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曉
針對于教育事業(yè)中的“人本主義”,究其根本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開發(fā)學生自我潛能和自我價值為基礎,以人文教育、情感教育為核心,充分引導學生的自我認知和人文關懷的思想培養(yǎng),注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發(fā)展變化,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基本職能,把握學生的思想變化??v觀高中階段學生課程的設置,其中最能體現(xiàn)也最有利于實施“人本主義”的課程就是政治,筆者以“人本主義”理論在政治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為中心,探討“人本主義”的被要求、被需要。
一、探索“人本主義”教學是歷史的要求
自古以來無論是東方教育還是西方教育理念都向我們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漫無目的沒有針對性的教育并不適合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相反“人本主義”的教育才是時代的主流,歷史長河中從孔子的因材施教到以人為本到如今新課標中正是提出的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無一不是在向我們展示這樣一個觀點,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是時代發(fā)展的必要因素,甚至人是組成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部分,從人出發(fā),或者延伸的教育中從學生出發(fā),是必需的,是必要的,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得更快、更高、更強的重要手段。
縱觀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孔子作為教育大家就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并從“聽其言”與“觀其行”兩方面著手。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對于顏淵、仲弓、司馬牛和子貢等人的回答均不相同,這是因為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思考的方式與感情投入程度不一樣,所以這種以不同方式教育的因材施教更適用。無獨有偶,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提出“沒有也不可能會有抽象的學生”,他提出的正是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學生不用的特點進行特殊教育。從孔子的學生遍布天下到今天世界各國的孔子學院的開辦不難看出,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孔子時代饋贈給我們的寶貴資源。再看西方蘇霍姆林斯基被稱為教師的教師,他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等書中提出的觀點至今被許多教育工作者奉為經(jīng)典。
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針對現(xiàn)在的學生個性突出、張揚自我的特點,從源頭開始探索“人本主義”的必要性,是歷史對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要求,為的是更好地開展教育事業(yè),讓更多的學生成人、成才。
二、開展“人本主義”教學是實踐的需要
所有的教育都沒有一個特定的公式,我們要做的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更適合的教育方法,從實踐中找到更有利于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途徑,從實踐中探索出更適用中國教育事業(yè),或者說更適用于中國的高中政治教學的教學理念。
高中政治課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是最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之一,在學習馬克思所提出的關于人的本質(zhì)的課節(jié)學習的過程中,“活動是人的特性,自由自主的活動是全面發(fā)展人的根本特征”。在針對這一命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開展“人本主義”的教學實踐,根據(jù)學校的位置、政治課程本身的特點及學生的素質(zhì),開展一次實踐性探究學習。通過自由意志分組,學生自由選擇立場,以班級60人為例,共分為五組,共同探討,通過自行選定課題方向,在辯論、演講、話題演繹等多種方式中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一周的準備時間,在提前確定好的時間進行這場“人本主義”主題課堂。
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從學生出發(fā),以各自的興趣特長為支撐點,為他們提供一個相對而言更放松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能夠挖掘學生潛能的方式。真正做到通過“人本主義”的教育方針,實地實踐的方法,達到因材施教,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激發(fā)學習熱情,實現(xiàn)教師的育人成長、成才的最終目標。
三、貫徹“人本主義”教學是時代的進步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思想政治課是所有課程中較為特殊的存在,并不能單純地定義它到底是屬于文科還是理科?;蛘呖梢赃@樣說,思想政治課既是文科又是理科。高中階段的政治課很重要,但是思想政治課不能發(fā)展成一門壓抑學生天性的課程,學生不是一個單純的容器,只要我們想做就可以不斷地往里面強行灌輸。學生也不是毛坯房,可以任由老師涂畫,更不是一個學習機器,只要插了電就可以不停地運轉。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或主動或被動的發(fā)言,充分尊重他們獨立的見解,即便是錯誤的也要耐心教育加以指導。這些正是吻合人本主義教育的體現(xiàn)。目前,思想教育的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在政治新課標的要求下,要使學生擁有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不斷集成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意識,遵紀守法,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變教學方法,以學生自由學習為原則,盡量避免出現(xiàn),我講什么你們就要聽什么,我說什么你們就要做什么,我說怎么做你們就要怎么做的“霸王條款”,老師從霸主地位轉換為從旁協(xié)助,讓學生自主地發(fā)揮主動性和能動性,不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比如可以進行一場模擬辯論賽,如“如今社會形態(tài)下,對中國來說危機與機會究竟哪個所占比重更大”。通過學生參與進行的正反雙反,各抒己見,從實際活動中增加記憶點,延長記憶。以危機與機會雙方通過查閱資料,梳理知識點,從意識上真正了解時代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下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要比單純的老師講課效果要好得多。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他們擁有獨立的思維,不同的性格特點,針對他們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特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這才是“人本主義”的根本。我們要做的是在政治課上充分體現(xiàn)這種“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從而培養(yǎng)更好、更強、更具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總之,時代在進步,學生在進步,老師在進步,這個社會的一切參與者都在進步,我們能做的就是跟上時代的腳步,從歷史長河中吸收能夠融入當代社會的因素,對流傳至今的精華內(nèi)容加以傳承,加以發(fā)揚;緊跟時代的步伐,從這個時代所提出的要求面對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事業(yè),通過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看待這個時代的未來;既然歷史的要求,實踐的探索告訴我們的都是“人本主義”的必要性,那么我們就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以“人本主義”為原則,為實現(xiàn)人才大國的目標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