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慧敏
摘 要: 中學生寫作訓練中,厭煩逃避的現(xiàn)狀令人擔憂,嚴重影響語文素質的提高,語文教師應積極采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寫作。借助學生閱讀文本的適當時機,讓學生結合場景、對話、爭辯等內容進行課堂小練筆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訓練措施。它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既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又可激發(fā)學生的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達,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雙豐收。
關鍵詞: 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隨閱小練筆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素有“半壁江山”之稱。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動筆,樂于表達。但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令人擔憂:多數學生厭煩作文,害怕作文,寫不好作文,表現(xiàn)出一定的逃避性、盲目性和脆弱性,嚴重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加強寫作訓練,探索作文教學的新途徑,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及經驗積累使我深深認識到:結合學生閱讀文本的適當時機進行課堂小練筆訓練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隨閱小練筆訓練是積極圍繞閱讀教學中的某一個重點或中心、某個詞語或段落、某種思想或寫法,進行范圍較小、篇幅較短的習作練習。寫作時可寫人記事,可描景狀物,也可寄情抒懷,有深刻的感悟可以寫豐富一點的內容,零散的瞬間也可以言簡意賅,形式活潑多樣,內容自由靈活。長期堅持訓練,可以喚醒學生長期沉積的感知記憶,喜怒哀樂,風霜雪雨,隨意表達,極易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訓練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自由表達和創(chuàng)意表達,又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相得益彰。具體做法淺談如下:
一、結合閱讀教學中的文本場景練筆
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具有很強的典范性,有的思想深邃,有的意境優(yōu)美,有的事例新穎,有的語言精練,其中少不了一些精彩的場景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它們有的以優(yōu)美的景物吸引讀者,有的以耐人尋味的場景啟人深思,有的以深情的描述感染讀者。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文本中這些精彩的場景描寫,精細分析,深刻體驗感悟,既可以增強學生鑒賞語言文字的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提升。
例如在《那樹》一文中,臺灣著名作家王鼎鈞以一棵老樹默默無聞地為人類服務反而慘遭無辜砍伐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自然存在與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之間的矛盾,樸實的語言中自然流露出作者的同情與憂慮,尤其是描寫老樹的葬禮這一場景,深深牽動師生的心弦。無聞的老樹預知自己的不幸,提醒體內寄生的弱小的生靈做好遷移的準備。臨行前,弱小的生靈們排著整齊的隊伍,繞著老樹依依道別,真是耐人尋味,啟人深思。面臨生死訣別,老樹與相依相存的弱小生靈們會傾訴些什么呢?學生精心思索著,深切地感悟著。在稚嫩的語言中,有的傾訴著對老樹的贊美與同情;有的譴責人類殘忍殺戮無辜的罪行;有的提出自然存在于人類文明發(fā)展之間和諧共存的理性思考……學生在細膩的場景描寫中感受作者的同情與憂慮,經受一次精神的洗禮。所以寫出的練筆自然有血有肉,有了靈魂,真可謂一舉兩得。
二、結合閱讀教學中的人物對話練筆
在眾多的敘事性作品中,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深邃精練,往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或是隱含著不盡的言外之意,引發(fā)讀者的想象。我們可以積極挖掘人物語言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捕捉想象,增強情感體驗,深入地探尋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把握主題。
例如在魯迅的《故鄉(xiāng)》一文中,少年的“我”與天真活潑的閏土在短暫的接觸中建立起純真的友誼。二十年后,“我”回歸故鄉(xiāng),見到兒時玩伴閏土,卻感受不到與好友重逢的激動與喜悅,心情更沉重悲涼。因為他紅活圓實的手變成了枯枝,灰蒙蒙的臉上沒有一絲的活氣,尤其是他微弱的“老爺”這一聲稱呼,在他與“我”之間筑起了一堵難以逾越的高墻。在這一聲“老爺”的背后蘊涵著什么呢?學生從他的“凄涼”中讀出了他生活的拮據與精神的苦悶,在他的困窘中體會出封建等級的不可逾越,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至深。中年的閏土就像一尊木偶一樣逆來順受地接著生活中的一切苦難,期盼虛無的神救助自己的生活,與“我”再也不可能成為“兄弟”。從簡短的“老爺”兩個字中,學生解讀出閏土的無奈,感受到“我”對腐朽的封建等級制度的控訴。在讀寫結合的訓練中,學生體會到“言雖盡而意無窮”語言藝術,學會言之有物的情感表達,達到讀寫結合、提高能力的效果。
三、結合閱讀教學中的爭辯互動練筆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閱讀的過程是學生個性化解讀的過程。在閱讀教學進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因為某個詞語、句子、段落或是一種觀點的認識不同而產生的爭辯活動。這是一個思維碰撞的過程,是一個文本、學生、教師間積極互動的過程,真實而鮮活?;顒又啵僬矸此?,形成練筆。這樣做既可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補充糾正原有的認知,提升閱讀質量,又可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有理有據,言之有物,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例如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中,孟子列舉大量實例,深入分析論述逆境成才、安逸誤國的道理,極富有說服力。然而,人們擁有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豐厚的財力人力扶持不更有助于成才立業(yè)嗎?到底是“逆境成才”,還是“順境成才”?矛盾的觀點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引發(fā)學生爭辯的欲望。認識一致的學生自覺地結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旁征博引,據理力爭,形成雙峰對峙的局面。贊成“逆境成才”的學生列舉蘇武、高爾基、張海迪等名人在逆境中自強不息,成就偉業(yè)的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極富有氣勢。贊成“順境成才”的學生則針對城鄉(xiāng)教育差別較大的現(xiàn)狀,分析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成才的重要性,還列舉溫室培植花卉、水果、蔬菜等創(chuàng)造高額的經濟價值并給人們帶來愉悅的精神享受。材料新穎鮮活,觀點明確,條理清晰……對峙雙方或駁擊對方,或論證自己的觀點,情緒激昂,難分伯仲。整理成文后,一篇篇精彩的小練筆令我激動不已,它們有思想有例證,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真正實現(xiàn)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長期堅持隨閱讀進行的小練筆訓練減緩了作文的坡度,降低了作文教學的難度,也改變了學生厭煩逃避作文的現(xiàn)狀。隨閱小練筆的應用架起了閱讀與寫作的橋梁,引領學生走向更深廣豐富的語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