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婭
[摘 ? 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容易遇到困難,特別是指導學生背誦時難度較大。詩詞是有一定韻律的,具有可唱性和朗讀性。在古詩詞教學中,“唱讀”教學法,打破現存的這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古詩文詠唱、積累、書寫、鑒賞、繪畫、表演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教學中深切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升人文素養(yǎng),讓他們更加熱愛古詩詞經典文化。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古詩詞;唱讀教學;教學形式
中國古詩詞浩如煙海,語言精練,內容深奧,意境高遠,虛實相生。而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剛剛入學,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更鮮有文化內涵積淀,生活在當代的他們缺乏對詩歌語境的體會和感悟,導致對古詩詞學習容易出現盲點。小學語文加大了古詩詞教學的內容,這就要求語文教學加強古詩詞教學的研究和探索。
一、唱讀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在傳統(tǒng)的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基本上是一個路子:老師講解,學生識記,最后機械地背誦。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人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來試圖改變這一局面:如圖文并茂,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古詩;利用音樂欣賞古詩,進行美的古詩教學研究;利用網絡進行古詩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等等,但這些教學模式即使內容豐富,但卻只流于形式,治標不治本。這樣的模式教學,只能是強硬地灌輸給學生一些知識,沒有給學生帶來古詩文學習的樂趣和幸福感,沒有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教學形式上的單調必然有損學生對古詩詞豐厚內涵的理解,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觀更無從談起。
二、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和實施策略
通過上網、去圖書館查找相關文獻和跨學科閱讀音、體、美等專業(yè)書籍,教師不難找到許多證明古詩特有的韻律和節(jié)奏可以和音樂整合用多種唱讀的方式來學習的科學依據。
課堂實證研究,依據校情生情,唱讀教學可以歸納出一下幾種形式:
1.童謠式唱讀:童謠唱讀或者兒歌節(jié)奏唱讀
“童謠”是指傳唱于兒童之口的、沒有樂譜、音節(jié)和諧簡短的歌謠。童謠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們感興趣。童謠對3—6歲幼兒發(fā)展的教育價值很大,著名兒童學家、首都師范大學金波教授認為好的童謠是心靈雞湯,它能滋潤孩子們的心靈,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童謠這種文學形式,孩子們最容易掌握,通過傳唱童謠,既可以得到快樂,又可以學到知識,非常有助于孩子們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低年級學習的古詩多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五言絕句,如《鋤禾》《春曉》等詩歌。這些古詩思想教育性很強,能使兒童得到陶鑄品行、美化性靈的好處。因此,若將古詩運用到音樂學科的連結教學活動上,更能達到生動活潑的教學效果。兒童在半游戲、半學習的教學活動中,必能更深入地領悟到詩歌里的情感和意境,從而受到深刻而具體的熏陶。如此,不但能適應兒童身心的發(fā)展和需要,充實兒童的涵養(yǎng),對兒童的品德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節(jié)奏點式唱讀:快節(jié)奏式唱讀和慢節(jié)奏式唱讀
這是由童謠式唱讀形式中衍生出的兩種唱讀形式,根據古詩的韻律和節(jié)奏用兩種節(jié)奏進行唱讀,分為快節(jié)奏和慢節(jié)奏。根據節(jié)奏感可以給詩歌劃出不同節(jié)奏和重音如《鋤禾》:
①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②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③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節(jié)奏點式唱讀形式不論是快節(jié)奏,還是慢節(jié)奏,都具備合轍押韻、節(jié)奏明快易唱、語言活潑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時采取“以生定教”的個性化展示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孩子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自己劃節(jié)奏和定重音,自己上臺唱讀展示,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韻律、節(jié)奏、重音的把握和理解。而富有音樂感、節(jié)奏明朗、生動活潑的節(jié)奏點式唱讀可以引起兒童的美感、愉悅感的享受,激發(fā)他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
3.拍手式唱讀:自拍式唱讀和互拍式唱讀
拍手式唱讀主要是對童謠式唱讀的一種自助動作式伴奏,是指隨著詩歌節(jié)奏和韻律,學生可以自己拍手打節(jié)奏,也可以同桌互拍打節(jié)奏,更可以小組間交叉拍打節(jié)奏,這樣可以更好地將音樂節(jié)奏感滲透到古詩教學活動上,更能達到生動活潑、活躍氛圍、掀起高潮的教學效果。這種唱讀法對低年級兒童啟蒙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兒童在半游戲、半學習的教學活動中,在學中玩、玩中學,必能更深入地領悟到詩歌里的情感和意境,從而受到深刻而具體的熏陶,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團結互助的協(xié)作精神。
4.演唱式唱讀:伴樂式唱讀和無伴樂式唱讀
伴樂式唱讀,又分為碟片音樂伴奏唱讀、學生伴奏唱讀、教師伴奏唱讀。如今古詩新唱網站深受兒童父母、幼兒園、少年宮和中小學教師喜愛,孩子在這里可以免費試聽學唱朗朗上口、易唱、易記、利于背誦演唱的古詩。唱讀古詩的教學,改變誦讀古詩形式,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歌唱,唱著唱著就熟唱成誦。唱讀古詩很簡單,可以選一首自己會唱的歌曲,按照那個曲調將古詩內容作為歌詞吟唱出來即可,這就是伴樂式唱讀法。不過古詩的意境跟所選歌曲的意境、節(jié)奏以及曲子的基調須盡量相近,這樣唱出來的古詩才更有韻味。例如,教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應該教給學生用歌曲《送別》的旋律來唱,如果換成一首節(jié)奏較歡快的旋律來唱,就與古詩的意境差之千里了。唱古詩,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選用熟悉的曲子來填上詩詞。會樂器的兒童可以自己邊演奏樂器邊唱古詩,或者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彈奏鋼琴或拉手風琴等樂器給學生伴奏,引導學生唱讀以此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音樂功底好的同學,還可以自己為古詩作曲,那就是無伴樂式唱讀。學生自己編曲子自己唱古詩,即學生自己獨創(chuàng)。讓學生為古詩譜曲子,唱古詩,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展示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成果。
5.動作式唱讀:搖頭式唱讀和搖身式唱讀
動作式唱讀形式源自于中國古代私塾中讀書教育,首重識字和背誦,教師教讀句逗,首重字形、讀音,區(qū)分四聲。如教讀“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句時,必在第二個風字、雨字右上角畫個圈,作為標識,教讀作去聲,即“春風風(讀如奮)人”“夏雨雨(讀如育)人”,這樣使學生在讀書時,通過拉長聲音的大聲誦讀,自然而清晰地區(qū)分四聲,記牢讀音。
此外,舊時代里的私塾先生要求學生在背誦古詩時搖頭晃腦,那是為了讓學生容易進入學習狀態(tài),融入書中詩歌意境,達到沉醉其中的效果,并且在短時間很快記住詩歌。搖頭式唱讀法教會學生進入最佳詩歌背誦狀態(tài),這種唱讀形式也比較簡單實用,促進學生強記的同時也給學生以身臨古人背詩其境之感。搖身式唱讀也是從搖頭式唱讀形式中衍生出來的,隨著詩歌節(jié)奏韻律,學生身體集體做出向左或者向右搖擺動作,其實這也是和音樂舞蹈結合滲透,很有美感和韻味。在實施搖頭式唱讀和搖身式唱讀兩種唱讀法時,最好配以古典音樂,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回歸古人私塾,體驗學習氛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詩詞唱讀教學法就是針對古詩節(jié)奏和諧,跳躍自如、形象生動的特點,用歌唱的多種方式讓學生去記住詩詞的內容,領悟詩詞的意境,達到記憶和理解的目的,使辛苦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同時獲得一種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語文課堂上多樣唱讀形式實踐與探索,激發(fā)了低年級學生對古詩的誦讀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誦讀途徑,便于學生快速記憶與積累大量的古詩文。小學生古詩詞唱讀教法融文學、語言、音樂為一體,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識譜視唱能力、良好的歌唱習慣和能力,也有利于孩子們對母語文化的傳承。
參考文獻
[1]王向東.詩歌誦讀教學之我見[J].中學教學參考,2013,(22).
[2]邵清石.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美育探索[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3]董運玲.小學古典詩歌吟誦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