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云峰
摘 要: 中職技術型學校是區(qū)別于知識型高中的一種教育機構,目的是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但就目前社會調查報告來看,中職學校學生廣泛存在心理問題。本文就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做了剖析,并深入調查其產生的原因,然后就其做出針對性、有效性、合乎性的解決策略。這里特別以中職機械專業(yè)的學生為例說明,因為機械專業(yè)學生的代表性較強,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中職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希望給解決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中職機械專業(yè)學生 心理問題 成因 解決策略
就江蘇省一份社會調查報告顯示,大約80%的中職學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調查更清楚地顯示,這次受訪的中職學生中46%的有自卑心理,40%的有逆反情緒,37%的有盲目攀比心理,還存在其他不同比例類型的心理問題。
一、中職機械專業(yè)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一)自卑心理。根據(jù)江蘇省某一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機械專業(yè)班的問卷調查表中顯示,在這個50多人的班上竟然高達30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具體而言,大部分中職學生為初中畢業(yè)生,因學習成績差沒有達到中考最低分數(shù)線,不能進入高中繼續(xù)學習,為了今后謀生活而選擇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一門技術,有的甚至是小學或初中還沒有畢業(yè)的。因文化程度低、學習成績差、行為不端正等過度看輕自己,在意別人的眼光,導致陷入自卑陰影。他們不想戴著中職的帽子,在外面盡可能回避學業(yè)一類的敏感話題;即使不能正面回避,也會試著轉移話題。在這項調查中,有人表示羞于在校外穿著校服,其實就是想在校外把中職學生的這重身份掩藏起來。
(二)攀比心理。攀比沒能把壓力轉換成動力,而是一種盲目的物質攀比,企圖靠金錢獲取別人的贊許。
(三)叛逆心理。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為了張揚個性,尋求與眾不同,處處與父母和老師作對。父母和老師要求不能做的偏要做,父母和老師要求完成的硬是不完成。即使知道自己是錯的,還在為自己的行為狡辯。把父母的叮囑當做嘮叨,在學校里逃課、睡覺、打架、談戀愛,就是為了追求標新立異。
(四)膽怯心理。一方面,希望通過無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性,另一方面,因為膽怯不敢在別人面前展現(xiàn),即使自己多才多藝,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矛盾心理——膽怯心理。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不敢在講臺上說話,喜歡一個人行事,進而逐漸遠離人群,形成孤獨世界。
二、形成心理問題的成因
從個人角度上看,中職學生承受著許多壓力,只是不善于向別人傾訴,不善于表達,使壓力被積累得更多。他們在小學或初中時就被冠以后進的頭銜,進入中職或許處于家人的壓力下,造成心理很復雜,進而選取逃避的方式生活,這樣只會使自己更沉淪。
從家庭角度看,家庭矛盾會造成孩子心理扭曲。父母不和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孩子,他們不會選擇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所以叛逆對抗。家庭條件的差異會影響孩子的思維觀,中國人天生好面子。一些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問題,不從孩子角度看待學習,采取極端教育方式。
從社會角度看,中職學校老師心理輔導觀念不強,一味傳授技能而忽視心理問題。即使能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但不一定能得到及時治療。并且社會上的一些人對中職的認可度不高,只重視理論知識,不屑于技術知識,導致一些學生的觀念受到其影響,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另外,國家政府層面對中職學校的重視力度不夠,沒有出臺一套完善的中職專項教育機制規(guī)范學校的建設,導致學校管理層次出現(xiàn)很大弊端。
三、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是關乎整個社會的問題,因此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幫助。我們可以從心理問題的成因針對性地提出解決策略??梢詮膫€人、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解決。
(一)從個人因素來看,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價值,即換個價值觀看待中職學校,而不是盲目地自甘墮落。要確信自己并不是一無是處,可以在自己身上尋找發(fā)光點。要善于與人交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釋放壓力。
(二)從家庭因素來看,父母要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心理問題,而不是等到心理扭曲的時候才重視。家庭要保持和諧,讓孩子可以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樣才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另外,父母要學會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采取兩個極端——極端的嚴厲或極端的溺愛。這兩種教育方式都非常不利于孩子全面發(fā)展。父母要懂得把握有度,孩子做得對的地方就要表揚,做錯的地方就要批評,讓孩子學會以理說話。
(三)從社會因素來看,要集全社會的力量幫助。就學校角度來看,學校部門要完善心理輔導機構,開設心理輔導課,配置心理咨詢室等,及時鏟除心理問題的苗頭,為學生營造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老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不能對中職學生抱有偏見而放棄,更多的應該是感化學生,教導他們正確看待生活。社會群體要改變教育觀點,技術型中職和知識型高中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孰高孰低的激見,社會上的群體要學會換位思考,跟中職學生交流時盡量不觸碰敏感類話題。教育機構更要重視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號召全社會的力量幫助。如重視校園基礎建設,老師的體制編程,更要著眼未來的是這些中職學生以后的分配工作要讓其學到的技術能夠發(fā)揮,令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并沒有被社會拋棄。
參考文獻:
[1]劉聲揚.談中職生的心理健康[J].貴州教育,2014(07).
[2]賈建雯.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