當時,寶慶竹刻已名震全國,后來又全盛于清朝乾隆時期。寶慶竹刻的雕刻技藝種類齊全,有竹簧刻、留青刻、根雕、烙竹等種類,題材豐富,手法別致,僅刀法就多達二十余種。歷代大師們擅長于將自己高超的技術表現技巧與文人的審美情趣和中國古典書畫的意境融會貫通,反映出歷史的變遷和人物的心聲。同時,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寶慶烙竹畫的傳承,在新時代散發(fā)活力,對寶慶當地的人民起了精神鼓舞的作用,是寶慶文化的精辟指向標。
第二,寶慶烙竹畫是寶慶的文化精髓,人民智慧的結晶。寶慶烙竹畫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采用中國畫和民俗風情相結合的表現手法,表現內容大多是邵陽本土的民俗民風的題材。已故老藝人劉德義就是以在竹簧上烙刻見長,他曾經創(chuàng)作出一批很有地方特色的烙竹作品?,F代從事竹烙刻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藝人是湖南省工藝畫大師唐文林,唐文林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在木板上創(chuàng)作烙刻作品,能較好地將雕刻和烙繪結合起來,加上有國畫功底,擅于采用中國畫和民間繪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文人味和鄉(xiāng)土味并存,題材多取本地的老建筑、老街道、民俗活動等風土民情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個性十足,收到了理想效果,作品曾在國家級工藝美術展獲獎。寶慶烙竹的流行,正是說明了它作為寶慶文化象征的優(yōu)越性,代表寶慶人民在歷史的實踐中所總結的寶貴經驗,是人民智慧的結晶。
第三,寶慶烙竹畫作為一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于繼承中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發(fā)展的今天,寶慶烙竹畫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寶慶烙竹畫其內涵發(fā)生了重大改變,許多優(yōu)秀的烙竹畫畫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畫作,邵陽市邵陽學院教授唐文林先生,著眼邵陽現代變化,根植寶慶傳統(tǒng),創(chuàng)作了《寶慶印象》,這幅描繪邵陽舊城老街繁榮景象的寶慶竹烙風俗畫作品《寶慶印象》在2013年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上,該作品一舉奪得百花獎銅獎。這種先進的大眾文化,在新時代激起了廣大邵陽人民的文化自豪與文化自信,符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隨著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寶慶烙竹畫作為文化改革切入點的強大生命力與特殊性優(yōu)越性愈發(fā)明顯,在新時代為邵陽的發(fā)展散發(fā)了耀眼的光輝。
第四,寶慶烙竹畫具有濃厚的歷史研究價值,對當代學者探索先人的生活實踐具有重大意義。寶慶烙竹畫是歷史在藝術上的延續(xù),文化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歷代的烙竹畫家根據當地的風俗民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傳世名作,而畫作本身所描繪的風土人情,為當代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其意義深遠。
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特色文化遺產兩重身份的寶慶烙竹畫,以越來越成熟的姿態(tài)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對寶慶烙竹畫的傳承與保護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具有活力的年輕一代。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它的發(fā)展并不如預期的那樣順利,希望經過我們對寶慶烙竹畫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的探索能吸引到更多人和有關部門的注意,也希望我們的探索成果能給后來人一些幫助。薪火相傳的文化體現的是民族凝聚力,望每個人都能夠積極參與。
【參考文獻】
[1]唐文林、王艷萍,邵陽工藝美術[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