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洲 龐 燕
(吉林省孤兒學校)
吉林省孤兒學校是一所專門收養(yǎng)和教育全省孤兒的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基于孤兒學生的特殊身世及人生經歷,課堂教學中學生存在學習效率低、收獲少的問題,特別是針對古文學習,很多學生基礎不牢、興趣不高,因此古文課堂的有效性有待提高,本人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解決這一問題。
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脈搏,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要想傳承并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必須加強對古文的學習,加強對古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加強對古典文化的了解。同時在中考試卷中,古文所占分數(shù)比重也比以前大。
朗讀的過程是對文本解讀的過程,也決定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誦讀之前,我首先要求學生必須用工具書并結合書中的注釋逐字逐句地進行梳理,字音必須讀準,斷句必須準確,句意必須清楚,誦讀過程中,我強調必須用心,讀得要規(guī)范,要大聲朗讀,學會在朗讀過程中理解文章內容。
學生對古文的學習往往感到枯燥無味,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實際中注重PPT 與Flash 的結合,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學習《蜀道難》時,我在網上找了很多相關圖片,險峻的高山、秀美的奇景讓學生大開眼界,在學習《離騷》時,我下載了動畫,詩人手握長劍,汨羅江畔踽踽獨行……,這樣的教學讓學生不僅喜歡,興趣也更濃厚了。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過于被動,簡單機械地記憶、背誦,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我積極進行了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讓課堂成了競技場,在學習《長恨歌》時,我將班級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朗讀PK,比賽過程中,學生分工明確,各顯神通,有領誦,有手勢,有配合,有的小組還為朗誦伴舞。在期末復習古文知識時,我采用知識競賽的形式,對于古文的考點,我設置了必答題、搶答題及發(fā)揮題,各組都精心準備,學習效果達到了預期目標。
綜上所述,古文知識的掌握,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中還有很多好的理念及方法,只要我們不斷堅持,用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觀察,用心積極去思考,古文學習的前景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