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年旺
問: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中有這樣一句話:“徐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這句話中的“天堂”怎么理解?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
答:這是一位外國學生因為徐悲鴻受到達仰大師器重而心生嫉妒,以言語當面侮辱徐悲鴻時說的一句話。當時的中國貧窮落后,作為一個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去法國學習歐洲人擅長的西洋畫,不被看好甚至受到言語侮辱是可以理解的。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非常大,它與后文“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磥砦曳噶艘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相互照應(yīng),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了中國人的才能不容小視。因此,多數(shù)教師都把這句話的理解作為教學的重點,這是正確的。但是如何引導(dǎo)學生理解“天堂”一詞則成為教學的難點。
這里的“天堂”怎么理解?先找它的本意。在中國文化和民間信仰中,“天堂”是指人死靈魂升天以后居住的地方。在基督教中,“天堂”是唯一神祇與眾天使、圣人居住之地。一般人類若懷有敬虔之信仰心,一生無罪無垢即有可能進入此地。
顯然,僅憑本意是講不通的。那就用它的引申義來試試吧。在漢語中,“天堂”還指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比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里我們就把“天堂”理解為“學習條件最好的地方”,那么,那位外國學生的話的意思就好理解了,可以理解為“即使把你們中國人送到學習條件最好的地方去,你們也成不了才!”。
問:網(wǎng)上有篇叫作《無聲的競賽》的文章,與《徐悲鴻勵志學畫》情節(jié)大同小異。其中也寫到了一位法國學生因為嫉妒徐悲鴻,而以言語當面侮辱。那句侮辱的話是這樣的:“別以為有達揚(即達仰,筆者注)先生親自指導(dǎo)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愚昧無知,就是天天讓達·芬奇手把手地教也成不了才!”我覺得這句話表達的效果更好些,教學時可不可以出示《無聲的競賽》這篇文章?
答:有比較才有鑒別。筆者也認為,《無聲的競賽》中的那句話表達效果更好些。
首先,學生容易理解。達·芬奇是世界著名的繪畫大師,作為四年級學生已經(jīng)知曉。這句話的意思學生就不難理解了:你們中國人啊,笨得很,就是讓比達仰水平更高的達·芬奇天天手把手教,你們中國人也成不了才,就別說達仰大師了。相反,《徐悲鴻勵志學畫》用帶有宗教色彩的“天堂”一詞來強調(diào)學習環(huán)境,與那位外國學生嫉妒的內(nèi)容(即有達仰親自指導(dǎo))不符,有“跑題”的感覺,反而不利于學生理解。
其次,符合人物身份。那位外國學生(其實就是法國學生)拿他們敬佩的繪畫大師達·芬奇來說事,也是順理成章的,相反“天堂”的說法倒是有點“中國特色”,顯然是不符合人物身份的,顯得突兀和牽強。
話又說回來,教材都是經(jīng)過編者改編過的,蘇教版的編者這么改說不定也有他們的意圖。在教材還沒有改編之前,我們還得按照教材來教。當然,在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出示《無聲的競賽》這篇文章,將那兩句話列出來讓學生做個比較,一來幫助學生理解,二是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戴南中心小學?搖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