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芳
(浙江省臺州臨海小學)
小學語文課外群學模式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真實的任務或解決問題,自主參與、自愿選擇學習同伴,榮辱與共,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新、體驗成就感的自主合作學習方式。
就近組合,綜合考慮學生住址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等因素,既能志趣相投,又能節(jié)約時間,使學生快速地投入學習當中。構建網絡學習平臺,為“群學”搭建橋梁。隨著網絡的普及,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家長、教師為后援,共同體成員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搜集資料,通過微博、QQ群、微信、校園論壇等網絡平臺進行合作交流、分享探討,從而打破因時間、地點受限的傳統(tǒng)學習模式,開啟隨時隨地學習的課外“共學”模式。
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與思想,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潛能,自主參與其中,創(chuàng)設一個展現(xiàn)自我學習激情和潛能的舞臺,每一個學生忙碌著、快樂著、收獲著,享受著語文學習的樂趣。
“群學”小組由3~5人組成,按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性格、特長等方面特點構成,人員精干,便于統(tǒng)一行動、協(xié)調組織、時時交流。成員之間具有互補性,實現(xiàn)以強帶弱,使更多的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獲得學習語文的成就感。每一個成員,在每一次學習活動中,依次承擔一個角色:負責人、搜集者、監(jiān)督者、記錄員、發(fā)言人,在不同的角色中提升學習能力。
獨生子女的社會如今已看不到仨兄妹伏案完成課外作業(yè)的場景了,代之興起的是學校附近一家家代教機構。在家長下班之前的時間里,該機構提供場所及一定的師資完成作業(yè)、輔導甚至安全接送服務。課外“群學”機制的建立基本滿足代教機構的功能,成員在某一學生居地集聚,完成作業(yè)、休息與活動,以渡過工薪家長下班前的“真空”時段,學伴加玩伴充實了孩子們的生活。
語文能力是第一學習力,集聽、說、讀、寫、思于一體,從而為提高學生文明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服務,為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和終身學習服務。在這些能力點中,閱讀與寫作是課外共學活動的主要形式與內容。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蓖瑫r,我們說,因為閱讀既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又是社會化行為的過程,在一個學習共同體內,他們經由閱讀而交流溝通、討論切磋、互為求證、相互啟發(fā),不斷完成心智的完善和提升。閱讀的設計總可以是便利和自由的,每個小組、不同的階段可以設置不同的閱讀模塊,諸如童謠故事、少年文學、外國文學等安排系列任務,分解到具體閱讀活動中。
有人說:“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日常生活情境,種種生活實景均可成為口語交際合作學習的舞臺,課外“群學”模式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公益宣傳。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群學”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開展公益活動,制訂計劃,按“明確任務情境—角色分工認定—口語交際與實踐—自評互評反饋”實施活動。如,開展“愛我臺州”讀書宣傳活動,學生自主選讀有關介紹家鄉(xiāng)的書,自主參加公益性“臺州本地特色文化”特色活動:宣傳海天佛國的歷史傳承,講解天臺山的神話傳說,誦讀文人墨客在臺州留下的詩賦瑰寶,鍛煉自我口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體現(xiàn)自我的價值感與成就感。
(2)調查研究。提升社會認知能力。到實際生活和社會中去做一些調查工作,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有意義的。走出課堂和家庭,更多地接觸與感知生活,認識社會;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從小培育正義與正氣;在實踐中鍛煉各種能力。從購物袋使用、垃圾分類、過馬路、養(yǎng)老人到工業(yè)排放、食品衛(wèi)生、空氣污染、留守兒童等大小問題都可試著去做,設計問卷,上街走訪,統(tǒng)計數(shù)據,討論問題,總結作文。學生認認真真參與了實踐活動,有自己的真切體會和感觸,成果在全班展示,這樣的體驗對他們自信心的樹立、對世界觀的形成都有好處。
(3)制作服務。展現(xiàn)語文實用魅力。利用節(jié)假日為社區(qū)老人制作卡片,送上溫馨祝福;編制“魅力生活報”,播報生活中的趣事、樂事,為殘疾兒童送上精美的報紙;用畫筆畫下“美麗的瞬間”,配以精美的設計說明,給環(huán)衛(wèi)工人帶去歡笑,提高動手能力;用自己的語言設計精美廣告,為愛心支招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活學活用語文知識,自主性和積極性得以尊重和肯定,能獲取在課堂上不能得到的寶貴財富。
小學生開展課外“群學”,當然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教師要尊重學生個性,適當引導,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1]鄭飛.構建微型學習共同體實踐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28.
[2]趙健.學習共同體[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