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秋娟 于永麗 張志輝
摘 要: 21世紀是知識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期,這一形式對高等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而且具有夯實的外語能力。但是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外語能力普遍不高,本文針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改進大學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學效率。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存在問題 改進措施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開設兩年大學英語教學,但是教學效果并不是特別好,學者對大學英語的批評由來已久。胡壯麟(2002)[1]認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費時低效”問題,吳啟迪(2004)[2]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學生對大學英語教學也越來越不滿意,趙慶紅等(2009)[3]在2008年對武漢、北京、西安、濟南和長沙12所高校的2283名大一和大二學生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從大學英語中收獲不大或英語水平?jīng)]有進步反而退步,究其原因,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大學英語教學仍然是應試教育
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英語教學仍然是通用英語(general English)教學,教授語言知識,要求學生通過期末和四六級考試。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圍繞考試進行,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考試,考試中考什么,教學中就教什么,主要是講解單詞、句子和課文,分析課文結構,做練習鞏固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以灌輸知識和考試為主要目的,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是以老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慢慢失去學習英語的動力。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有可能在考試中得高分,但英語應用能力差,這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生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國家對外語人才的需求。
2.大學英語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雖然教育界強調大學英語教學要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但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體現(xiàn)在課堂上,基本上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學生以聽為主,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很少。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模式缺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慢慢地,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大班授課更是如此,一堂課下來,學生基本上沒有機會開口說英語,形成戴煒棟(2010)[4]所說的“啞巴英語”。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新形勢下,這種外語人才很難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3.大學英語仍普遍采用大班授課
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的師資越來越緊缺,有限的師資難以滿足擴招的需求。因此,很多高校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來緩解師資緊張壓力,很多院校英語課堂上的人數(shù)有八九十人甚至一百多人。課堂人數(shù)過多對教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難以實現(xiàn)因材施教,難以顧及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大班課堂上經(jīng)常存在學生聊天、玩手機、睡覺等現(xiàn)象,學生在大班授課的課堂中學習效率不高,導致外語水平?jīng)]有提高反而下降。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時間不短,但是學習效率不高,經(jīng)過兩年的大學英語的學習,仍無法適應新形勢對外語人才的需求。
二、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進措施
1.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與測試體系
評價與測試是檢驗教學質量、推動大學英語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應改變以考試為主的單一的評價體系,向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轉變,建立科學的評價與測試體系。評價學生學習好壞不能以考試成績高低為主要標準,這種評價方式很容易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把過程性測試和終結性測試結合起來,對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進行綜合考察,如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課后自主學習情況、課后活動的參與情況,等等,將學生平日表現(xiàn)與期末成績結合起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建立科學的評價與測試體系,通過多維度的綜合分析,判斷大學生英語能力是否實現(xiàn)了既定的目標,從而實現(xiàn)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總體目標。
2.實現(xiàn)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轉變
培養(yǎng)滿足新形勢需求的外語人才需要在外語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授課模式,明白在新形勢下評價老師的標準不僅是課堂上講授了多少知識,還有能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否讓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師的職責是組織和協(xié)調課堂活動,改變滿堂說的局面,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說、去思考、去提問,增加學生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的機會,實現(xiàn)以教師為導向的課堂向以學生為導向課堂的轉變。以學生為導向的課堂是指外語教學是圍繞學生進行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該做什么,怎么去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因材施教。
3.采取措施提高英語課堂學習效率
從授課內容上來說,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不能滿足于增加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各高校應根據(jù)學校類型、層次、生源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形成反映本校特色、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15征求意見稿)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通用英語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專門用途英語旨在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和學術交流、從事工作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社會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內不少學者(蔡基剛,2004,2015;楊惠中,2010)[5][6][7]主張大學英語應從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專門用途英語,專門用途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方向。
從授課方法上,可以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實現(xiàn)由“教”向“學”的轉變。教學方法的運用應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教師要不斷更新理念,注意吸收國內外應用語言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使用符合新一代大學生特點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結語
新形勢下的外語教學應適應當代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外語教學應改變傳統(tǒng)的以考試為主要標準的教學評價模式,嘗試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模式;嘗試多元化的授課模式,以傳統(tǒng)方式為主,輔以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平臺、計算機等實施英語教學;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學習的課堂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當代外語人才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辨能力;避免大班授課所帶來的弊端,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改變過去對聽說不夠重視的局面,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聽力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成為適應國際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胡壯麟.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低效”問題[J].國外外語教學,2002(4).
[2]吳啟迪.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外語,2004(1).
[3]趙慶紅,雷蕾,張梅.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2009(4).
[4]戴煒棟.搭建高水準教改交流平臺,推動外語教師教育與發(fā)展[J].外語界,2010(4).
[5]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
[6]蔡基剛.再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
[7]楊惠中.EAP在中國:回顧、現(xiàn)狀與展望[R].中國ESP研究高端論壇,北京外國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