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
摘 要: 本文針對高中生解數學題時經常碰到的老師一講就會,但自己解題時無從下手的問題提出對比教學.
關鍵詞: 高中數學 對比教學 理解 記憶
高中生在學習數學時經常碰到的問題就是老師一講能聽懂,可是自己做題時就是想不到這樣或那樣的方法.對此我提倡對比教學,希望對解決學生這方面的問題有幫助.
案例一
1.已知函數f(x)的定義域為R,且滿足f(x+2)=-f(x),f(x)為奇函數,且當0≤x≤1時,f(x)= x,求使f(x)=- 在[0,2012]上的所有x的個數.
解:∵f(x+2)=-f(x),∴f(x)為周期函數,T=4.
又∵f(x)為奇函數且當0≤x≤1時,f(x)= x,
∴當-1≤x≤1時,f(x)= x.
由f(x+2)=-f(x)得:f(x)=-f(x-2),當1≤x≤3時,-1≤x-2≤1,f(x)=-f(x-2)=- (x-2)=- x+1.
由圖像可知f(x)=- 在[0,2012]上的所有x的有503個.
2.設函數f(x)是定義在R上的偶函數,且對任意的x∈R恒有f(x+1)=f(x-1),已知當x∈[0,1]時,f(x)=( ) ,求當x∈[3,4]時的f(x).
解:∵f(x+1)=f(x-1),∴f(x)為周期函數,T=2,
當x∈[0,1]時,f(x)=( ) ,且f(x)是定義在R上的偶函數,
∴x∈[-1,0],f(x)=( ) ,而當x∈[3,4]時,x-4∈[-1,0],
∴f(x)=f(x-4)=( ) =( ) .
對比兩道題,都是周期函數且都是求區(qū)間上的函數解析式,可求解時所用的關系并不相同,而這正是學生思維的難點,學生不容易想到,學生也經常在想為什么要這么做,而另一道題為什么又要那么做.通過對比教學,讓學生充分理解這兩道題的區(qū)別,解題時需要什么,條件給了什么,如何將問題和條件結合才能解出這樣的題,再碰到這樣的題,學生就有著手點了。
案例二
1.已知ω>0,函數f(x)=sin(ωx+ )在( ,π)上單調遞減,則ω的取值范圍是( )
A.[ , ] B.[ , ] C.(0, ] D.(0,2]
解:因為ω>0,函數f(x)=sin(ωx+ )在( ,π)上單調遞減,所以函數f(x)=sin(ωx+ )的周期T≥2(π- ).
又因為ω>0,所以0<ω≤2;
又因為 2.已知y=-8cos( + )在區(qū)間( π,a)上是單調函數,求實數a的最大值. 解:由2kπ≤ + ≤2kπ+π得函數的單調增區(qū)間為[4kπ- ,4kπ+ ](k∈Z); 由2kπ+π≤ + ≤2kπ+2π得函數的單調遞減區(qū)間為[4kπ+ ,4kπ+ ](k∈Z). 設4kπ- ≤ ≤4kπ+ ,得 ≤k≤ ,沒有滿足條件的整數k.因此 ?埸[4kπ- ,4kπ+ ](k∈Z). 設4kπ+ ≤ ≤4kπ+ ,得 ≤k≤ ,又由(k∈Z)得k=1.這說明函數y=-8cos( + )在區(qū)間[ π, ]上是遞減的,故a的最大值是 . 第一題的參數在函數解析式里,用x的范圍先求出ωx+ 的范圍,再解題.而第二題的參數在單調區(qū)間里,用 + 的范圍先求出x的范圍再解題,采取對比教學才能讓學生理解透徹,并且加深記憶. 案例三 1.已知數列{a }中,a =1,前n項和S = a ,求數列{a }的通項公式. 解:由S = a ①得S = a ②,用②-①得: S -S = a - a ,即a = a - a ,變形得: = ,由累乘法得:a = ,n∈N . 2.設數列{a }的前n項和為S .已知a =a,a =S +3 ,n∈N .設b =S -3 ,求數列{b }的通項公式. 解:由a =S +3 得:S -S =S +3 , 即S =2S +3 ,而b =S -3 =2S +3 -3 =2(S -3 )=2b , 因此 =2,b =a-3,{b }是以a-3為首項,2為公比的等比數列. 所以b =(a-3)2 ,n∈N . 對比兩道題目,條件都是S 與a 的關系,但解題時的出發(fā)點不同,將這兩道題對比講解,學生對這種解題方法理解透徹,并能拓展思維,啟發(fā)學生解題時先觀察題目中的條件,對不同的題目選擇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