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蘭榮
摘 要: 語文教師都很重視聽說讀的能力,會采取各種教學手段策略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訓練,往往忽視“寫”這項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在教師的潛意識里,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花那么多時間讓學生寫,還不如放到課后寫,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斟酌,殊不知,寫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妙用。
關鍵詞: 寫 語文課堂 教學妙用
一、“寫”在課前預習中的運用
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對一些重點的課文,在上課前我會讓學生獨立研究,然后寫幾句讀后語,或議論,或抒情,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如在上《斑羚飛渡》時,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鐮刀頭羊最終毅然地選擇走向那條‘彩虹路’時,心中一定是無比平靜,已然了無牽掛,雖然他還想為斑羚們貢獻更多,雖然它不甘心在沒有世間充滿溫情、愛心時就永遠地離開。它看破了這個冷酷的世界,不再有多余的留戀。它今生最理想的路,或許就是這最后一程中的、通向美好的‘彩虹路’?!睂W生對生與死的參透令人吃驚。同時我認為讓學生寫課前讀后感,也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講授課文。同時學生的精彩讀后語也常常使教師得到啟發(fā),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二、“寫”在字詞教學中的運用
以往我們教授字詞都是讀和理解,課后再抄寫、記憶。實際上,課標試驗教材課后安排的“讀一讀,寫一寫”有別于以往的課前預習提示中的字詞,不僅是位置由課前移到課后,意圖顯然也不同。以前預習中列出字詞以生字生詞為主,現(xiàn)在在后面,目的是積累,檢驗習得收獲,所選字詞不僅有生字詞,還有常見、常用的優(yōu)美詞語。這就提示我們在字詞教學中應注意這一變化,并運用于實際教學中。讀了,理解了,還要寫。寫的基本要求是避免寫錯別字,在掌握字形的同時,引導學生在工整規(guī)范的基礎上把字寫得漂亮,組織展出,將字詞教學和書法練習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感受漢字的書法美。另一個重要的層面,就是開展拓展性訓練,讓學生將“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根據(jù)自己的生活實際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寫一段話,要求通順、合理。完成這樣的訓練后,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境,規(guī)定用挑選的三五個詞表現(xiàn)這個語境,最后則要求學生盡量寫得長一些。這實際上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比如在教《飛紅滴翠記黃山》時,可設計這樣的練習:從下列詞語中選擇五個,寫一段話贊美黃山雄奇壯麗的景色(仙山瓊閣、萬壑藏云、不計其數(shù)、浮想聯(lián)翩、能工巧匠、如愿以償、若即若離、登峰造極、馳名中外、心馳神往)。
這樣做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將字詞教學和作文片斷訓練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樣的練習學生非常歡迎,興趣盎然,使其在游戲中學會詞語的使用,強化語言表達能力,在練習中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三、“寫”在寫景類文章中的運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fā)學生良好的思維情感,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創(chuàng)作更有激情。
抓住這一需求,讓學生經(jīng)常仿寫名家的名句名篇,尤其是名句,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創(chuàng)作的興趣和成功感。因為名家的作品往往能起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引導得好,學生就可以抓住名家思想的火花、展開想象的翅膀,仿寫出或鮮活或優(yōu)美或想象豐富的句子。
如我在講授《春》的時候,先讓學生在欣賞全文的基礎上,各自找出他們最欣賞的句子,并講出欣賞的理由。然后我說誰敢和作者比試比試,看能不能寫出一樣甚至更好的句子。學生的好勝心強,積極性和高,紛紛嘗試,但開始并不成功,原因是不懂分析句子的各種關系,經(jīng)過引導,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造出令人滿意的句子,如郭艷玲仿“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寫出“小葉從樹枝里悄悄地冒出來,嫩嫩的,尖尖的”。這些句子同樣那么具有智慧和想象的美,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稱贊,作者可從中得到很大的成功感和滿足感,對他們愛上寫作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又如講授《畫山繡水》時,針對文章中幾個動人的故事,我要求學生仔細體會,并在此基礎上建議學生給“象鼻上”“磨米山”“螺螄山”等也編一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郭艷蘭、蘇冰、陳啟根等學生根據(jù)平時的積累及《西游記》《寶蓮燈》等神話故事的內容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傳說。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想象力豐富了,對課文的寫作特點也有了深刻的體會。與此同時,學生在寫作時就能很快地把一些傳說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為文章增添情趣。
四、“寫”在小說中的運用
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因素,分析人物時不妨讓學生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
有一位教師在教《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先要求學生給文中的人物寫一個小傳,在此基礎上概括人物性格。受此啟發(fā),我在上《故鄉(xiāng)》這一課時,運用了這一方法,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分別給“楊二嫂”和“閏土”寫一小傳。要完成這一步,學生得從課文中找出與這些人物有關的內容,化散為整,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郭曉燕的“楊二嫂”小傳頗有特色:“‘嘰嘰,呱呱’一種尖銳刺耳的怪聲傳遍了這個蕭索的荒村。我驚愕極了,趕忙抬頭望去。一個五十來歲的老女人走了過來,走得近了,只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滿嘴糗話的婆婦,兩手還搭在髀間,張著沒有系裙的兩腳……”總之,通過這一活動我看到了學生智慧的火花、創(chuàng)造的火花,楊二嫂、閏土這兩個人物在小傳中鮮活起來,明朗起來,接著我對文中的人物分析也就水到渠成。
還有一種方法也是妙用無窮。現(xiàn)在我們在教人物類的文章時,往往愛問這樣的問題:“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學生常常要經(jīng)過很久的思考,且答案不一定盡如人意。我嘗試改“說”為“寫”,即寫人物評論。如上《陳涉世家》時,我要求學生先給文中的人物寫評論。出人意料的是,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了我很大的驚喜。陳吉縣說他誰也不喜歡,同時闡釋了自己的理由。他認為:“起義真正受益的是陳涉,他實現(xiàn)了自己偉大的抱負??墒芸嗟倪€是百姓。百姓的生活雖不好,可還總算安定。一起義,百姓勢必再次陷入戰(zhàn)火。況且,好不容易統(tǒng)一的中國可能又要陷入分裂?!边@堂課上我還看到了學生對默默奉獻的吳廣的評價也非常到位:“他沒有陳涉的鴻鵠之志,也沒有陳涉的謀略,他只是在陳涉的身邊默默的輔助他,他伴著陳涉走過人生,幫他越過一座又一座的大山,一片又一片的海洋。他和陳涉的關系就像蛋糕離不開奶油,鮮花離不開綠葉一樣。陳涉當上了大王,他沒有不滿,沒有抱怨,因為他為的百姓。”多么貼切的評價,多么令人感動的評價,多么令人佩服的評價。假如我沒有讓他們寫人物評價,我又失去了一次深入學生的機會。其他學生也在“寫”中,領會了人物,鍛煉了寫作能力。
“寫“同樣可以用在學完課文之后,如讓學生續(xù)寫、擴寫、縮寫、改寫等。這些做法既能豐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總之,“寫“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了無可估量的妙用,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文本的領悟能力,還讓學生獲得了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可謂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