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琴
一、緣起
“微時代”悄然來臨,倍受歡迎。這個世界“微”風一片:微博、微電影、微隨筆、微日記、微課……寫作能力是語文的核心能力,針對作文教學處于的“高耗低效”的無奈狀態(tài),我們開展了“微活動”情境化作文教學的“草根”系列研究。我們期冀,借這股“微風”,打開一扇小小的窗戶,在不知不覺之中叩開兒童表達的天賦之門。
二、“微活動”的內涵
所謂“微活動”,強調一個“微”字,即通過設計一個個小小的、有益有趣的活動,充分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動眼、動手、動口、動心,讓學生們消除對作文的畏懼,以游戲的心態(tài)、愉悅的情態(tài)真正參與到作文活動中,從而寫出有情有味的作文。“微活動”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操作性
“微活動”強調的是活動的小,一個小小的游戲,一次短短的觀察,一段簡短的對話都有可能成為一次活動,成為學生的作文素材。因為“微小”,所以“微活動”更易“操作”。
2.地氣性
“微活動”一般就在學生身邊。小鳥飛進教室,逗留的一段時間里發(fā)生的小故事有可能被老師信手拈來;氣球吹吹吹,普通的比賽也可能大放異彩。因為“微小”,所以“微活動”更接“地氣”。
3.迷你性
“微活動”更多地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級特征來設置?!耙淮翁厥獾目荚嚒薄吧嗉馍系奶魬?zhàn)”“紙牌疊疊高”“精彩達人秀”“我是小小魔術師”等活動,教室里就可以進行。因為“微小”,所以“微活動”更加“迷你”。
三、“微活動”助力“真作文”策略研究
1.“微活動”重在捕捉“微立意”
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總希望學生站得高,寫得遠,最好能寫出人物的大品質、大精神。學生無法“踮腳”去寫,所以往往無病呻吟,寫不出“真作文”。我們可引導學生從“微”中入手,從“微”中立意,記錄點點滴滴,學會更細致、更動情地表達。例如,為了讓學生學會愛身邊的人,王紅老師開展了“大聲說出我愛你”微作文活動,讓學生把點滴小事寫成一篇作文,學生寫得情深意切。沈佳怡同學是這樣寫的:
突然,一個佝僂的背影闖進了我的眼簾——是奶奶!我趕忙背上書包,徑自奔向雨中。奶奶一路小跑才追上我,然后撐開那把略小的傘,欲言又止。我只好放慢腳步和她并肩走在泥濘的小路上,雨大得模糊了我的視線。我和奶奶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那微滑的路上,我鼻子一酸,假裝去看路邊的風景。
人生只有一次,別再留下什么遺憾了。我們愛的人終將會老,趁他們還在,請大聲地告訴他們:我愛你!
這段習作寫的是一件平常細小的事,沒有立意深遠的說教,卻寫得那樣細膩,那樣富有情味。
2.“微活動”提倡書寫“微見聞”
有些教師讓學生寫作文的時候,要求學生寫得越長越好,把所見所聞詳細地寫下來。我們會發(fā)現,學生邊寫作文邊數字數,這是作文教學的失敗。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寫下微見聞,讓作文更靈動。例如,儲慧老師布置學生開展“我的家鄉(xiāng)”微活動調查,申浩同學寫下了他的見聞:
傍晚時分,平靜的海灘變得格外熱鬧起來,馬達的喧鬧聲,歡快的歌聲,那是出海打魚的人們歸來了。他們滿載著勝利的果實,懷著喜悅的心情,駕駛著他們的漁船靠港了。船艙里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魚兒,有帶魚、黃魚、海鰻,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字大大小小的魚兒。男人們一筐筐地把魚兒抬上了岸,女人們低頭專注地分揀著魚兒,臉上漾滿了甜美的笑容。這些魚兒經過專業(yè)的處理后,將帶著家鄉(xiāng)人民的希望,遠銷大江南北。
這樣的微見聞,為學生以后的習作積累了很好的素材,讓人越讀越愛。
3.“微活動”側重指向“微描寫”
微描寫就是通過細致的描寫,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心理,也可以是動作、語言等,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孫啟春老師在班級開展了“采蜜本‘選秀”活動,陳菁同學寫下了“微作文”,描寫可謂細致入微:
我一直緊緊地盯著四個總評委,生怕我的“采蜜本”淘汰掉。我的心里就像裝了一只活蹦亂跳的小兔子一樣七上八下的。徐小曼一會兒拿起,一會兒放下,一會兒又拿起,一會兒又放下。她的這些動作讓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兒了,整只手都在流汗。再回頭看看丁唐婧,她的手握緊桌邊,一刻也不愿意錯過,緊盯著自己的本子,頭伸得似乎比長頸鹿還長,比我還緊張。
描寫是學生必不可少的技能。我們可以通過微描寫的訓練,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描寫,在平常的習作中漸漸地愛上描寫,愛上作文。
4.“微活動”鼓勵記錄“微感受”
觸動學生心靈的感受需要他們用文字記錄下來。而只有讓學生們置身其中,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心靈去感受,他們才會記錄下屬于自己的“微感受”,才會寫下屬于自己的“真作文”。教師對學生的寫作鼓勵就好似甘泉,讓學生越發(fā)有勁頭。我們要善于設置“微活動”鼓勵學生記錄“微感受”。例如,在布置各個家庭開展IQ賽后,丁麗娟老師讓學生寫下自己的感受,錢相宇同學是這樣寫的:
最后一盤決勝局了。我和媽媽都屏住呼吸,等待發(fā)問。用個剛剛學過的歇后語,就是“搭在弦上的箭——一觸即發(fā)”?!白詈笠活},聽好了!永遠不能做飯的鍋是什么鍋?”媽媽陷入沉思,我卻信心十足,因為這道題目我會,我毫不猶豫地說出了答案:“是羅鍋!”“答對了!”爸爸用他那溫暖的大手舉起我的小手,風趣地說,“現在,我宣布,錢相宇是‘家庭IQ賽的總冠軍!鼓掌!”說著,他帶頭鼓起掌來。我開心地一蹦三尺高,豎起了“勝利的小兔子”──“耶!”
這可真是一次妙趣橫生的“家庭IQ賽”??!
片段看似簡簡單單,家庭IQ賽的精彩畫面卻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長期的訓練,學生在作文中哪有假感受可言?
5.“微活動”力求放大“微想象”
學生愛想象,最不缺乏的就是想象。我們要鼓勵學生想象,放大“微想象”,才能讓學生的思緒自由馳騁。楊惠老師就在班級開展了“教室里的悄悄話”微想象活動,陳思博同學發(fā)揮想象,似乎他就是教室里的一名觀眾:
夜幕降臨了,教室里安安靜靜的。突然,教室里響起了一點細小的聲音,原來那聲音是桌子和椅子在議論什么。桌子說:“你看我原來多干凈呀,可是自從我的新主人來了后,我就成了這副模樣,因為他每天都用有毒的修正液在我身上涂來涂去,新主人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我身上都弄了個小坑。”椅子說:“我比你慘得多:我的小主人每次和朋友玩石頭剪刀布,他只要一贏,就會十分用力地晃我,激動時還會把我扔好遠呢,搞得我都要骨折了?!弊雷诱f道:“如果以后我們的小主人再這樣的話,我們不就沒命了嗎?”
有趣的對話仿佛就在我們耳畔,想象的翅膀一旦張開,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不可限量,習作水平也定會日漸提高。
四、“微活動”助力“真作文”片段賞析
在習作指導環(huán)節(jié),微型活動作文課的教師應想招讓學生“以說來帶動寫”,指導學生細致觀察,用心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聽、所感自由表達。讓我們走進王曉琴老師執(zhí)教的微型活動作文課《拼句樂翻天》課堂:
師:誰來與大家分享你捕捉到的精彩鏡頭?
生:我的同桌笑得不住地拍打桌子,好像跟桌子有仇似的。
師:你注意到同桌的動作了,觀察很細致,還有誰觀察也這么細致的?
生:陳柳羊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
師:你注意到了同學笑的神態(tài)。誰還有與眾不同的發(fā)現?
生:景子妍平時很靦腆,先是捂著嘴笑,笑著笑著就嘴巴咧到耳朵根了。
師:連這么細微的變化都被你看到了,你觀察太細致了!還有誰想說?
生:周慧森的笑聲才有趣呢,像打鳴的公雞。
師:你不但會用眼睛觀察,還會用耳朵觀察,真不錯!
生:同學們有的樂得前俯后仰,有的樂得嘴巴都合不攏了,還有的樂得腰都直不起來了。
師:同學們“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得非常仔細,所以才有如此生動的表達。
下面請同桌之間說一說剛才的歡樂場面,說完可以互相提提建議,爭取說得更生動。
以上教學片段王老師給足了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說”:自由說、指名說、同桌說、毛遂自薦說。學生互說的環(huán)節(jié),大家互提建議,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思維拓展了,活動生動了。有了這樣的積淀,學生就有了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比比皆是。在此基礎上,寫作便成了暢快淋漓之事。
活動是寫作的源,只有新穎而富有童趣的活動才能吸引學生關注的目光,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乃至守護學生的童年生態(tài)。所以,活動設計不僅要綜合考慮課堂的結構、時間、空間、活動場地、參與人數、心理等因素,還要注意關注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不同年段的習作要求?!拔r代”正大步向我們走來,就讓我們大步走在“微活動”的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讓學生的真作文自由流淌!?
(此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重點自籌課題《以活動教育守護童年生態(tài)的校本實踐研究》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