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瓏玉
一、立足課堂,狠抓雙基
1. 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果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自然地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特點,根據(jù)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知識水平并結(jié)合實際中的典型事例教學,將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寓于典型的事例之中,使學生從生動的事實中掌握一般原理和概念。要預先賦予學生一定的實際活動,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材中從適當?shù)慕嵌葘ふ覍W生學習的興趣點,完成會計教學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雙基”訓練。
2. 幽默風趣,讓教學生活化。
幽默的語言是一種才華,更是一種力量。會計教學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會計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經(jīng)濟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幫助學生理解會計概念時,要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會計實例,讓學生體會到會計就在身邊,感受到會計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會計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會計應用能力,實現(xiàn)會計教學生活化。
二、注重訓練方法,提倡階段訓練法
第一階段:基礎知識訓練。
在這一階段的訓練中,教師應對本學科的考核點、出題點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與預測,這樣能有效地輔導學生對本學科進行系統(tǒng)化、網(wǎng)絡化的訓練。其次,要對本學科的要求及內(nèi)容以框架形式列出,使學生對本學科的內(nèi)容、學習范圍一目了然,并歸納出本課程的重點、難點,然后對以上內(nèi)容逐一做出講解,對一些重要考點及經(jīng)典例題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和解釋,這樣可以使學生準確地把握正確的解題思路及答題方法,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第三,采用“放錄像”的形式,在每一章節(jié)內(nèi)容結(jié)束之后,讓同學把書本關上,在腦海中把該章內(nèi)容作系統(tǒng)、全面、綜合的回顧。第四,經(jīng)常性的進行測驗。測驗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尺度之一,也是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局面的最好方法。平時教師要收集大量的練習資料,并按比賽題型編寫典型性、針對性極強的同步強化練習題,在各章節(jié)練習講解完之后,接著下來的便是測驗,以達到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每次測驗我都非常認真地把學生測驗的成績按高低記錄下來并且公布。為了避免公布成績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每次公布成績我都會做一次非常深入的思想動員工作,使學生認為“得了第一名固然好,但關鍵是能不能每一次都得第一名。得了最后一名的同學沒關系,但關鍵的是下一次是不是還是最后一名?”這樣一來,每一位選手都非常重視測驗,都不害怕測驗,你追我趕的局面逐漸形成。
第二階段:技能技巧訓練。
會計的基礎知識訓練到一定階段,要想再提高會計競技水平,就要進行技能技巧訓練。在這一階段,主要進行應試技巧、記憶方法、嚴格掌握比賽進度等訓練。
框架記憶(邏輯記憶)。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先翻書,即先看目錄,分析本書的邏輯結(jié)構(gòu);理解了,再分析各章的邏輯結(jié)構(gòu);之后再記各章中的出題點。只有將各章知識點記得牢靠,才能融會貫通并在比賽中得心應手。
充分利用賽前一小時。利用賽前最后的一小時再對整個知識系統(tǒng)作一簡明扼要的回憶,這種瞬時記憶的效果非常好。
嚴格掌握比賽做題進度。先做容易的,后做難的。作答試卷時,對會做的題目要果斷地寫出答案,不能等到最后快結(jié)束時才寫。對看兩遍題目之后仍不會做的,便要馬上放棄,等做完試卷后再回來做,也許后面題目會對這題有提示。有了很強的時間觀念,保證會做的題都能做到試卷上,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應試技巧。
經(jīng)過以上兩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會計知識得到了全面地熟練地掌握。但在比賽前一周,訓練方法及訓練內(nèi)容要稍作調(diào)整,由原先的大量練習、頻繁測驗變?yōu)檫m度練習,對所學內(nèi)容采用“放錄像”的形式,在腦海中作系統(tǒng)、全面、綜合的回顧。另外,在這一階段還應使學生熟悉比賽題型,這對學生迅速進入臨考狀態(tài)大有幫助。
第三階段:心理素質(zhì)訓練
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記得一位奧運冠軍說過:奧運比賽,20%比身體條件,80%比心理狀態(tài)。的確如此,無論是奧運“黑馬”還是“名將落馬”都與心理素質(zhì)密切相關。之所以有“黑馬”現(xiàn)象,是因為運動員憑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使自己的體力、技能、技巧得到超水平發(fā)揮。之所以有“名將落馬”現(xiàn)象,是因為運動員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致使不能發(fā)揮原有的技術水平?!疤o張了!”“心理壓力太大了!”這就是“名將落馬”后,運動員和教練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