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玲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中指出“生命載體形式的素材性資源具有內生性,即它可以能動地產(chǎn)生出比自身更大的教育價值,在課程教育資源中有著特殊的作用?!苯嬛髁x認為,學生的知識不是教育所給予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過他人幫助,利用一定的資源自己建構的。可見,在教學中巧妙地利用學生資源,搭好課堂大舞臺,就能更大程度地激活語文課堂,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關注學習需要
心理學認為,學習需要是學生追求學業(yè)成就的心理傾向,是對學生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主觀反映。學生的學習需要是學習動機產(chǎn)生的基礎,是激發(fā)學生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內部激活動力。在語文課堂中,這種需要學生常將其感性地表述為“讀不懂”或“不理解”。恰恰這種負向的課堂情緒,反映了學生對學習新知的渴求,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僅站在自身立場開展教學,不關注學生心理教下去,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將會大打折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的話,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設想都會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p>
在教授《曹劌論戰(zhàn)》時,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對作者將魯莊公這一人物刻畫成見識淺陋的國君時甚感不惑,然而教師巧妙地抓住這一學生情緒,充分調動課堂中的師生、生生的互動,幫助解決困惑。使學生明白,這是一種文學手法,為了襯托曹劌的遠謀,從而有效地推進教學進程。
二、巧用學生經(jīng)驗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總有先于教學之前的直觀感受或見解,我們將這種見解稱之為學生經(jīng)驗。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而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教學中,課堂必須讓語文本身與學生的經(jīng)驗對接。這就意味著語文課堂必須面向學生,容納學生的已有學習經(jīng)驗,重視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的經(jīng)驗參與進來,參與到文本自主構建中來,從而架構起課內外語文實踐的橋梁,達到培養(yǎng)學生深入學習的目的。
王榮生教授認為,缺少相關知識以及生活經(jīng)驗或者沒能將相關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與閱讀對象發(fā)生密切的聯(lián)系是學生產(chǎn)生閱讀困難的原因之一。作為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小說文本,學生面對它就像面對一個陌生世界,即便教師費盡口舌,學生往往仍然似懂非懂。而錢夢龍先生在教授《故鄉(xiāng)》時,就巧妙地利用學生對《一件小事》的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通過簡單的對話,搭臺階,巧妙地幫助學生跨越對這篇文章的背景上的認知鴻溝,將學生帶入了《故鄉(xiāng)》這篇全新的文本中來,可謂是“四兩撥千斤”。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jīng)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根據(jù)此進行教學。”那么,課堂就能變得生動了。
三、依據(jù)認知差異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探究能力更受重視。但學生由于先天的素質與后天的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表達能力等呈現(xiàn)出了多樣性,如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的能力、文本的解讀等都存在著較大的個性差異。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選擇不同層面的切入點,力求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性需求、形成思維的碰撞。這樣,不僅能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維的方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擴大視野、啟發(fā)新知。
余映潮老師在教授《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進行到“讀一文寫多文”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余老師給學生提了兩個要求:第一,請你根據(jù)課文自選內容,自由命題;第二,“獻”出自己擬的小作文題目。
余老師這樣的設計,既充分地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又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民主與自由的教育理念。提升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活化了語文課堂。
四、妙用學生質疑
在所有課堂活動中,學生能否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學習,能否自始至終關注課堂,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這都考量著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過:“發(fā)現(xiàn)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而是包括用自己的頭腦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闭n堂上的質疑,是“學習者所面臨的刺激,通過一系列內部的構造被轉做強、加工的過程”(加涅,美國教育家)。質疑一旦發(fā)生,作為教師,就得充分地利用好,要讓學生能舉一反三,旁征博引,通過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解決質疑,達到葉圣陶先生所提倡的“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的思想。
在教授《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學生對于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一句,翻譯成“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合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獎賞”存在問題。面對學生的課堂質疑,教師并沒有直接地回答,而是通過討論與交流,讓學生在課堂的相互的思維碰撞中,明白這一表述是古漢語中的一種修辭,這一句話應理解為:“群臣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吏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民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p>
一般說來,學生對未知東西總是保持相對的好奇心的。妙用質疑,激活課堂,便可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應用性與社會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關注課堂中的學生主體性,重視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搭好課堂教學舞臺。這不僅有利于激活課堂教學,而且也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完善,這對于踐行“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呂勤,吳榮華.課堂大問題——學校高效課堂問題診斷[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9).
[2] 陳隆升.語文課堂“學情視角”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6).
[3] 李虹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08(4).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