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榕
摘要:目的 : 通過分析患者在手術室受到切口感染的常見因素,提出相關的預防護理對策并檢驗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通過回顧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間收治的472例患者在手術室治療中切口感染的情況,發(fā)現(xiàn)手術時間長短、手術室有無層流、切口類型及有無參觀人員在場都是影響手術切口感染的常見因素,并針對這些影響因素提出了相關手術室的護理對策。將2014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88例手術患者作為試驗組,實施相關的護理干預措施,然后比較對照組與試驗組手術切口的感染情況。結果 : 經過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試驗組2.2 %的切口感染率遠遠低于對照組5.1 %的切口感染率,差異比較明顯。結論: 通過分析對照組切口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而制定出的護理干預措施,在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方面取得顯著地效果,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
關鍵詞:切口感染;手術室;影響因素;護理對策
患者切口發(fā)生感染在外科手術治療中是十分常見的情況,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僅僅是手術切口感染這一項就占到醫(yī)院總感染的20%-40%。切口感染可能會引發(fā)膿毒血癥、切口疝等死亡率極高的并發(fā)癥,不僅僅延誤患者的健康恢復速度,增加額外的治療費用,還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颊咴谑中g治療期間身體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都相對比較虛弱,身體免疫系統(tǒng)也因此免疫能力下降,傷口受到細菌感染的幾率會大大增加。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找到手術室切口感染的相關高危影響因素,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期降低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切口感染的幾率,幫助患者早日恢復身體健康。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間收治的472例患者作為回顧性分析對照組。其中男性253例,女性219例;年齡范圍為15-72歲,平均年齡45.1±17.4歲。2014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88例手術患者則作為試驗組,男性248例,女性224例;年齡范圍為17-69歲,平均年齡43.7±18.1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差異不明顯,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通過回顧性分析對照組手術室切口感染的具體分布情況來找到相關的感染影響因素,如手術時間過長(>2h)、手術室無層流、參觀人員在場和手術接臺等。針對這些相關的單影響因素或多綜合因素,我院制定了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對試驗組所有488例手術患者實施了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具體對策如下:
1.2.1術前準備
護理人員在術前要充分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及早做好備皮準備,對于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tǒng)正常工作或下降身體機能的潛在危險因素要給予積極控制。患者術前的清潔滅菌工作至關重要,可以將大部分感染因素從源頭上滅殺。對于病情狀況較為良好的患者,可以幫助其進行抗菌皂液淋浴,做好身體毛發(fā)的處理,有針對性的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身體狀況不佳的患者則依據(jù)手術類型重點清潔手術部位,要盡量避免損傷患者的皮膚。
1.2.2無菌操作
預防切口感染的核心就是保障手術室的嚴格無菌條件,這要求手術時盡量選擇層流手術室。手術中常用的手術刀、手術鉗等器械執(zhí)行嚴格高壓滅菌0.5h規(guī)定,其他止血紗布、繃帶等則采用低溫等離子滅菌法,確保手術室手術用品的嚴格無菌。對于手術時間超過2h的復雜手術要盡量安排在前面,同時減少該手術室的接臺次數(shù)。非層流手術室的消毒工作需要增加消毒次數(shù)和消毒時間,確保每天早中晚3次常規(guī)消毒,每臺手術后需要立即消毒20-30min。接臺手術必須在交接間隙對手術室進行自然通風10-15min,確保手術室的空氣質量較為良好。
1.2.3減少人員流動
醫(y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盡量減少出入手術室的次數(shù),手術護士需在進手術室前一次性準備齊全手術用品,對患者的身體接觸和翻動注意動作幅度要小,避免對患者造成額外的傷害。手術參觀人數(shù)需要嚴格控制,且不能過于靠近手術主刀醫(yī)生,不得干擾手術的正常進行,不得從外界有菌環(huán)境進出無菌手術室。
1.2.4護理配合
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手術能否流暢進行影響很大,平時要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多積累臨床實操經驗,熟練掌握手術相關設備的性能及操作技巧,提前了解手術的流程及步驟。手術過程中集中注意力觀察主刀醫(yī)生的動作,手術器械按無菌要求規(guī)范分類放置,傳遞器械時要迅速準確,以提高與醫(yī)生的傳遞配合效率。同時,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和開導,有利于患者減輕焦慮、恐懼等不安心理,通過術前知識的宣講和術中注意事項的講解,可以提高患者手術過程中的主動配合意識,加快手術完成進度。此外,優(yōu)秀的手術護士應該主動了解科室醫(yī)生的個人手術習慣,通過建立個人手術習慣檔案來提高手術過程中與醫(yī)生的配合默契度。
1.3診斷標準
對于疑似切口感染患者,取切口分泌物進行涂片觀察,或經細菌學檢查分析,所有取樣及判斷標準均依照《醫(y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 。
2.結果
試驗組經手術室相關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為2.2 %,這遠遠低于常規(guī)手術治療對照組5.1 %的切口感染率,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情況在臨床外科十分常見,一方面和患者自身的身體健康狀況及免疫能力相關,另一方面又和手術室護理質量息息相關。據(jù)我院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手術室影響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如下:(1)急診患者因為病情需要立即手術治療,這留給護理人員術前準備的時間就顯得不夠,手術器械及用料的消毒滅菌工作不到位,患者的個人毛發(fā)處理及手術部位消毒不徹底,這都大大增加了患者感染的概率,給術后健康恢復帶了諸多干擾。(2)部分手術因為教學原因或攝像原因而不能避免參觀人員進入手術室,這些非手術相關人員的消毒滅菌工作往往不夠嚴格,可能將細菌、病毒等感染源帶入手術室的無菌環(huán)境中,是患者切口感染的潛在威脅。(3)手術時間過長,患者的肢體易出現(xiàn)供血不足,且切口處較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可能導致傷口與易感染的物質直接接觸,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4)接臺手術往往間隔時間不夠長,這導致手術室的術后消毒滅菌工作不能徹底完成,無法滿足手術室的無菌操作手術要求。
我院根據(jù)上述相關危險因素制定了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實施術前充分準備、手術室器械及室內嚴格無菌處理、術中醫(yī)生與護士的熟練配合等具體護理措施,使患者切口感染率由之前對照組的5.1%降至試驗組的2.2%,有效降低了手術室切口感染率,為患者術后康復提供了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偉紅.手術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786-789.
[2]陸琴,王麗.手術室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護理對策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6):61-63.
[3]劉霞.手術患者發(fā)生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149-150.
[4]張芬菊.手術切口感染的手術室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4,21(4):634-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