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琴
摘 要: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改變經營模式、改造現有茶園等,對松蘿茶核心區(qū)松蘿山茶園發(fā)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松蘿茶;核心區(qū);松蘿山茶園;現狀;發(fā)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5-53-02
松蘿茶亦稱瑯源松蘿,是我國最早的名茶之一,也是炒青的始祖,品質獨特,聞名全國,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僧大方創(chuàng)制。該茶葉片厚、葉脈5、嫩度明,含氨基酸和多酚類較多,并含有微量銀元素。經精心采制,條索緊結、勻壯,色澤輝綠,香高持久,略有橄欖味。尚有藥用價值,能化食通便,對治療高血壓、頑瘡等有特殊療效,被譽為“綠色金子”。其核心產區(qū)在休寧縣萬安鎮(zhèn)輪車村(原福寺村)的松蘿山上。松蘿山雄偉挺拔,茶園主要分布在海拔450~700m的半山腰,具有雨多、霧重、土肥、避風等特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松蘿山現有茶園12hm2,園內基本為原始的松蘿種,灌木大葉形,分枝較密,正常樹高1m以上;育芽力強,萌芽早齊,年發(fā)芽2~3輪,3月中旬萌動,4月上、中旬即可開采,芽葉柔軟、壯實,色綠,新梢年生長量25cm以上,著生新葉7片,抗逆性強,單產高,具有適制特優(yōu)名茶的優(yōu)良種性。近年來,隨著茶葉越來越成為人們所崇尚的的健康飲料,市場需求有所增加;同時,本地的龍頭企業(yè)——松蘿茶葉有限公司適時成立了松蘿茶葉合作社,對于核心產區(qū)也有一些具體的支持措施;然而松蘿山茶園因受地理位置、生產經營模式、經濟效益等因素制約,茶園生產始終徘徊不前,部分茶園單產低、效益差,要改善現狀,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改善基礎設施
1.1 基礎現狀 松蘿山距離福寺村約有3 000m,僅有一條崎嶇不平的山間小道進入松蘿山,最寬處2m,最窄處僅50cm,茶園施肥、管理、采摘等農事操作非常不便,特別是目前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的人員老化,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老年人對這種交通不便的山地茶園管理上更是力不從心。
1.2 改善措施 借助政府的一些涉農項目扶持、龍頭企業(yè)資助、農戶籌資和投工投勞等多方面措施,打通這條山間小道,修建一條直通松蘿山山腳的機耕路,確保肥料、耕作機械、采制工具等農資能直接運抵山腳。同時,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石塊、雜木等修整山腳通往茶園的道路,便于茶園日常管理活動。
2 改變生產經營模式
2.1 經營現狀 松蘿山茶園目前仍以承包到戶的形式分戶生產管理,12hm2茶園有20戶農戶管理,平均每戶不超過0.67hm2。以茶園管理和收益最好上松蘿太椅背的幾戶農戶,近幾年的收入約為1 500元/667m2,而差的只有800多元/667m2,相較于這種歷史名茶,效益很不理想。
2.2 原因分析 茶園周邊環(huán)境破壞嚴重,茶園長勢差、布局不合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管理水平不均,茶葉質量難以保證,效益無法提升;合作社、公司+農戶等模式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真正的作用,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茶葉制作銷售渠道多而雜,茶園的日常管理不到位等都制約了松蘿茶核心區(qū)茶園的發(fā)展。
2.3 改變模式 可以探索多形式、多渠道的經營模式。一是充分發(fā)揮合作社、龍頭企業(yè)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強監(jiān)管,提升品質,拓寬市場,讓茶農真正受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政府扶持和協(xié)助具備一定生產經營經驗和規(guī)模的茶葉大戶統(tǒng)一流轉核心區(qū)茶園,集中經營管理;三是嘗試以龍頭企業(yè)為主,茶農以茶園入股分紅的方式,形成基地、農戶、企業(yè)的捆綁結合。目的是確保茶葉質量,改變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實現產供銷一條龍,充分發(fā)掘松蘿茶潛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四是結合2009年萬安鎮(zhèn)政府在松蘿山上修復的大方和尚墓、古碑文、古亭和保護性采摘的古茶樹等,充分挖掘歷史人文遺跡,在老廟基修復大方和尚廟,開辟戶外旅游、入園采制等多種體驗項目,拓寬經營增收渠道。
3 改造現有茶園
3.1 茶園現狀 松蘿山茶園根據所處位置分為下松蘿和上松蘿,上松蘿山的茶園種植年代久遠,其中有7株茶樹距今已有500~600a的歷史,其余也距今100~300a不等,而下松蘿茶園于20世紀50年代開發(fā)出來,距今也有60~70a;相較而言,上松蘿地勢略為平坦,蓄肥蓄水較好,茶樹長勢一般,距離高產優(yōu)質尚有一定差距;而下松蘿茶園多數地處陡坡,平均坡度達到25°以上,部分地段甚至超過50°,茶樹又多為沿坡橫向栽種,沒有修建梯層,肥水流失嚴重,茶園缺叢多,多數茶樹長勢差、采摘過度、衰老退化嚴重、茶叢矮小,產量、效益低。
3.2 低產原因 包含茶園密度、茶樹生長勢、茶園土壤和水土保持等多方面原因。以下松蘿為例,茶叢順坡橫向條栽,沒有修建梯層,園內空地較大,茶樹缺叢斷行嚴重,每667m2栽200~300叢左右(長勢較好的上松蘿茶園每667m2也不足800叢,且樹齡偏大),生長勢差,樹冠??;肥培管理水平低(因距離村莊較遠,交通不便,多施用養(yǎng)分含量高、肥效快的氮肥),水土沖刷嚴重,或采摘過度,以致茶樹衰老,采摘面小,單產低;有的茶叢未老先衰,呈現提早衰敗現象。
3.3 改造措施 改造低產茶園的目的是利用茶樹生物學特性、改變生產條件(包括管理)和借助綜合的農業(yè)改造技術,使茶樹重新與栽培環(huán)境協(xié)調統(tǒng)一。針對松蘿山茶園現狀,改造工作必須從茶樹本身和土壤、環(huán)境等方面同時進行,更新樹冠,按照高產要求塑新的樹冠,擴大采摘面。做到以培養(yǎng)樹冠為中心,改良土壤、改變園相為重點,并與肥、剪、采、保相結合。
3.3.1 改善茶園環(huán)境 茶樹為喜陰植物,低溫高濕、光照強度較弱條件下生長的鮮葉氨基酸含量較高,有利于制成香味較醇的綠茶??稍谒商}山茶園四周及道路兩旁種植防護林、遮陰樹,如:香樟、棕櫚、桂花、女貞等高干樹,在茶園梯坎和人行步道上,每667m2栽10株以內,樹冠高出地面2.5m以上;坡度超過50°的茶園退茶還林,茶林間作,改善茶園生態(tài)環(huán)境。
3.3.2 改園 一是坡改梯,對10°以上坡度茶園建等高水平梯式,就地取材在茶行下部釘樁、砌磅、培土筑梯;二是稀改密,按每667m21 000~2 000叢的規(guī)格用松蘿種苗將缺株斷行補齊;三是開挖排水溝,在茶園上方和兩邊開挖水溝,防止雨水沖刷,保持水土;四是適當間作,因山地茶園間隔空地較大,應適當間作豆科油料作物和綠肥,如:黃豆、蠶豌豆、綠豆、懶油菜、泥豆、紅花草、苜蓿等;坎邊、梯壩上綠肥種爬地藍、紫穗槐、木豆、知風草等,在不同的季節(jié)套種不同的作物,以不與茶樹爭肥爭水為準,達到雨季防流失、旱季保水保濕、寒冷季節(jié)保溫、改變園相、改善茶園小氣候的目的。
3.3.3 改土 2014年10月在松蘿山茶園中取9個土樣檢測結果,松蘿山土壤的酸堿度非常適宜茶樹生育,土壤有機質、水解N和Ca、Mg、S、Zn、B等微量元素含量較為豐富,具備培育優(yōu)質茶園的條件;2/3地塊有效磷均低于15mg/kg,表現為可能缺磷;而速效鉀含量均等于或低于70mg/kg,表示茶園交換性鉀含量低,處于缺鉀狀態(tài);可在秋冬季節(jié)結合茶園深耕施基肥,按30~45kg/667m2的標準增施過磷酸鈣和20kg/667m2左右的標準施用硫酸鉀。同時,適時收割間作作物和綠肥,結合清理茶園及周邊雜草和枯枝落葉一起堆漚或直接鋪在茶園空行內,實行鋪草覆蓋,以提高茶園土壤腐殖質,改善土壤團粒結構,這樣就地取材既可控制茶園雜草滋生,又可滿足茶園對有機肥料的需求,也減少了茶農遠距離購買、搬運商品有機肥的資金和人力。
3.3.4 改樹 一是重修剪,適于未老先衰的茶樹,重剪方法:離地面30~35cm處,剪去上部所有枝葉。二是臺刈,適于衰老茶樹、矮小茶樹、塌地茶蓬,臺刈方法:離地面5~10cm處將上部全部砍去。重剪或臺刈時間,在春茶采摘后的5~6月進行,宜早不宜遲。凡樹勢不很衰老、尚有一定產量,宜先行重修剪,數年后再搞臺刈。重修剪和臺刈改造,必須提前1a進行深翻改土,切斷部分老根,更新根系。樹冠更新改造后,還要做好施肥、修剪、病蟲防治、合理采摘等工作。三是補密換種。缺株多的或稀植茶園,可結合茶園臺刈或重剪時,用當地的松蘿茶大茶苗或大茶樹適當補密、補足,既利于補植后幼樹的管理和生長,又增加單位面積的株數;補植時,應注意先挖深穴,施入基肥。
3.3.5 改管 松蘿山茶園改造的關鍵在改后的管理。改后茶園必須采取肥、管、養(yǎng)、剪、采、保相結合的措施,認真加強水肥管理與合理采養(yǎng)等。臺刈、重修剪的茶樹,除改造時應施好有機肥等基肥外,在茶季中,還應分批、多次增施速效性氮肥,以促進新稍快速生長與分枝。在勤耕鋤、多施肥的基礎上,樹改后的頭2a內還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樹勢,前期應以留養(yǎng)為主,并配合輕剪整形、擴大樹冠,即當高幅達70cm×80cm以上時,進行輕修剪或開始輕采摘頂,摘高留低、抑強扶弱,促進分枝,擴大樹冠,增加芽頭密度;當新的高穩(wěn)產樹冠已基本養(yǎng)成后,才可逐步投入正常的管理與采養(yǎng)工作。對補植后的幼樹應特別加強管理與剪、采、養(yǎng)相結合的護養(yǎng)工作,以加速幼樹的快速成長。對部分未老先衰、樹勢低矮的茶樹,亦可在改園、改土與加強管理的基礎上,采取封園留養(yǎng)與合理采養(yǎng)的辦法,以復壯樹勢、提高單產。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