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蘊玉
摘 要: 英語教學是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對學生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關鍵時期。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語課堂上國際理解教育缺失的表現(xiàn),說明了國際理解教育在英語課堂中滲透的方式。
關鍵詞: 高中英語 國際理解教育 英語課堂
一、引言
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目的是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種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區(qū)域、國家、地區(qū)的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寬容;加強他們之間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認識和處理全球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將事實上的相互依存變成有意識的團結(jié)互助(雅克·德洛爾,1996)。《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2003)指出:“……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p>
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交際,通過交際傳遞相互間的文化。英語教學是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對學生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關鍵時期。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國際理解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進行國際理解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理解國際社會,關心和寬容異國文化的國際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理解態(tài)度。但是現(xiàn)在的高中英語教育面臨升學壓力,存在極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從而造成國際理解教育的缺失。
二、國際理解教育在英語課堂上缺失的表現(xiàn)
1.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國際意識淡漠。
由于當前高中英語評價主要以筆試為主,考試題型主要是客觀題,以測試學生對單詞、短語及語法知識的掌握情況,忽視說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及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在課堂上,老師往往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語言知識的講授上,并且配合所學知識設計大量的習題以提高學生的成績。學生在這種機械地聽課、做題過程中并沒有達到真正的能力上的提高,老師自己也缺乏國際意識,甚至最基本的語言交際目的都未能達到,進而無法發(fā)現(xiàn)在課本中隱含的適用于文化傳遞和國際理解的語料,背離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
2.教學方法以單向傳遞知識為主,缺乏交際和體驗。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情感與傳輸信息的中介,具有認知性、實效性和情感性的特點,其中情感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交際體驗是促進國際理解的一條重要的途徑,通過交際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將國際理解知識內(nèi)化為國際理解的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面對語言,還要考慮到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人際交往關系。
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基本的知識和技能上,以理性代替感性,訓練替代體驗,忽視學生人文素養(yǎng)、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國際視野的拓寬更無從談起。正如王宗炎在《關于外語教學的三個問題中》談到中國的英語教學缺少交際時指出:“中教向來以傳授知識為主;采用交際法的教師,在中國的地位不如采用語言分析法的那么高;如果采用交際法,對師生雙方的語言能力都要求較高,操作起來比較吃力;班級規(guī)模過大,學生要學功課的門數(shù)太多,學習任務過重;中國師生一般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很陌生;在課堂上,要是臨時就語言問題、交際問題和文化差異問題向中國學生提問,他們無法應對如流;學生在做語言練習時,總是憑所記得的規(guī)則來做,不是憑直覺。”這就是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因此,課堂上單一、傳統(tǒng)的講授法,缺乏交際意識,忽視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國際理解的態(tài)度淡化。
3.重視英語文化,輕視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
現(xiàn)在的英語課本中有很多語料都是和異域文化有關的,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向?qū)W生介紹這些文化差異。但是,在現(xiàn)在的英語教學中,又過于重視介紹異域文化,忽視本國文化,造成學生對本國文化缺乏了解,更嚴重的是不會用英語準確地介紹和表達本國文化,甚至老師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國際理解教育
1.重視教材的知識內(nèi)涵,突出文化意識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講授教材時,往往忽略文章中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既不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zhì)和思想內(nèi)涵,又不利于他們增進對各國文化的理解。因此,教師在分析語言的同時,更要挖掘文章中深層的知識內(nèi)涵,介紹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貫穿對別國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的尊重和理解。
現(xiàn)行的高中英語教材有意識地加入國外文化與風情,目的是希望學生對多元文化有所了解,注重選材的廣泛性,題材包括音樂、體育、文學、藝術(shù)、語言、文明禮貌、友誼、飲食文化等,一般以話題功能為線索,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國際理解教育主題,對不同單元的課文進行挖掘,挖掘適合國際理解教育的知識。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牽強附會,應結(jié)合英語知識和技能的訓練,適時進行國際理解教育。另外,文化意識并不僅僅意味著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更意味著在英語學習中要進一步認同中華文化。
2.挖掘教材的情感內(nèi)涵,培養(yǎng)國際理解態(tài)度。
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文化等之外,還要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蘊藏在課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在跨文化的對比與建構(gòu)中,形成良好的國際理解態(tài)度。如在高三第十模塊學習全球性問題,包括饑餓、艾滋病、毒品、盜版、知識產(chǎn)權(quán)等時,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問題,樹立為解決這些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而努力的價值觀,明確真善美,激起自己的愛國情感和對國際問題的關注動機,有助于學生形成國際理解的態(tài)度。
因此,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傳授語言知識,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要抓住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機會,充分利用教材里的點點滴滴對學生進行國際理解教育。
3.設計恰當任務,在體驗中實現(xiàn)國際理解
教師設計恰當?shù)娜蝿?,使學生參與活動,自然地習得語言,并體驗如何用語言解決問題,促進外語學習能力的提高。這種體驗更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經(jīng)過自我體會、自我思考、自我升華及行為鍛煉,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開闊國際視野。
比如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報紙雜志,收看英語音像制品,在網(wǎng)絡上搜集相關英語資料,等等,都可以了解許多異國文化,開闊國際視野,從而激發(fā)強烈的國際意識。在課堂外,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學習活動,完善英語角、辦好校園英語廣播臺、開展英語活動周、舉行英語演講比賽及寫作比賽等,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
四、結(jié)語
做好國際理解教育不僅是英語教師的責任,更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是英語教學必然的使命。英語教師要在工作中擔起文化介紹者的重任,力求在日常教學中讓自己的學生對國際理解教育產(chǎn)生興趣與足夠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完善的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雅克·德洛爾.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J].光明日報,2000-10-19.
[4]彭近蘭.論大學英語的國際理解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5).
[5]王宗炎.關于外語教學的三個問題[J].外語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