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
都說教育是個好東西:除朽木不可雕也,凡受過良好教育者,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但現(xiàn)代社會中,教育也體現(xiàn)、固化并擴大貧富差。以美國為例,夫妻高中文化程度的家庭的收入遠低于大學文化程度的家庭,而且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79年至2012年期間,兩類家庭之間的收入差距由3萬美元增加到5.8萬美元。
而能否上大學,能否上好大學,這又取決于父母是否有錢。美國的房產(chǎn)稅交給地方政府,主要用于當?shù)氐闹行W教育。當然,收入較高的家庭才有能力多交房產(chǎn)稅。有些居民還主動提出多交房產(chǎn)稅,以改善本地區(qū)中、小學的師資和校舍。在同一州內(nèi),各地中小學的經(jīng)費可以相差50%。不過,美國的父母真有錢,就送子女上私立學校了。教育方面美國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占了先機。發(fā)達國家中有相當一部分國家,其用于富人子女教育的資金多于用于窮人子女教育的資金,而這方面美國名列第三,僅次于土耳其和以色列。
中小學教育靠錢,大學教育也同樣是靠錢。美國州立大學的經(jīng)費很大一部分來自州政府,有錢的州自然可以提供更多的經(jīng)費,大學也辦得更好。加利福尼亞州有全美最好的大學,原因之一是加州歷史上就是美國較富的州。私立大學就更是世襲的教育機構(gòu)。2014年,哈佛大學錄取了2023名本科學生,其中16%是哈佛大學校友的子女。但僅作為校友并不能蔭子,還必須給母校捐款:或一次向母校捐巨款,或細水長流,捐款金額雖小,但幾十年如一日,以表現(xiàn)出對母校的赤膽忠心。平均算下來,美國名校校友的子女進父母的母校讀書,除去學費之外,父母已經(jīng)捐贈了100萬美元。美國只有加州理工學院只按成績招收學生。
美國名校招生時都自稱不是只看成績,而是要看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其實這是一個彌天大謊:美國校方實際上是在為富家子弟大開方便之門。美國大學看重考生的文體活動,但此類活動并不一定有助早期智力開發(fā),也并不一定有助于加強未來的工作能力或工作能力。相反,此類考量只是用于將人分門別類。名??粗氐奈捏w活動包括網(wǎng)球、高爾夫球、彈鋼琴、拉提琴、學外語、海外旅行,這些都是燒錢的課外業(yè)余愛好,父母沒有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支撐不起。美國大學畢業(yè)生找工作,很多用人單位還是要看申請者的文體活動。美國是高唱平等的國家,表面上不會問人父母的職業(yè)或收入,但可以旁敲側(cè)擊,查明情況。
大學教育可以增加收入,美國大學趁機招財進寶,不斷提高學費。1978年至2004年,美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上升了大約201%,而美國的大學學費則上升了800%。美國大學的學費全世界最高,大學雇用了許多行政人員,人浮于事,尸位素餐。但高學費有一個重要功能:可以提高門檻,將很多人拒之門外。
家庭收入對教育如此重要,婚姻也因此而合并同類項:高學歷的男女結(jié)為夫婦,以增加子女勝出的機會。夫婦同有高學歷,就增加了家庭的總收入。家庭已經(jīng)不是生產(chǎn)單位了,但仍然是經(jīng)濟單位。還有,母親如果有大學本科學歷,生孩子時只有9%的人是單身母親。相反,如果母親是高中輟學,則生孩子時61%的人是單身母親。
從美國的情況看,財富與教育互為因果關(guān)系,又是先有雞還是先蛋的難題。但我以為,只有先減少貧富差別,才有可能減少教育方面的差別。比如,北京取消了跨區(qū)擇校,收入較高的父母無法再靠出錢將其子女送入較好的中小學。但結(jié)果是學區(qū)房價格隨即飆升。而能在學區(qū)高價購房的家庭,其財富應(yīng)當遠高于此前許多擇校的中產(chǎn)階層家庭。這樣一來,還是有錢沾光,只不過是比較有錢的人輸給了特別有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