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斌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以“文學能力”為核心的程式化閱讀
——讀喬納森·卡勒《結構主義詩學》
朱兆斌
(河南大學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喬納森·卡勒的《結構主義詩學》是論述結構主義文論的經典著作,但學界對其研究尚很薄弱,本文試圖通過對其以“文學能力”為核心的程式化閱讀的分析,指出其獨創(chuàng)性與開放性。
喬納森·卡勒;結構主義詩學;文學能力;程式化閱讀
在結構主義諸家中,卡勒的獨特性在于,他“將注意力投向閱讀活動,試圖說明我們如何讀出文本的意義,說明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學究竟建立在哪些闡釋過程的基礎之上”①。在《結構主義詩學》“前言”中,他說:“文學的讀者,通過與文學作品的接觸,也內省地把握了各種符號程式,從而能夠將一串串的句子讀作具有形式和意義的一首一首的詩或一部一部的小說。文學研究與具體的閱讀和討論不同,它應該致力于理解那些使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程式?!雹诳ɡ瞻堰@種“內省地把握了各種符號程式”以閱讀文學作品的能力直接稱為“文學能力”,它是巴爾特所謂“分割和明確表達”的前提,正是這種能力使文學結構處于“不斷的構造和再構造的過程之中”③。
與索緒爾之“語言”與“言語”相似,喬姆斯基提出“能力”與“表現(xiàn)”,前者是規(guī)則,后者是行為,這對卡勒之“文學能力”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性。卡勒說:“談論語句的結構,其中必然包含賦予該語句以結構的內化了的語法?!薄拔膶W能力”便是這種“語法”能力,正是它把“意識到和未意識到的知識儲存運用于這項交流行為之中”④,并把語言序列轉變?yōu)槲膶W結構與文學意義。在此,卡勒進行了一番頗具“接受美學”色彩的論述:“把文本當作文學來閱讀,絕不是讓人的頭腦變成一張白紙,預先不帶任何想法去讀;他事先對文學話語如何發(fā)揮作用一定心中有數(shù),知道從文本中尋找什么,他必須把這種不曾明言的理解帶入閱讀活動?!雹菟^續(xù)說:“詩只應被看作言語,它之所以有意義,乃針對讀者吸收內化了的某種閱讀程式系統(tǒng)而言。如果別的程式介入起作用,它的潛在意義范疇就會不同?!雹薜ɡ諢o意于建設接受美學,他的立足點仍然是結構主義:卡勒論述中的“讀者”代表的并非具體閱讀活動中的某一個體,而代表著閱讀活動中的普遍個體,這與結構主義者對作品的關注也是一致的:關注的是群體作品,并對其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卡勒借巴爾特的表述說得更加明確:“結構主義詩學的任務,應該是將之所以產生文學效果的那個潛在的系統(tǒng)揭示出來?!雹?/p>
那么,為什么卡勒把目光投向閱讀活動中的讀者,而不是寫作活動中的作者呢?卡勒認為,我們“無法把作家的‘自覺藝術’分離出來,加以贊揚,其中的原因很簡單:與其他復雜的人類活動一樣,在這里,自覺與不自覺的界限是非常模糊不定的,既無法識辨,也毫無意義”。而“讀者賦予文學作品的意義和感受到的效果,觀察起來則方便得多。這樣,不僅通過考察產生效果的程式和思維活動的種種假設對所述效果的解釋能力,而且通過考察它們應用于其他詩作時,對所感受效果的解釋能力,上述種種假設就可以得到驗證”⑧。卡勒的理由很充分,但我們似乎還值得從思潮方面探討原因。
卡勒這種以“文學能力”為核心的程式化閱讀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與開放性,前者主要體現(xiàn)于“文學能力”這一觀點從文本到閱讀的視點轉移,后者主要體現(xiàn)于“閱讀程式”這一觀點的可接受性與對文學史觀的啟發(fā)性??傊ɡ赵谝欢ǔ潭壬县S富了結構主義文論,并深具意義。
注釋:
①(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頁
②(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頁
③(瑞士)皮亞杰著:《結構主義》,轉引自高建平、丁國旗編:《西方文論經典》(第五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年版,第397頁
④(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頁
⑤(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頁
⑥(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頁
⑦(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80頁
⑧(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頁
⑨(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頁
⑩(美)喬納森·卡勒著:《結構主義詩學》,盛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88頁
H319.9
A
1671-864X(2015)11-0009-01
朱兆斌,河南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