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付小平(復旦大學博士,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兒童成長力培訓專家)
培養(yǎng)兒童“自控力”
編輯/張艷紅文/付小平(復旦大學博士,知名親子教育專家,兒童成長力培訓專家)
對于孩子,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比情商更有助于社會交往。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時時處處都在影響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
《母子健康》:付博士,您好。很高興又看到您的親子教育新作。您為何會提出“培養(yǎng)兒童自控力”這一新的育兒理念呢?
付小平博士:我把自控力比作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從認知神經(jīng)科學和發(fā)展心理學的最新研究來看,應當是名副其實的。但這一點卻沒有被很多家長深刻認識到,當然,更多人的困惑還在于,他們壓根兒就不知道如何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
幾年前,也就是我的女兒伊伊三四歲時,我就開始認真觀察她與幾個經(jīng)常一起玩的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引發(fā)了我的極大關注和深入思考。舉個例子,每次帶伊伊到外面玩的時候,只要事先跟她說好幾點鐘回家或者過多久就回家,她基本上都能做到,不用大人苦口婆心地勸說。
后來我又注意到另外一件事情。我們所居住的小區(qū)里有一條步行街,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到步行街玩。這條幾百米長的步行街兩邊,有一些小商家入駐,部分商店外面安裝了孩子們最喜歡的“搖搖車”。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也會讓伊伊去坐“搖搖車”。不過,我們從小就給她養(yǎng)成了一個很好的習慣,那就是“一天只能坐一次”,所以,她坐了一次以后,就會自動下來,不會吵著再坐一次,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如此。
孩子管好自己家長才能省心
孩子管好自己的25個秘密+ 父母需要做好的10件事=培養(yǎng)兒童自控力的“金鑰匙”
盧勤、張思萊、蔣佩蓉傾情推薦
《母子健康》:聊到您女兒,讓我想起我家寶貝如如,她出生時家里沒有小孩子,所以姥姥姥爺給她買東西從來都是買很多。后來,演變成每件東西不買很多她都會哭鬧。有了這樣的苗頭,我開始一次一次地對她說說,每次我們只買一件物品?,F(xiàn)在她會自覺地一次只買一件東西,好像這樣也成了非常自然的事。
付小平博士:嗯,是的。然而,我也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一幕:有的小朋友坐完一次以后總是會嚷嚷著再坐一次,大人欣然應允。坐完第二次后,他們又開始耍賴,一定要再玩一次。大人拗不過孩子,只好遷就他們。更有甚者,還會一連坐上好幾次,才肯善罷甘休。
我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邊是家長求爺爺告奶奶似的哀求孩子早點回家,另一邊卻是孩子“兩耳不聞身邊事,一心只顧自己玩”。
其實,類似這樣的孩子,可以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去超市購物,總會看到有些孩子買了這還要那,稍不如意就倒地撒潑;到餐廳吃飯,總會看到有的孩子自顧自地玩手中的玩具,身旁正守著幾個大人給他喂飯;到游樂場玩,總會看到一些孩子動不動就對其他孩子橫眉冷對,甚至拳腳相加。
雖然那些所謂的“熊孩子”各有各的“熊樣”,但是,根源問題往往都一樣——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就會“及時行樂”,稍不滿足就對家長軟硬兼施;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以就會亂發(fā)脾氣,稍不如意就對別人使用“武力”。
所以說,自控力,就是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喂奶這件看上去再普通不過的小事,怎么可能跟孩子的自控力扯上關系呢?寶寶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媽媽要奶喝。媽媽給孩子喂奶這個行為本身,似乎同培養(yǎng)自控力這件事八竿子打不著,但無論是母乳喂養(yǎng)還是人工喂養(yǎng),選擇不同的喂奶方法,會對孩子自我抑制系統(tǒng)的發(fā)育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
從喂奶的規(guī)律性來看,一般有兩種喂奶方法,一是“要了就給”,二是“規(guī)律喂奶”。寶寶出生之后的幾周內,由于正處于學習吃奶的階段,而且母乳的分泌量不多,孩子餓了就會哭,很難做到按時喂奶。
所以這個時期,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想什么時候吃奶,媽媽就什么時候喂奶。
但過了這個時期,媽媽就需要慢慢改變“一要奶就給”的喂養(yǎng)方法,盡可能采取“規(guī)律喂奶”的方法?!耙司徒o”的喂奶法,對于只具備大腦邊緣系的低等哺乳動物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但對于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而言,出生后不久,低等動物所不具備的大腦新皮質就開始發(fā)育,就有了表現(xiàn)喜怒哀樂的可能。所以,人類不能像動物那樣想吃的時候就吃,需要逐漸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采用“規(guī)律喂奶”法,有利于大腦中抑制大腦邊緣系沖動欲的“眼窩前額皮質”的發(fā)育,這是自我抑制力的中樞。如果媽媽經(jīng)常做到“規(guī)律喂奶”,很多時候就可以斷了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即得到”的念頭,從而讓孩子從吃奶這件事上逐漸學會放棄和忍耐。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很多人會問,究竟間隔多長時間喂奶好呢?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標準答案,完全取決于孩子的個體差異、不同的發(fā)育階段、喂奶的環(huán)境等,甚至還要考慮性別差異。比如,我家大寶是女孩,小時候夜里一般只需要喂1到2次,二寶是男孩,夜里就需要喂3到4次才行。
其實,“規(guī)律喂奶”法的重點不在于喂奶的間隔時間長短,而是根據(jù)孩子的特點,盡可能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喂奶,不是“孩子哭了就喂、要了就給”,導致每一天的喂養(yǎng)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當然,我們也絕不能為了讓孩子學會放棄,就一味地進行刻板和嚴酷的放棄訓練,否則就變成虐待孩子的行為了。
對于1歲以內的孩子,當他們的運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時,除了通過大吼大叫、哭鬧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以外,他們還會用自己的手腳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喚起大人的關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們難免會做一些不合適的行為,甚至是危險的舉動。
出現(xiàn)這些狀況的時候,也正是可以讓孩子逐漸學會自動停止、進行放棄訓練的大好時機。不過,大人的口頭語言對1歲以內的他們而言,一般情況下就是雞同鴨講。這個階段,我們的身體語言才是最好的交流工具。
小雨8個多月時,手指的運動技能就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學會了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進行抓握。當小孩學會了一項技能時,總是喜歡不失時機地大展拳腳,尤其是1歲以內的嬰兒,更是如此。
因此,從那以后的一段時間內,當大人把他抱在身上的時候,幾乎每次他都會用手指來展示自己的才能。剛開始是抓臉,很快就學會了捏人,同時還會亂抓大人戴的眼鏡。只要是他手之所觸,大有所向披靡之勢。最初,我們也沒有太注意,基本上任他隨心所欲,覺得這么小的嬰兒,愛干嗎就干嗎,盡量不去干涉他的行動。
有一天,當我抱著他的時候,他居然已經(jīng)學會用雙手把我的眼鏡摘下來,然后迅速地扔到地上。幸好是樹脂鏡片,我的眼鏡完好無損。之前他只是把眼鏡取下來,拿在手上把玩幾下。這一次的速戰(zhàn)速決之舉,直讓我大跌眼鏡。
從此以后,再抱他時,我總是對他心有余悸,所以每次就會多一分防備之心。當他試圖摘下我的眼鏡時,我就開始不停地搖頭,一方面是為了避開他的雙手,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這樣的身體語言逐漸讓他明白這樣的舉動是不可以的。
這一招最開始并未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頂多就是暫時避開了他,隨后他仍然會窮追不舍。但每一次我都會通過搖頭來暗示他,并繼續(xù)使出《大衛(wèi),不可以》中的“咒語”來配合。
過了十多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小雨已經(jīng)能夠理解我的身體語言了。只要我一搖頭,他的手就不再繼續(xù)去取眼鏡,而是放在我的臉上,開始胡亂摸臉和抓臉。此后的一段時間,當他抓臉或者捏人比較痛的時候,我同樣通過搖頭和“咒語”來告訴他可以停止了。沒想到,大多數(shù)時候他都非常配合地自動停止了。
《母子健康》愛心提示
如果我們在孩子1歲之前,就通過放棄訓練為他們播下了自控力的種子,那么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就需要讓孩子慢慢學會忍耐和等待,逐步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逐漸讓自控力這顆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