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陽
我國指路標志的色彩亟待進行功能型優(yōu)化
文官陽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和方式正在走向縱深,對精細化和資源效率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在交通管理領域,我們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路網(wǎng)結構已經基本完善,汽車保有量大幅度提高,道路通行的質量也因此成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元素。在全國2億輛機動車的體量下,如果行駛里程的準確性只有90%,以每輛車平均年行駛里程1萬公里計算,2萬億公里中有10%是錯誤流量,也就是浪費了2000億公里的里程。如果這個數(shù)值換算成汽油和排放,是個可怕的浪費和破壞,按照平均每百公里燃油消耗10公升計算,200億公升即2000萬噸的燃油是因為走錯路導致的!而減少走錯路的第一手段,就是優(yōu)化指路標志。
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認為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的豐富會降低對指路標志的依賴,這其實是一個沒有經過驗證和科研的說法,也說明很多人對指路標志的安全作用認識不足。至今,在科技最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指路標志系統(tǒng)的作用從來沒有被否定過。汽車上安置的最新型的導航系統(tǒng),還要和路側的各種交通標志形成互動和智能識別,以補充衛(wèi)星系統(tǒng)無法完成的部分任務。
指路標志的作用也遠不止于指引方向。美國的交通標志標線國家標準里對指路標志的價值有很深入的描述,正確設置指路標志對減少交通事故、改善道路通行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交通標志的識讀,顏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高標志顯著性、區(qū)分標志性質、改善標志視認效率的一個重要元素。之所以筆者提出應該考慮完善我國的指路標志功能型色彩,這是與路網(wǎng)的功能與選擇性需求有著密切關系的。
我國的指路標志體系,最初形成于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之中。在路網(wǎng)不發(fā)達時,單一的指路標志顏色和依靠行政管轄權劃分顏色的模式初步滿足了通行需要。但是在城市格局越來越復雜、路網(wǎng)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這種顏色簡單的系統(tǒng)給我們的指路服務帶來了大量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駕駛人無法依靠顏色迅速做出基本決策,而只能依靠指路標志的文字選擇道路。
在日常工作中,筆者最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指路標志到底應該指哪里?是跨地區(qū)的目的地,還是下一條路?”而這些提問者正是許多城市的交警和道路工程師。如果交警和工程師都對此存有疑問,更別說開著車仰仗交通標識指路的駕駛人了,他們的疑惑就直接變成道路上猶豫不決的駕駛行為和減速的車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來看看第一個擁有了現(xiàn)代交通標志的國家——英國,參考英國的指路標志系統(tǒng),以思考我們應該盡早做出的改變吧!
英國的指路標志系統(tǒng)。紅色和黃色線條顯示的小路,是去往目的地的最后連接線;綠色線條是主干道
英國的交通標志設計規(guī)則里指出,標志底色是指路標志中最重要的信息元素之一,它要求:
藍色:高速公路
綠色:干線公路
白色:其他公路(非干線公路)
本顏色規(guī)則從1964年開始在英國使用
在指路標志上綜合使用對應色塊配合路線目的地和道路編號,完成了有效的指路系統(tǒng)和快速視認
這個貌似和我國區(qū)別并沒有多大的劃分方式,其實蘊含了豐富的尋路思維、視覺科技和對應辦法。
藍色,在400米到500米之內是色彩敏感度最高的顏色,特別是在夜間。用藍色作為底色的指路標志,在曠野上以及更需要快速發(fā)現(xiàn)的高速公路上,有著更理想的視認效果,也更容易跳出曠野的背景色——綠色。
綠色,可見光中波長正中間的波段,是人眼看起來最舒適的顏色。綠底白字的指路標志不像藍色那樣刺眼,多用于城市道路,特別是當標志面積增大或標志設置相對密集時,會讓人感覺舒適很多。
白底黑字,是對比度最極端的色差,有微弱光線時就可以近距離完成識讀。在光源復雜的環(huán)境里,比如城市道路和樓宇燈光多的地方,小型道路使用這種白底黑字做指路標志,可以讓很多人不需要借助車燈或者高亮度光源,就可以尋路。
以上是從視認效果上,對色彩的第一層考慮和用法。第二層則是關于色彩的寓意用法,更值得借鑒和學習。
再回到我們經常會問的那個問題:到底應該是指路還是指目的地,遠的還是近的目的地?在這種相對豐富的顏色體系下,會更容易解決。
英國將只提供給機動車行駛的高車速的大型機動車道,例如高速路、快速路,定義為“機動車道”,這些道路是典型的跨地區(qū)線路,沿著這些道路行駛,在藍底指路標志的指引下,駕駛人就知道自己可以去很遠的地方。而需要尋找其他路徑時,可以先觀察所指路徑標志的顏色。如果是去一個支路上連接的目的地或者一條小路,駕駛人需要尋找白色標志塊,如果是要去某條主干道,尋找綠色標志塊。而駕駛人判斷自己在什么性質的道路上行駛,只要看看這條路的指路標志主底的顏色就一目了然了。如果一路上指示標志顏色沒有變化,那說明駕駛人一直行駛在同等級的道路上。
所以,在這種顏色結構里,人們不用糾結于文字到底是應該表示道路還是目的地,是遠的還是近的。每一種不同的顏色都會作為指路標志上文字的補充,文字顯示路名,顏色則表示道路的性質,通過顏色信息,駕駛人可以判斷道路的性質和其連通性以及是不是能跨地區(qū)等。只要具備基本的目的地信息,駕駛人就可以根據(jù)指路標志一路暢行。
我國現(xiàn)行的指路標志系統(tǒng)是按照行政管轄權劃分的,高速公路不歸地方管,所以一律使用綠色標志,藍色標志是本地和市政屬性。這種劃分方式,在現(xiàn)在路網(wǎng)已經連成體系的時代,已經無法滿足復雜需求了,容易造成很大的混亂,給指路任務造成了很多額外的挑戰(zhàn)和局限。加之城市道路內大量使用強烈的藍色而不是綠色,也給城市道路的視覺感受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無獨有偶,美國的指路標志也使用了綠色、藍色和白色。所不同的是,美國的指路標志以綠色為主,藍色標志只在封閉區(qū)域內的道路使用,比如機場等大型交通樞紐或住宅小區(qū)內的道路,白色標志用于一些很小的街道名牌和小型尋徑標志。這種色彩區(qū)分方式考慮到了駕駛人視認時的舒適度,當指路標志密集出現(xiàn)時,較之藍色,綠色和白色更加柔和,不會成為色彩“噪音”。
使用英國式色彩規(guī)則的國家并不少。以泰國為例,這里的指路標志就是典型的英國范兒,路網(wǎng)結構一目了然,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提供了理想的自駕指路服務。
瑞典城市道路上的指路標志。綠色指向高速公路,白色指向支路和路上的目的地名稱
后記
我國的路網(wǎng)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已經非常豐富了,很多線路的功能日趨分化,服務性越來越強,交通標志越來越多,人們出行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在這種大背景下,為了節(jié)約能源,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改善道路的服務功能,減少交通擁堵和浪費,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現(xiàn)有的指路標志系統(tǒng),并盡快完善指路標志色彩功能。現(xiàn)在行動起來,可以減少很多浪費和日后的返工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