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影
《北京市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在“積極拓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能力”部分指出:小學1-2年級通過講故事、游戲、誦讀、角色扮演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近年來,學校的戲劇教育辦學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戲劇課程的系統(tǒng)建構(gòu)、戲劇劇社的成功演出,都為學校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課本劇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集體驗、創(chuàng)造、娛樂、教育于一體的語文綜合實踐平臺,更是每個孩子樂于參與、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舞臺。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開發(fā)了一種在情境表演中學習語文的新模式,把課本劇的一些元素融入課堂,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情投入,有效地學習語文。
《要下雨了》是一年級教材中的一篇生動有趣的科學童話故事。課文通過小白兔與小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介紹了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這三種預示即將下雨的現(xiàn)象,使學生知道觀察大自然也能預測天氣變化。課文內(nèi)容生動有趣,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特點又特別適合學生表演。于是,我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引領(lǐng)學生走進故事情境,把文字內(nèi)容形象化,把抽象內(nèi)容具體化,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朗讀、背誦課文,在情境表演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識記重點字詞。
走進文本,讓教材“活”起來
上課伊始,我請學生自由讀文,走進這有意思的小故事中去看看:要下雨了,小白兔遇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從而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尋找答案。徜徉在文本之中,學生看到了小白兔分別遇到了小燕子、小魚、小螞蟻,并聽到了他們生動有趣的對話。此時的文本變成了有聲、有色、有形的動態(tài)的“活”文本。
帶入情境,讓人物“活”起來
在學生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之后,把學生帶入三次對話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理解,指導學生朗讀。在學習小白兔和小魚的對話時,首先采用師生對讀的方式進入情境;然后,抓住“悶得很”,師生展開情境對話。我對學生說:“小魚們,我特理解你們,要下雨了,氣壓很低,水中缺氧,你們都悶得喘不過起來了。那你怎樣讀才能讓我們感受到你的痛苦呀?”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學生自然進入了情境,在情境中用心體會,在情境中讀出感情,使文本中的“人物”鮮活起來。
角色扮演,讓學生“活”起來
在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基礎(chǔ)上,我指導學生通過表演外化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朗讀、背誦的成果,層層遞進地落實本課教學重點。最后,我還讓學生想一想其他小動物在下雨前有什么表現(xiàn),并請學生試著與同伴一起合作表演,以此調(diào)動他們的課外積累,為他們搭建運用語言的平臺。學生在主動積極地參與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情感是活躍的,表演是活靈活現(xiàn)的!
課本劇元素融入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堂充滿了閱讀、體驗、互動,學生興趣盎然,在實踐中提高了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