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江
摘 要:滇西抗戰(zhàn)文物是研究滇西抗戰(zhàn)的實物資料,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珍貴抗戰(zhàn)文化遺產。但這組抗戰(zhàn)遺跡的保存現狀令人擔憂,措施亟需加強。
關鍵詞:姚關;滇西抗戰(zhàn)遺跡;現狀;調查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中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經過了資本主義的探索而跨入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社會,雖經歷了帝王興衰,朝代更替,風風雨雨,滄海桑田,但祖先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明令世界所昂慕,令世人所驚嘆。然而翻開歷史老人的記載卷,卻有讓炎黃子孫憤慨的一頁——抗日戰(zhàn)爭——滇西抗戰(zhàn)。
1 歷史背景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在中華大地上肆意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華兒女奮起反抗??谷諔?zhàn)爭第4年,日本軍國主義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瘋狂南進,相繼侵占越南、泰國、馬來亞、緬甸等地,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制造了一個新的戰(zhàn)場。
1942年4月29日,日軍乘虛攻占臘戌,以裝甲車為先導,并用汽車載運步兵的快速部隊沿滇緬公路挺進。5月3日竄入滇境之畹町,4日進占龍陵,同時派出飛機54架,對保山這座毫無空防的千年古城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狂妄濫炸;5日上午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岸;10日日軍侵入邊城騰沖。侵略軍進占滇西之龍陵、騰沖、松山,截斷中國西南之國際交通路線,企圖進據昆明。至此,怒江以西大片國土淪入敵手。中國遠征軍憑借怒江天塹,在怒江東岸施甸境太平、酒房、何元境沿江設防據守,經多次交鋒,挫敗了日軍東進企圖,遂穩(wěn)定了戰(zhàn)局,并與之隔江對峙了兩年之久。
在危難時刻,抗戰(zhàn)最前沿的施甸人民同仇敵愾,積極參與到抗戰(zhàn)中來,傾其所有,配合軍隊內懲漢奸、外御強敵,組織人、財、物支援抗戰(zhàn),參軍的參軍,支前的支前,勞軍的勞軍,為抗戰(zhàn)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通過各族群眾的努力,滇西抗戰(zhàn)取得了勝利。
2 姚關滇西抗戰(zhàn)遺跡
在抗戰(zhàn)期間,為加強防守,我遠征軍在沿江布防外,還在鄰近相關地方設防駐守,以防敵人的偷襲和進攻;并廣為宣傳,動員群眾積極參加到抗擊侵略的隊伍中來。
1.楊家山碉堡群。楊家山碉堡群位于姚關鎮(zhèn)富陽村民委員會吳家莊自然村東500米楊家山山頂,南北走向布局四個碉堡,碉堡由數千米戰(zhàn)壕聯成一個整體,其中一號和四號為鋼混結構,二號和三號為土木結構,大小基本一致。一號殘存南北壁面,“喇叭口”射擊孔清晰,長3.8米,寬3.5米,高1.3米,壁厚0.6米,射擊孔有二,東北側射擊孔完整,東南側射擊孔已殘;四號鋼混結構部分深埋地下,只可看到塌陷的土坑部分,連接的戰(zhàn)壕殘寬4.0米,長360米,深0.5~1.0米不等,將整座山頂包圍一圈;二號碉堡只見土坑和左右兩側射擊孔痕跡,殘存戰(zhàn)壕長10.0米,寬2.0米;三號碉堡覆蓋物已塌陷,現存土坑長6.6米,寬5.3米,深1.0米,戰(zhàn)壕寬窄不一。四個碉堡,由戰(zhàn)壕連為一體,面東背西,處于山梁之“鼻”尖,下為陡坡,前景較開闊,5公里內之動靜可明察,對灣甸、舊城方向形成嚴密的防御之勢。楊家山碉堡群距離打黑渡55公里,是1943年11月,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71軍87師259團在日軍偷襲打黑渡口后為加強打黑渡至三江口一帶江防而構筑的防御工事。
2.楊美寨樊有學墻壁抗日標語。姚關樊有學墻壁抗日標語位于施甸縣姚關鎮(zhèn)楊美村民委員會楊美寨一組樊有學大院東廂房后檐墻壁。樊有學大院,始建于1931年,樊有學所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穿斗式瓦房面結構兩層樓房,現存正房、東廂、廳房,面闊三間,西廂已拆除。在東廂后檐墻面書有滇西抗戰(zhàn)宣傳標語“抬起頭來,挺起胸膛,豎起脊梁,立定腳根”,落款不詳。字跡系用紫土等配料書寫于白墻,字體楷書,每字80厘米徑方。該標語,是滇西抗戰(zhàn)時,259團在駐防姚關期間的宣傳標語,于1943年由259團某營某連金排長所寫。
3 現狀及問題
1. 楊家山碉堡群布局完整,痕跡清晰。因年久,碉堡表層覆蓋物已不存在,加之無正確的加固防護措施,長年雨水沖刷,碉堡和戰(zhàn)壕兩側土方塌陷,戰(zhàn)壕被兩側坍塌的泥土填起。碉堡被當地居民取鋼材造成破壞。群眾在楊家山山頂耕作、放牧,對其保護存在較大影響。
2.寫有標語的房屋年久失修,梁柱椽糟朽嚴重;墻面長期暴露,日曬雨淋,墻體墻面部分分離,粉刷層酥堿脫落嚴重,只可分辨出五字(部分)。標語無恰當保護措施,字跡已部分模糊。
3.群眾的保護意識不強,對碉堡和標語的人為破壞較大,特別是標語,其建筑隨時都可能被拆除,必須對其進行搶救性的保護,
4 保護建議
姚關鎮(zhèn),施甸縣南片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施甸的南大門。近幾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姚關鎮(zhèn)緊緊抓住國家、省、市各級重視和發(fā)展旅游小鎮(zhèn)的重要機遇,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與時俱進,有力推進了姚關旅游小鎮(zhèn)向前發(fā)展。同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加強,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集鎮(zhèn)面貌得到明顯改善,規(guī)模得到明顯擴大,旅游發(fā)展初顯端倪。在這樣的一個發(fā)展環(huán)境中,姚關鎮(zhèn)的旅游建設離不開滇西抗戰(zhàn)這一文化內容,只有重視和保護好這一文化遺跡,其發(fā)展的內容才會更豐富,才會更有特色。為此,對這一遺跡的保護,提出建議:
1. 劃定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地帶,在此范圍內,應退耕還林還草,禁種農作物和隨意放牧等;
2.加強日常監(jiān)管、維護;恢復和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再遭到破壞。
3.爭取對碉堡進行必要的清理,進一步研究其內涵,開發(fā)旅游價值;
4.加強對標語的保護和規(guī)劃,特別是采取更多的科技手段,防止標語字跡進一步風化和生物腐蝕;同時對標語進行修復時注意維修中的專業(yè)性指導。
5.通過報紙、電視、宣傳欄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進行宣傳。
6.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積極爭取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小結
此次調查工作,我覺得做得不是很深入,很全面,做得還不夠。調查的結果令人吃驚,群眾對其認識全無,保護意識淡薄,保存的狀況不容樂觀。
姚關現存的滇西抗戰(zhàn)遺跡,是研究滇西抗戰(zhàn)的可靠實物資料,是日本侵略軍侵犯疆土的鐵證,是施甸人民參加抗擊侵略的有力證據。雖然它只是一個點,一個面,但卻是姚關、施甸、保山乃至全中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是人民群眾的一筆寶貴財富。應得到重視和合理的保護。對此,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工作,我們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在姚關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的今天,我認為文化建設應著重從以下七個方面:1.保護姚關史前文化;2.弘揚鄧子龍靖邊文化;3.挖掘契丹文化;4.宣傳抗戰(zhàn)文化;5.打造布朗族文化;6.開發(fā)自然景觀;7.強化古鎮(zhèn)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