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 要: 古典詩詞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這項內(nèi)容對于缺乏文學積累的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就可以解決古典詩詞鑒賞的困難。本文從披文入情、悟象品意、知人論世、比較感悟四個方面介紹了古典詩詞鑒賞的方法。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方法
古典詩詞鑒賞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是以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為基礎,對鑒賞者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由于學生缺乏文學積累,古典詩詞鑒賞能力較弱。根據(jù)多年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扎扎實實地用以下幾種方法鑒賞古典詩詞,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一、披文入情,理解詩詞文本
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作家將自己的情感或者生平經(jīng)歷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象有機結合,并且將這種感悟外化為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情?!崩斫馕谋臼窃娫~鑒賞的基礎,對文本的理解首先應當準確揣摩詩詞的語言,掃除字詞、句子、典故等障礙,弄清字面含義。比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這是辛棄疾的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中“遙岑”何意?“岑”即“小而高的山”,“遙岑遠目”意為“眺望遠處的山嶺”,這是對字詞的詮釋?!奥淙諛穷^”至“登臨意“等句如何理解?這幾句的意思是說,夕陽下,孤雁哀鳴不時傳來,引起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他悲憤地拍打著欄桿,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此時的心情呢,這是對句子的理解。“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季鷹歸未”是何意?這里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作者是借這個典故表達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還在金人統(tǒng)治之下,有家回不得的痛楚;這個典故既寫作者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這是對典故的理解。
閱讀詩詞,披文入情,這雖是鑒賞的初步目標,但是鑒賞和評價的前提,只有在準確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展開豐富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詩詞中所描繪的圖景或動作過程,再融合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和讀者個人的主觀領會才能真正品悟出詩詞的意蘊或者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披文入情,理解文本,盡管是詩詞鑒賞的初級階段,但具備釋字、解句、識典這些是理解詩詞文本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過程。
二、悟象品意,涵泳詩詞意境
意象是詩詞寫作的最基本元素,它不再是簡單的沒生命沒情感的客觀事物,已經(jīng)和詩人的經(jīng)歷、情感等因素交織在一起,所以鑒賞詩詞時要想理解詩詞意境,體會作者感情,必須反復揣摩、體味意象。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首散曲前三句疊用了九個名詞,既構思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調(diào)的秋景圖,烘托了游子浪跡天涯的孤獨情懷,又描繪了一幅流水人家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圖,以反襯自己思親的悲苦心境。抓住這些意象,再結合曲最后“西下的夕陽”的意象和“在天涯的斷腸人”的形象,就不難體會那種漂泊生活帶來的悲苦、孤寂之感。
三、知人論世,分析詩詞內(nèi)蘊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覺得,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及時代背景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正確有效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杜甫在《江村》中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盛夏時節(jié),清幽靜謐的村落里燕子和鷗鳥自由飛翔嬉戲,家中妻兒老小自得其樂。這首詩,從物態(tài)人情方面看,詩人寫足了江村的幽事,表達了家人團聚的余悅和無復他求的閑適。那么,如何正確理解杜甫的這種愉悅和閑適呢?它是棄官歸隱后收獲的田園之趣,還是隱居世外時所體會到的恬淡之樂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必須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寫作背景。本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是杜甫經(jīng)多年漂泊,流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草堂時的作品。作者在安史之亂的苦難歲月里飽經(jīng)憂患,顛沛流離,輾轉(zhuǎn)漂泊,好不容易在西蜀覓得一塊暫時茍安之地,但這座建在浣花溪溪畔的草堂,并不是他半世追求的人生理想得以實現(xiàn)的標志,而是他人生追求徹底破滅的結果,所以這所寓居的草堂體現(xiàn)他存在價值的低賤和卑微。因此,江村的安寧、愉悅和閑適就明顯地帶有一種劫后余生的辛酸和悲苦,帶著一種宛如夢中的不真實感。再深入體會尾聯(lián)“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就可感知詩人幽居江村時的這種愉悅和閑適只是表面的、暫時的,它既不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的那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愉悅,又不是王維閑居輞川時“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的恬淡之樂。杜甫的這種短暫的、夢幻般的愉悅和閑適的生活,在他因朋友嚴武去世,失去生活接濟后也隨即蕩然無存。如果我們在鑒賞這首詩詞時,不能知人論世,而只看表面,主觀臆斷,就可能在理解作者情感上出現(xiàn)偏差,甚至錯誤。
雖然并不是一切詩詞的解讀都需要知人論世,如一些純粹的協(xié)警、詠物詩,就常常與作者的生平或?qū)懽鞅尘盁o太大關系,但大多數(shù)詩詞的主旨情感還是與作品產(chǎn)生的背景和作家的生平密切關聯(lián)。
四、比較感悟,深化理解作品
古人讀詩特別注重以詩論詩。有了比較,就能對詩詞有更深刻的認識。比較閱讀的角度很多,比如從意境、風格方面入手進行比較;對同一作家同時期類似作品進行比較;對同一作家不同時期作品進行比較等??梢允菍ν粫r期風格不同作家的作品的比較;也可以是對不同歷史時期同一題材作品的比較。通過比較閱讀能夠體味詩詞中蘊含微妙而獨特的情感,體會作家之間存在的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從而加深對所閱讀詩詞的理解。如李清照早期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弊髡咭渣c帶面,借寫一次郊游回家迷路的情景,表達早年生活安逸時快樂的心境;而《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卻借用十四個疊詞訴說晚年國破家亡、淪落天涯的悲苦和詩人內(nèi)心的孤寂不安。
總之,古典詩詞鑒賞的方法很多,比如把握手法、品味煉字、創(chuàng)意鑒賞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詩詞的要求,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方法進行品味,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文繼炬.知人論世連類比較巧解詩詞鑒賞題.
[2]毛翰.詩美創(chuàng)造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宋詞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4]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