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譯琦
摘 要: 針對課堂教學中學生生成疑問的普遍性和合理性,教師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合適的方法釋疑。學生提問超出教師預設,釋疑需要教師有較強的駕馭能力,有隨機應變的技巧,并對知識全面把握。知識、技巧儲備充分后,還必須有合適的釋疑方法。
關鍵詞: 問題 生成 釋疑引言
韓愈的《師說》中寫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疑問是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釋疑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馬卡連柯說:“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是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蹦敲唇處熜枰莆漳男┽屢煞椒??本文主要圍繞語段壓縮類專題課談談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
1.反射問題法。教師用一個能夠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釋疑方法。
【教學案例1】2014年浙江卷語用題。補寫答話。字數不超過30字。
原題:師父訓練徒弟爬樹,徒弟爬到高處時,師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處時,師父一言不發(fā),等徒弟下到低處時,他才說:“小心,小心!”徒弟問:“師父為什么上次在高處提醒我,這次到低處才提醒我?”
師父回答:“?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p>
答案之一是“在高處時難免緊張,讓你小心;在低處時難免大意,讓你小心”,學生說不上不合適的理由,老師是如下釋疑的。
老師問:“那為什么第一次的低處和第二次的高處師父都不提醒呢?”
這樣一問,學生立即明白不光是高處低處的問題,應該和“第一次”和“第二次”也有關系,由這一思路延伸,學生說出問題,就是過于片面,斷章取義。
【教學案例2】2014年的山東卷新聞語段壓縮題。概括下面這段話的主要內容。
原題:近來,共青團中央發(fā)起一項“青年好聲音”網絡活動,鼓勵青少年結合自身學習工作實際,寫下對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體會?;顒娱_展以來,33萬余名青少年在網站、微博、微信、手機等網絡平臺上,編制和傳播內涵豐富、形式時尚的網絡文化產品,僅話題微博總閱讀量就超過9000萬次。這項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旨的活動,為網絡空間注入強有力的青春正能量。
學生問:“鼓勵青少年結合自身學習工作實際,寫下對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體會”這句作為新聞主要內容的“目的”,是否可以?
老師問:“鼓勵青少年結合自身學習工作實際,寫下對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體會”這一具體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p>
老師問:“那這兩句相比,哪句更能體現出概括性和根本性?”
學生明確了具體做法與實質性問題的差別,困惑就解決了。
2.互動討論法。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急于回答,更不輕易否定,而是把問題交給學生討論,老師只起引導作用。
【教學案例】閱讀新聞,擬標題。
新華社11月5日電,緣于黨派紛爭,今日以色列總理沙龍宣布“解散議會,提前進行大選”。由此執(zhí)政20個月的沙龍聯合政府解體。
談到聯合政府垮臺的原因,沙龍指責是左翼工黨和極右翼黨派要價太高,進行政治訛詐,他為了“國家利益”已無法做出更大讓步,由此“大選也就成了最后必然的選擇”。沙龍指責工黨10月30日集體退出內閣導致政府解體,同時指責極右翼黨派要求他執(zhí)行更加右翼化的政策最終使聯合組建新政府的談判無果而終。
此間有人認為,各黨派利益分歧難以彌合,以致最后分道揚鑣。沙龍領導的右翼利庫德集團政府,本意使和平取得突破。但是,兩年來沙龍推行的卻是與和平相悖的強硬政策,結果巴以暴力沖突升級,以色列黨派紛爭加劇。沙龍政府倒臺緣于黨派紛爭,盡管沙龍本人難辭其咎。分析人士指出,這種狀況,不僅對以色列執(zhí)掌政權者有損,更受損害的則是以色列的國家利益。
學生最后認可“沙龍聯合政府解體”和“沙龍宣布‘解散議會,提前進行大選’”這2個答案,但有學生提出:“‘聯合政府的解體’是否可以”?當時老師沒有估計到這種可能,立即引導學生討論。討論中有學生提到“名詞”兩個字,我立即請那位學生釋疑,因為標題結構式主謂偏多,單獨一個名詞不做標題。在互動討論中,學生相互幫助,釋疑效果非常好。
3.聯系語境法。聯系上下文,提高綜合分析能力,文本貫通理解,實現對疑問的更好地理解的釋疑方法。
【教學案例】“互動討論法”中的習題材料。學生基本是“沙龍聯合政府解體”和“沙龍宣布‘解散議會,提前進行大選’”這兩個答案,但是這兩個答案存在爭議。主要是學生對主要事件的判斷。
教師引導學生先分清段落關系。學生分析每段內容不難發(fā)現,第二段是沙龍談聯合政府解體的原因,第三段講外界對沙龍聯合政府解體這一事件的看法。在此分析基礎之上,考慮這兩段都是圍繞什么事件,引導學生明確是“沙龍聯合政府解體”。那么標題應該是“沙龍聯合政府解體”更好。做題遇到分歧,老師要站在學生角度分析產生分歧的原因,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這樣的課堂肯定會更具實效性,學習的增量就會更大。
4.比較法。針對學生的疑點,教師引導他們通過對相似情況的分析、比較、明確異同,從而更準確地理解的釋疑方法。
【教學案例】原題:“告訴我一片雪花的重量吧!”一只知更鳥問一只野鴿。野鴿回答說:“微不足道?!薄澳敲?,讓我來給你講述一個不平常的故事吧!”知更鳥說道:“我飛落在一棵冷杉的樹枝上,緊挨著樹干。這時下雪了,小瓣小瓣的雪花緩緩降落。我無事可做,遇事就數起了飄落在樹枝上的雪花,確切的數字是141254,當一又片你所講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飄落到樹枝時,枝條斷了?!闭f完,知更鳥便飛走了。
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
學生問:“‘微小的事物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這個點行不行?”老師不能直接否定,否則學生是不能接受的,老師試圖找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幫助學生對比理解,少一個“積累”是有很大差別的。
老師問:“一輛車子的一個零件是不是屬于微小的事物?”
學生答:“是的?!?/p>
老師問:“那這個零件對整輛車是不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學生答:“是的。”
老師問:“那車子零件的作用和材料中最后那片雪花一樣的嗎?”“如果只是最后一片雪花落在枝頭,枝頭會斷嗎?”
比較后,學生明白了不是僅靠最后一片雪花起到這個作用的,而是在積累中達到了最后的改變,所以與一般的微小事物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運用比較法,明辨異同,效果非常好。
結語
釋疑,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一堂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是點睛之筆,教師想通過對語段壓縮類課課堂釋疑方法的研究,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合適的釋疑方法。釋疑方法的恰當既能夠幫助學生解決疑問,更能夠激發(fā)學生質疑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釋疑方法的巧妙也能夠體現教師的駕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教師的學識修養(yǎng)和對學生的充分尊重,是教師傳道授業(yè)的職責的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李仁甫.預備與生成.中學語文,2013(11).
[2]李仁甫.支撐性的生成策略——建構“生成課堂”.中學語文,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