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花
由于對學科性質理解上的差異和學科質量檢測的單一性等原因,導致文化意識的教學一直以來都不受英語教師的重視,從而使得英語教學變成了一門純粹的工具性語言的學習,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教學成了英語教師們眼中的唯一。然而,新課標對英語課程性質的重新定義,讓更多的老師開始關注這一學科的另一個性質:人文性,即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課標的重新修訂帶來了嶄新的教材,新教材中有很多可挖掘的文化知識,甚至在五、六年級新增了Culture time這一板塊,應該說,讓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了抓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差異,導致對課程標準的落實不到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存在蜻蜓點水的現(xiàn)象,Culture time的教學也只不過是照本宣科。如何走出這一怪圈?如何真正將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落實到我們的英語課堂中?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一、挖掘教材中的點,鋪開文化滲透的面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語言與了解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息息相關,要想成功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須有意識地去理解和接受該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如果老師們有了這樣的意識,就會發(fā)現(xiàn):新教材中,除了Culture time有文化知識的導入外,其實處處都有可挖掘的文化滲透的點。老師們在研讀教材的時候,不僅要關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重點,也要關注教材中可以進行文化滲透的點,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Tips成為常態(tài),讓文化對比成為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如三年級下冊Unit 5 How old are you? Story time中,初看,沒有什么可以進行文化滲透的地方,只要學生掌握數(shù)字和詢問年齡的問答句就行了。其實不然,細細一想,老師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the waitress 問的都是小孩子的年齡,并沒有涉及問成年女性的。因此,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就這個點,讓學生進行相關文化的了解:在外國,一般不可以詢問成年女性的年齡。
四年級下冊Unit 3 My day Story time中,乍一看似乎也沒有滲透的點,其實深入研究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學校的作息時間是不一樣的,可以在學完Story time之后,出示一張Mike的表弟在美國的在校作息時間表,進行對比描述,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學校的不同作息。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有心,處處皆學問,有時甚至是一個單詞,它的背后也存在著可挖掘的文化知識。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在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時,更全面地把握教材中隱含的文化知識和拓展點,讓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提高。
二、摒棄照本宣科,創(chuàng)新Culture time教學
Culture time是五、六年級新教材中新增的一個教學板塊,形式非常新穎,也讓大多數(shù)老師意識到了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很多的課堂上,老師們對這一板塊的處理并沒有讓其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大多數(shù)只是照本宣科,這樣只會扼殺學生對這一板塊的學習興趣,導致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失敗。下面就從兩個同課異構的片段,來看看同一個Culture time經過了不同的教學處理,所達到的不同的教學效果。
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 Culture time的教學片段:
(案例一)
T: (出示禿鷹圖)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Ss: I can see a bird.
T: We call it a bald eagle.
(教學bald eagle的讀音)
T: Where can we see bald eagles?
S1思考良久,想不出。大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答案。(原因:農村學生的知識面很窄)
T: We can see bald eagles in the US.
教師帶領學生理解US的意思是美國,并帶著學生跟讀這句話,用不同的方法讀熟這句話。
類似的方法教學剩下的polar bears 和kangaroos兩幅圖。
(案例二)
Game: Read and guess,讀一段對動物的描述,猜測動物的名稱。
最后一個呈現(xiàn):They have yellow mouths. They all have two big wings. They can fly very high. We can see them in the US.
在教師的幫助提示和零碎圖片的幫助下,學生猜出:bald eagles。
T: We can see bald eagle in the US. It is the National bird in the US. Lets enjoy some pictures about bald eagles.
了解一些關于禿鷹形象在美國的應用:國徽、硬幣、紙幣、旗幟等。
同樣的教學內容,但是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個案例很明顯是為教“We can see bald eagles in the US.”這句話而教,學生只是死記硬背記住了這句話而已,對其中隱含的文化并不了解;而案例二從復習動物的習性著手,既復習舊知,也是很好的新知導入方式,接著對We can see bald eagles in the US. 這句話并沒有特別著重地去讀去背,而是安排學生欣賞與這個禿鷹相關的東西,從而讓學生了解了比書本上更多的東西,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應該說,后一個老師才真正挖掘出了這個Culture time要達到的教學效果。
三、豐富英語節(jié)活動,增強文化理解力
除了采用課堂滲透式、對比講解式、圖片展示式等在課堂上進行文化知識的滲透外,我們還可以結合學校的英語節(jié)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1. 動手體驗式
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 英語節(jié)活動,可以安排一些動手操作的活動,來彌補課堂中文化知識輸入的方式過于單一的缺陷。在英語節(jié)上,可以開展做面具、做南瓜燈、做彩蛋、一起裝扮圣誕樹等活動,讓學生們在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西方節(jié)日時人們制作節(jié)日所需物品時的快樂心情和樂趣。
2. 媒體輔助式
在技術如此發(fā)達的現(xiàn)代,媒體的利用率著實是很高的,在英語教學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語節(jié)中,我們也是完全可以使用媒體來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力??梢赃x取適合每個年級的繪本或者視頻進行觀看,如:There Was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Fly等,非常詼諧有趣,地道的語音,讓故事更加吸引學生;還可以給學生提供欣賞原聲電影的機會,讓他們在觀看這些有聲視頻的同時,了解更多的異國文化,增加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力。
3.對話交流式
真正能做到恰當?shù)赜煤谜Z言,用對場合,在交流中能夠順暢,相互理解,這是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上隨時可以看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但是課堂上的對話,受很多因素影響而不能完全展開,很多對話內容局限在課本上出現(xiàn)的句型和規(guī)定的話題圈中,呈現(xiàn)的對話內容相對來說是比較單薄的。在英語節(jié)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就著這些話題展開對話,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生發(fā)出去,在對話中體會如何恰當?shù)赜煤谜Z言,彌補課堂上的對話缺陷;也可以排練一些地道的英語短劇,讓學生在排練的過程中體會其中臺詞的奧妙之處。
英國語言學家拉多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識,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痹谛抡n標的二級目標文化意識標準中也提出了:要求學生在學習和日常交際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異同。而大多數(shù)語言學習者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沒能把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小學英語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加強文化知識的滲透和導入,引導他們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提高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管是在研讀教材時,還是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或是在英語實踐活動的安排中,老師都應該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正確地使用這門語言為出發(fā)點,挖掘可挖掘的文化知識點,創(chuàng)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語言學得更好,才能準確、得體地用英語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