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軍
【摘 要】學校管理的基礎是班級管理,而班級管理的重點是教學管理,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管理是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有效地組織教學的必備條件。只有教與學互動順暢,教學效率才會提高。文章闡述了如何進行中學歷史課堂的有效管理問題。
【關鍵詞】中學歷史課堂;有效管理;有效教學;形象魅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82-02
一、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管理面臨的問題
1.受傳統(tǒng)課堂管理模式或觀念的影響,強調(diào)課堂上學生的順從,只按照教師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程序進行教學。這種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中學歷史新課標三維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造成學生認識歷史問題的從眾心理,長期下去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感知歷史、探索歷史、多角度發(fā)問歷史的能力。
2.小組討論一哄而上,各組選出代表陳述討論結果,看似尊重學生意見,其實還是少數(shù)學生發(fā)言,大多數(shù)學生失去用歷史語言和教師直接交流的機會,造成教與學本質(zhì)缺乏互助關聯(lián)。
3.過分強調(diào)課堂秩序,片面維持安靜或完全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進入自己所謂的角色,像演戲一樣的課堂環(huán)境,要么一潭死水,教師只是廣播員;要么學生過于娛樂化,哄堂大笑等造成教學秩序混亂。
4.歷史教師表達能力不足,表述問題時邏輯推理欠佳,照本宣科,表情呆板等給學生帶來厭倦心理。
二、歷史課堂有效管理策略的制定
1.制定歷史課堂有效管理策略要遵循的原則。
(1)堅持普遍和平等原則。傳統(tǒng)歷史課堂管理模式雖然有缺陷,很多方面已經(jīng)不適應現(xiàn)代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也跟不上新課標三維目標的需要。例如,課堂上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會更改的,從平等原則出發(fā),教師要把主要課堂管理精力放到挖掘學生這個“學的主體”的潛力上去。只有教與學的平等互進,才能優(yōu)化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條件。尊重學生,尊重其個性和求知欲望就是師生在教與學上平等的體現(xiàn),中學生有很強的自我探究、自我實現(xiàn)的欲望,在制定課堂管理策略時要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孔子的“課堂管理”不就是師生的對等交流的《論語》嗎?
(2)堅持交流與共贏原則。信任并鼓勵學生參與談話式交流,真誠聆聽學生表述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師生友誼,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歷史教師的知識和思維也許比學生要有優(yōu)勢,但歷史是一門很特殊的學科,它不僅注重歷史結論的總結和實際,更重要的是從浩如煙海的歷史事件的識讀過程中感悟出歷史學科之外的東西,所以,師生共讀歷史也是促進歷史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3)堅持班級實際學情原則。對學生歷史學習情況的深入了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高中階段,雖然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些歷史知識和簡單的歷史思維,但受升學考試的影響,有些學校的歷史課程大打折扣。了解實際學情后再確定教學基點才不至于無的放矢。
(4)堅持不跟風原則。新課改以來,課堂管理模式異彩紛呈,琳瑯滿目。鼓勵風格各異的課堂模式探索無可厚非,應該看到有些模式也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如單單為了賽課、觀摩、示范等需要,提前演戲、多次彩排后粉墨登場,看起來高潮迭起、一氣呵成,實則效果不佳。因此,成熟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要從實際出發(fā),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高效教學管理模式。
(5)堅持45分鐘限時原則。課堂時間只有45分鐘,如果想在有限的時間中用多種教學管理模式,那是很不現(xiàn)實的,是徒勞的,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一節(jié)課要采取一種最適合的課堂管理模式,充分利用45分鐘時間,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高效性。
2.歷史課堂有效管理策略的實踐。
(1)矯正階段。上新班級的歷史課,必然會經(jīng)歷教師和學生磨合的過程。最初學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新教師交流,教師首先要想法引導學生。筆者是這樣實踐的:首先,將準備好的材料分給小組成員,按照自己的課堂管理策略主動和學生交流,走下講臺,一邊看學生閱讀材料的情況,一邊仔細去聽學生討論的問題,等學生閱讀結束后再回到講臺,問一到兩個有關材料的簡單問題,以便提高大家的興趣,從而導入新課主題;其次,結合教材,只講主要問題的一部分,故意留下殘缺,然后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了教師所講知識點很不完整,教師問缺了什么,學生紛紛說出;最后將殘缺部分進行整理,分給各小組補充完成。
(2)補充階段。經(jīng)過前一階段的雙方磨合,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整理過于粗糙,練習環(huán)節(jié)缺失,在這一階段要修正這個問題。如分組更多,小組人數(shù)更少,要求每個成員都要作為。將小組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共同問題和分歧分開整理提交,小組間的共同點由教師來整理,分歧的部分由教師講解疏導。準備好的練習讓學生在剩余課堂時間完成。
(3)特色完善階段。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按“階梯”原則重新分組,每個小組包括人數(shù)基本相同但智力有一定差異的成員。小組內(nèi)部分工明確,每節(jié)課的分工不一樣。要求小組成員搜集歷史材料,在課堂上相互交換,整理后小組間開始交流。教師最后疏導講解并公布各組材料搜集量,這樣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也有利于團體之間的合作與競爭。
(4)張揚個性階段。在教師主動交流的基礎上,班級歷史課堂氣氛總體上很活躍,但極個別學生很靦腆,缺乏自信。所以,筆者策劃了每節(jié)歷史課前模仿歷史名人演講秀這一環(huán)節(jié),按照安排順序,每個學生都要再次演講,培養(yǎng)學生學好歷史知識的自信心。
三、歷史教師教學語言和形象魅力對課堂管理的影響
1.要特別注意歷史教師形象。這里所說的教師形象,是指狹義的、具體的外表形象。一般特別在意教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專業(yè)修養(yǎng),而往往忽視教師的外表。人的相貌是父母所賜,是不可更改的,但穿著打扮是可以改變的。試想一個穿著邋遢、不修邊幅,經(jīng)常連衣服都不洗的教師,給別人的影響是乏味拖沓,缺乏進取,在生活沒有什么情趣的人,怎么能激發(fā)起別人的活力、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臍v史邏輯思維和治學精神呢?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只有“親其師”,才會“信其道”。歷史教師應該干凈利落,穿著得體大方,不超前,不古怪,充滿活力,要有時代氣息。
2.語言上要不斷修煉。歷史教師的語言修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歷史專業(yè)語言的不斷成長。實際上,歷史專業(yè)的官方標準語言就是教科書上的語言,但在授課過程中一味模仿教科書太書面化,很乏味。歷史教師在授課實踐中要不斷總結,找到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恰當?shù)恼Z言轉換,適當用流行語去解釋歷史人物和事件就顯得生動活潑??傊纫袣v史感,又要有現(xiàn)實感;②歷史語言也要帶有情感性。歷史教學語言也要充滿激情,語調(diào)要抑揚頓挫,語速要時快時慢,要有平等性、藝術性,更要有肢體語言。情感性語言往往更具有啟發(fā)性、感染性,更適合于新課程培養(yǎng)三維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
3.不斷打造個性魅力,提高歷史教師的人格感染力。人都是有個性的,歷史教師也應該有個性,如果將自己的個性能夠很好地滲透到歷史教學中去,就能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歷史教師的個性在課堂上表現(xiàn)為較為獨特的教學手段,較為獨特的思維方法和較為獨特的引導方式,個性魅力發(fā)揮得當,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全新的歷史視角。
(編輯: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