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瑜 楊 濤
(重慶師范學院)
教師口語課程是培養(yǎng)師范專業(yè)學生教師職業(yè)技能的課程,對于師范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應該清楚教師口語課程教學的關鍵問題,教師口語課程教學存在三大矛盾。
技能訓練在教師口語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強調了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理論學習起著指導作用。但在教師口語課程的實際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訓的狀況。原因有三:一是對教師口語課程的性質認識存在偏差。許多教師認為大學課程應更注重課程的學術水平,而對課程理論作具有深度與廣度的闡釋,正是學術水平的體現(xiàn)。二是教師自身的素質影響了教師口語課程的技能訓練。大學教師的錄用更注重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師范專業(yè)方向的教師,除少數(shù)專業(yè),如體育教師、音樂教師等,在錄用時會注重技能水平外,其他學科錄用教師時則更注重學術方面的能力,致使許多擔任教師口語課程教學的教師缺乏技能指導和示范能力。因指導和示范不到位,更有些教師因擔心示范與課程理論要求不一致,所以選擇少示范甚至不示范,對學生技能指導也很難做到準確,技能訓練往往被理論教學代替。有些大專院校甚至沒有專職的教師口語課程的教師,這門課程的教師是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教學質量更是得不到保證。三是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學生通過高考進入大學學習,高考是筆試。雖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有口語交際的課程目標,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幾乎不上口語交際課??谡Z能力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占的比例很大,學生進行教師口語技能訓練時困難重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
課標在第二部分“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中明確規(guī)定了教師口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普通話訓練、一般口語交際訓練、教師職業(yè)口語訓練。每一大部分訓練內容中又包含若干子訓練內容。在絕大多數(shù)師范院校教師口語課程的學時只有36 節(jié),平均一周2學時,這個課時量遠遠達不到國家教委規(guī)定的課時量。課時量不足給教師口語課程的教學帶來許多問題。
首先,教師口語課程是一門技能訓練課程,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掌握教師職業(yè)必備的一些職業(yè)技能,而技能的熟練程度與訓練量呈正相關。每一項技能要讓學生全員或者大部分學生能掌握運用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課時進行訓練。由于課時不夠,一般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把訓練要求及各訓練內容講授給學生聽,在課堂上很少或不對學生的訓練進行指導,致使學生很難全部掌握這些技能,更談不上技能掌握的質量了。
其次,由于課時量不足,教學內容被大量壓縮,而刪除什么、保留什么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因此這門課程雖然有國家教委制訂的課程標準,卻不能保證所有師范生在這門課程中接受同樣的教育培訓。
教師口語課程教學內容有三大塊:普通話訓練、一般口語交際訓練和教師職業(yè)口語訓練。這三部分內容中普通話訓練和一般口語交際訓練為基礎訓練,教師職業(yè)口語訓練為專業(yè)技能訓練。但相當一部分師范院校將教師口語課程的大部分時間花在普通話訓練上。
究其原因:一是國家對師范專業(yè)的學生普通話過級有硬性要求,因此教師和學生對普通話訓練都高度重視。二是普通話的訓練點及訓練要求明確、細致,教學比較易于把握。而教師教學、教育的職業(yè)口語,甚至基礎訓練板塊中的一般口語要求卻不甚明了。三是一般口語交際及教師職業(yè)口語都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師的一般口語交際和職業(yè)口語具有很強的情境性和生成性,但許多高校教師對基礎教育教學缺乏了解,致使訓練與基礎教育教學實際脫節(jié),教學吃力且顯得枯燥乏味,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多少會有一些回避實際訓練的心理存在。
經(jīng)過反復實踐,教師口語課程“一條原則,兩塊訓練內容,三種訓練層面”的“一二三”教學模式初步形成。
教師口語課程是技能性課程,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課程對學生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課程理論學習的要求相對較低,理論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中處于從屬地位。“精練的理論教學為指導,高質量的實踐訓練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順應了課程的特點。
“精練的理論教學為指導”是指理論教學應本著不求系統(tǒng)、精深,但求有用的教學宗旨,不必過多糾纏定義、術語的解釋,也不必追求呈現(xiàn)一種完整的理論體系。理論教學主要著力解決基礎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職業(yè)口語的一般性問題。師范生通過理論學習,掌握教師口語必備的基本理論。
教學口語、教育口語情境性很強,教學時宜結合教育教學實際案例,以創(chuàng)設情境為主,理論指導為輔,讓師范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職業(yè)口語技巧訓練。
由于許多師范院校開設了專門的普通話訓練課程,那么,教師口語課程可把普通話訓練課程作為先導課程,中文專業(yè)的學生,現(xiàn)代漢語也應作為教師口語課程的先導課程。在教師口語課程中大幅度減少普通話訓練時間,而將基礎訓練內容的重點放在朗誦和演講方面,尤其是朗誦。因為朗誦中的重音、停連、節(jié)奏及語氣、語調既是朗誦的基本技能,也是口語表達的基本技能,提高朗誦技能對提高師范生口語表達技能有著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影響。
在職業(yè)口語訓練時,可將教學內容劃分成幾個訓練模塊,在每個訓練模塊中創(chuàng)設教育教學中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情境,讓師范生在具體情境中進行職業(yè)口語訓練。教師在訓練過程中結合相關理論,對師范生的表現(xiàn)進行導向性點評,將理論教學與操作訓練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教學模式既可確保師范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可保證在沒有增加課時量的情況下,師范生有充足的訓練時間。
三種層面的訓練呈現(xiàn)出一種由易到難、由用規(guī)則規(guī)范口語表達到自由發(fā)揮表達的順序。三種層面的訓練與兩塊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起來,首先應對兩塊教學內容進行周密劃分,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
單向表達訓練主要內容是一般口語訓練和體態(tài)語訓練。這一層面訓練主要針對初上講臺的師范生,訓練內容主要是朗誦和演講,輔以普通話矯正。要求學生做到吐字清楚、音量合適,能根據(jù)需要把握好表達的重音、停連,正確調節(jié)語速、語氣、語調。體態(tài)訓練則要求做到規(guī)范、大方得體、親切自然,與口語表達的內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層面的訓練提高師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互動交流訓練主要內容是職業(yè)口語。這一層面的訓練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設虛擬的教育或教學語境。通過這一層面的訓練培養(yǎng)師范生的語言選擇能力、語言傾聽能力和語言調控能力。語言選擇能力要求師范生能根據(jù)語境的需要選擇詞句、表達方式和表達形式。語言傾聽能力要求能以尊重的態(tài)度認真傾聽,并能提取關鍵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確的回應。語言調控能力則是在傾聽獲取信息后,重新組織調節(jié)自己的表達,使教育教學語言更有針對性。
個性語言風格的形成“是教師口語藝術成熟的標志”。在長期的職業(yè)口語訓練過程中逐漸引導師范生根據(jù)自己的表達習慣和特點,致力于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如理性嚴謹型、幽默風趣型、溫和親切型、優(yōu)美典雅型。
在這個階段,師范生必須掌握一些必備的知識,包括專業(yè)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等陳述性知識,以及教學方法方面的程序性知識。項目教學的實施是以這些知識的掌握為基礎的。師范生技能培訓課程中的項目教學實施可分幾個步驟進行:
項目教學中的項目任務是課程目標的載體,項目設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結果是否成功。在這一步驟中,師范生要完成對任務的理解:做什么,運用哪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要達到什么目標。項目的設計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注意項目任務的實踐性,設計時盡量使項目任務接近教育、教學的實際工作任務;二是項目任務的綜合性,要完成這個項目任務,師范生必須充分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三是項目任務完成中師范生的參與性,設計項目任務時師范生必須全身心投入其中,將自己完全融入“教師”這一角色中,所有的教學設計均按教師教學的實際操作狀況進行。
根據(jù)前面所設計的項目要求,師范生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制訂工作方案。由于師范生在知識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即使是完成同類型的任務,其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和工作的進度都可能有不同。因此制訂的方案不必要求一致,也不必預設標準方案,師范生必須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育或教學方案。判定方案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是這一方案是否與教育教學實際相吻合。
方案實施過程是開放性的。對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師范生必須像一名真正的教師那樣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作一些提示或點撥。以上課這一項目任務為例,師范生的上課接近于中小學教師教學工作的實際,上課時必須綜合運用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以及教學技能方面的程序性知識,上課所遇到的問題需要師范生獨立解決,對方案實施完成后的評價則完全按照中小學教育、教學的要求進行評價。
教師口語課程的這一教學模式是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針對教師口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雖然這一模式還需要不斷完善,但相信長期堅持按這一模式進行訓練,一定會有助于師范生職業(yè)口語能力的提高。
吳雪青.師范教師口語課程訓練模式研究[J].考試周刊,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