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瑞 李陽 楊墨
【摘要】本文是對當前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只重課堂應試教育,忽視課外實踐培養(yǎng)”問題的探索,在對省內多所作為高中教育“排頭兵”的示范高中研究后,從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概念的了解、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觀能動性、學校開展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情況、開展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的必要性等方面獲得了一手數(shù)據,在進行了整體分析后提出了若干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希望能在當前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得以改善。
【關鍵詞】高中 英語 能力培養(yǎng)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26-02
目前高中英語課,常常是教師占據著課堂教學的絕大部分時間,而學生處于一種被聽課的狀態(tài),因無法互動而漸漸對英語課失去了興趣,因沒有練習機會而失去積極性,更因沒有英語教學實踐活動而失去學習自主性。 [1]
本文從學科教學實踐的視角,通過實地調研,把高中的英語學科實踐現(xiàn)狀及問題如實地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希望中學階段教育能夠在重視應試的同時,不能忽視養(yǎng)成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畢竟學貴以致用。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蕪湖一中、安慶一中、合肥七中等多所省示范高中在校高中生為總樣本(因為涉及學校較多,以下分析結論均只就數(shù)據在總樣本的情況分析),采取隨機抽樣方法選取調查對象。以高一、高二的學生為主,因為調研期間正值高考后,高三學生因已參加高考離校,很難組織統(tǒng)一研究,且對其研究時很難保證質量,只有對高一、高二學生進行調查,最能反映情況。因此,在總體中,選擇的樣本為高一、高二學生。具體抽樣:將研究各校的文理科作為抽樣框,按照男女比例、文理科人數(shù)比例抽取樣本數(shù)。這樣,共450人構成了本次調查的樣本。
本研究采取混合研究法,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為主,以訪談為輔,力求數(shù)據層次化。問卷由9個問題構成,主要詢問學生對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概念的了解、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觀能動性、學校開展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情況、開展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的必要性等方面的具體情況。本次調查實際發(fā)放問卷450份,回收450份,有效問卷432份,有效回收率為96%,實際樣本情況見表一。
二、學科實踐活動開展現(xiàn)狀及問題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全面展開和教學理論研究的進展,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遵循“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培養(yǎng)。[2]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能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擴寬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能力,做到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但在“高考”的壓力下,實際開展情況卻不容樂觀。具體歸納起來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問題:
1.學生對學科教學實踐概念的認識程度低。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3]學校的實際開展情況直接影響到了學生能夠參與該類活動的平臺,學生對英語學科教學實踐的認識則會關系到學生參與該類活動的積極性,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如圖一所示,在432份調查問卷中,對英語學科教學實踐這一概念,一共有63%名同學表示不太了解,2%同學表示完全不了解,占總數(shù)的65%,說明有相當?shù)膶W生沒有或很少接觸到課堂外的英語教學活動。而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同學占7%。對這一非常低的比例,可見目前主流英語教學還是在課堂內。
2.學校開展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較少。如圖二所示,學校開展英語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很多和較多的占7%,在圖一中,對概念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同學占7%相當,因此,可看出在開設英語第二課堂的學?;蛘甙嗉壷?,都會多次開展而并不是一次性的開展走過場。但是就這幾所省內各地示范高中抽樣結果的一般性而言,圖表中反映的71%的學生認為學校較少或者幾乎沒有開展英語教學實踐活動,這種情況,在訪談中得知,可分為這幾種原因:(1)學校開展了較多相關的活動,但是學生參與程度不高,帶入感不強。(2)學校開展活動的頻次較低,而且部分活動,如模擬聯(lián)合國、外文演講比賽等活動對學生成績有一定限制。(3)學校沒有提供參加平臺,基本不開展相關活動。
3.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主觀能動性未得到發(fā)揮。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23%同學認為沒有發(fā)揮,58%覺得發(fā)揮了一點點,共占81%。而這與主流教學在課堂內一結合,反映出抽樣中的大多數(shù)同學在高中階段英語學習中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由此及彼,大學公共英語課和中學的英語課教法差不多,都講課本知識,重視書面語言,很少開口說英語,現(xiàn)今,出現(xiàn)了部分同學對英語課不重視、逃課等情況。其中,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是聾啞英語生,只會寫,只會做題。做不到真正的溝通和交流的作用,學英語也就學無所用了,只是為了考英語四、六級才學英語的。由于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高中階段的學習狀態(tài)可能延續(xù)到學生以后的學習,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容忽視。
三、建議與結論
高中階段學習屬于普通中等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在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同時,必須關注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1.引導把握參與目的和開展時間
不同參與目的必然會導致不同的參與效果。一般而言,具有遠期目的的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更加積極,也會更加持久。具有近期目的的學生也能在一定時間內產生一定的動力,但當這股動力消失后,可能參與則難以持久。
另外,高中因面臨高考,學生首要工作就是學習,開展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勢必要占用學生大量時間。因此,開展這類活動的時間規(guī)劃顯得尤為重要。高一新生剛剛邁入高中校門,因為對高中學習的不熟悉,這時存在一定的適應時間。如果能合理利用好這段時間,開展相應的學科實踐活動,既能加速學生適應過程,慢慢養(yǎng)成探入式的學習習慣,又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順利扎根。
2.多途徑創(chuàng)造英語習得環(huán)境
語言環(huán)境是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外語語言環(huán)境對二語習得的成敗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和課堂語言環(huán)境都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學生課外習得環(huán)境缺乏,學生的英語習得主要來自于課堂,但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習得環(huán)境欠佳,學生大部分時間“浸泡”在漢語里,用英語實踐的機會很少,因此必須得多途徑創(chuàng)造英語習得環(huán)境。[4]團隊在研究過程中,特意對學生感興趣的英語學科實踐活動進行了歸納,多數(shù)學生對于如模擬聯(lián)合國、外國歌曲大賽、外文書籍讀書報告會、外文影視配音大賽、口語角等第二課堂英語學科實踐活動抱有興趣,學校適當?shù)拈_展相關實踐活動將有效的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
3.發(fā)揮教師啟發(fā)促進作用
我國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從被動、依賴的學習方式轉變?yōu)橹鲃?、積極的學習方式。為了實現(xiàn)一種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僅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
而研究的結果也驗證了這一點,在接受研究的學生中,有51%認為當前課堂,老師只是一個單純的傳教者。但與此同時,有43%的學生認為老師是正確引導者和積極促進者。在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實現(xiàn),是以教師更深入地介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前提的。教師的導向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實現(xiàn)主體性,具體可包括:提供激勵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使用英語的自信心;營造和諧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度;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精心設計問題,在實踐中得以運用;選擇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增強學生興趣。因此,在教師加強課堂啟發(fā)和正確導向下,學生更容易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習慣,掌握自主學習能力。[5]
參考文獻:
[1]黃少珍.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李衛(wèi)真.英語教學改革之管見[J]. 今日科苑,2007,06:115-116.
[3]孫世文.淺析“物質的決定作用”與“意識的能動作用”[J]. 新課程(中學),2013,10:22-23.
[4]黃雪雁.沉浸式課堂教學模式在中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7.
[5]盧娟. 如何發(fā)揮教師在主體性教學中的引導作用[J]. 科技信息,2010,08:283.
作者簡介:
卓瑞,男,漢族,安徽太湖人,主要從事英語方向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