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清江
摘 要: 多數(shù)的課堂教學過多地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個性的解放、人文情懷的熏陶。在成績優(yōu)先、升學壓力的沖擊下,原本應有的生動、活潑、充滿人文性的語文課堂變?yōu)槔浔?、死寂。如何不再讓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如何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shù),培養(yǎng)他(她)們的人情味?作者從文本的使用、課堂教學的技法闡述做法,旨在喚醒語文課堂教學“人情味”的回歸。
關鍵詞: 語文課堂 人文情懷 依文傳道 關一直以來,大多數(shù)語文教學實踐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即知識的傳承,而忽視對學生個體情感和獨創(chuàng)精神等人文性的培養(yǎng),忽略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使語文失去“文”氣情味。
語文課標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要解決學科的雙重性質的任務。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把語文課程的知識傳授和人文精神融合起來已成為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
課程改革如一記沉鐘,將我們從昏沉中擊醒,讓課堂重展生機。結合教學實踐,我有以下體會。
一、依文傳道,教學生以人情
古語云:“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它明示了文章的社會功用。語文教材和經(jīng)典作品(定篇),是作家通過文字、情感或文學形象表達個體對于人的存在、價值、意義的思考,重視人的個性情感、主體思想的表達,是人文教育與培養(yǎng)人情最好的載體。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是長遠而深刻的。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語文課程對人性熏陶點染的作用,通過朗讀、交流、思考反復咀嚼文章的人道、情味。
在《背影》中,朱自清先生以真摯而動人的筆調,抒寫了自己和父親之間那種互憐互愛又頗具生活典型的父子親情。它感動了許許多多游子,在平淡得看不出一點波瀾的文學背后,隱藏的是比山還厚重的親恩。在教學中通過對文中精寫慈父過鐵道、翻爬月臺為兒買橘精彩語段的朗讀,學生感受沉甸甸的父愛。通過啟發(fā)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自己的“感”用心用情體會“身邊的父愛母恩”,由學生講講自己的父母,講講自己的生活,細細領悟在自己生活中“如水的母愛,如山的父愛”,用眼用心用口,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學習語文。從文品人,從文字中感悟親情,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真善美、人情美。
二、激勵賞識,給學生以自信
新課標提出: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學會學習、學會發(fā)現(xiàn)……
這個要求,對于教育者而言是振聾發(fā)聵的。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是興趣,而興趣最大的助推力是肯定和賞識?!叭诵宰钌顚拥男枰褪强释麆e人欣賞”。在教學過程中贊美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條便道,一劑良方。贊美可以啟智,對孩子發(fā)自內心的贊賞,可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師生間營造信任、依賴、民主的氛圍。在教學中多用“你提的問題很有創(chuàng)造力”“同學們考慮問題比老師還周全”“再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詞語”“你不但是位哲學家,更是位詩人”等贊美激勵性的語言,學生會敢于發(fā)言,樂于表達,思維發(fā)散了,教學效果便不言而喻。
三、階梯目標,關注個體差異
真正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差異,重要的途徑是交流。一位好的老師會善于把握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并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調整教學。
在寫作教學中,我向來喜歡將快樂貫穿寫作,為此我經(jīng)常結合作文題目讓學生合作故事,合作游戲,合作表達,甚至合作寫作,讓學生無拘無束地相互交流??墒窃谝淮沃貙憽都摇愤@一試卷中的作文題時,有一個平時表達較差、學習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的發(fā)言令我和全體同學震驚:“老師,我沒有家。”原來這位學生的父母離異,父親沉迷賭博,根本無心管他,哥哥已經(jīng)流浪在外,不知所蹤。他則寄養(yǎng)在姑姑家,姑姑一家人對他愛理不理,所以他認為自己沒有家。聽到這個情況,我對該生說:“快樂,是我們寫作的手段,目的是讓同學們在情境中自由地,輕松的展露自己的個性,讓大家達到真正的快樂,但文學史上的許多‘怨’文更加精彩,大家在寫作中不妨將一些心中的不快和怨恨寫出來,也可能是一篇好文章?!焙髞碓谄渌瑢W的幫助下,這位學生寫出了一篇十分不錯的文章,大大提高了學習積極性。
不同學生,不同目標;不同學生,不同要求。老師的人文情懷應惠及每個學生,尊重和包容每一個學生,無論他是聰明還是愚笨,是乖巧還是頑劣,是富足還是貧窮。老師應把愛均勻地撒向每個學生的身上,一視同仁,萬不可厚優(yōu)薄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自然會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四、放下架子,發(fā)揮教師魅力
長久以來,“師道尊嚴”架子的作祟,讓教師一直在極力維護自己的“高富帥”形象,而不敢踏越雷區(qū)半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