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琦
(伊犁師范學院 中語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漢語教學現(xiàn)在分為語文教學、國內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三部分。關于漢語新詞的教學在這三個漢語教學部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針對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的語文教學,以及針對國內少數(shù)民族的漢語教學,其中關于新詞的教學要顯得容易一些。因為無論是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還是國內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都是在一個漢語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都受到同樣的中華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樣處在發(fā)展著的中國國內環(huán)境中,對于許多新詞,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就可以解釋清楚新詞的來龍去脈及其用法。那么,對于外國留學生或者國外的漢語學習者而言呢?
對于母語為非漢語的外國學習者來說,漢語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上的學習。語言是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它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和發(fā)展而變遷、發(fā)展。我們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來看,漢語學習對他們而言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全新體驗,更是一種對中國國情全面了解的機會。那么不論是文化上的全新體驗,還是對中國國情的全面了解,在哪里得到體現(xiàn)呢?不言而喻,這些內容都在新詞中得到體現(xiàn),因為漢語新詞是對中國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反映最靈敏的語言要素。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對于漢語新詞的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加以引導:盡量引導學習者們關注一些積極的、有正面力量的新詞,如:“微電影、撐傘哥、翡翠女”等;對于那些消極的、負面的新詞,如:“背黑族、會所門、碑劇”等,我們也應該在必要的時候對他們進行合理的解釋。那么,要想實現(xiàn)這樣一種語言教學的美好愿望,我們一定要看到漢語新詞教學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
與此同時,通過近幾年的新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速度急劇,新詞的產生速度也很快。我們中許多以漢語為母語的人都未必能跟得上新詞產生的速度,更何況是本身對漢語就不熟悉的外國學習者呢?因此,對新詞教學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可以探尋新詞的造詞法、來源等,從中找出規(guī)律,更好得理解新詞的意義,找出教授漢語新詞的規(guī)律以便更好指導留學生的新詞學習。
我們主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看對外漢語新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我們從教學的大綱、教材、課堂等方面看。從大綱方面看,湯志祥在《漢語新詞語和對外漢語教學》指出,“1992年出版的《漢語水平詞匯和漢字等級大綱》是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最權威的綱領性文件之一。已經(jīng)收入的新詞語都是80 年代的,新詞語總量只有11 個,僅占總數(shù)的0.1247%,這么微小的比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庇纱宋覀兛梢钥闯?,現(xiàn)階段收入到大綱中的漢語新詞語缺乏所謂的“新”,無法與時俱進地指導教學。從教材方面看,一方面,現(xiàn)在正在使用的教材中涉及的新詞并不多。這是因為教材要以大綱為指導進行編寫,必定會受到大綱的限制。此外,一套成熟的教材一經(jīng)使用,一般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另一方面,我們并沒有見到一些專門編寫的新詞教材。從課程方面看,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不外乎是聽、說、讀、寫并重的漢語精讀課,以閱讀為主的泛讀課、報刊閱讀課,以聽說為主的聽力課、口語課,以寫作為主的漢語寫作課等。這些課程中,與漢語新詞關系最密切的應當是泛讀課、報刊閱讀課等。這兩門課程的教材選擇可以相應靈活許多,接觸新詞的機會最大。但是,即使是閱讀課,漢語新詞的教授也存在一些問題。教授漢語新詞時隨意性大,沒有原則可以遵循??梢哉f,現(xiàn)階段的對外漢語新詞教學正處于一個孕育、亟待成熟的階段,需要慢慢發(fā)展、成熟。
從學的方面來看。首先,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是一個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漢語并非他們的母語,在這種文化體驗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免會對他們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新詞的學習對他們而言更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其次,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用的詞典對新詞的收錄也存在一個滯后的問題,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他們學習新詞時所遇到的困難。此外,漢語新詞的發(fā)展自身也要經(jīng)過一個時間的篩選過程,并非是新詞一旦產生就立刻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新詞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被淘汰,如國家語言文字網(wǎng)公布2010 年的新詞“白金漢、章魚哥,炫父”等,已經(jīng)日漸淡出我們的視線。對于這些詞,學習者可能無法把握,不知道哪些是常用的、較為穩(wěn)固的,把時間浪費在一些不必深究的新詞上,這可能會使學習者產生一種畏難情緒。
對于現(xiàn)在的對外漢語新詞教學,白迪迪在其《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新詞語教學》提及了三個原則:普遍性原則;穩(wěn)定性原則;規(guī)律性原則。筆者認為,白所提出的這幾個新詞教學中應該遵循的三個原則是很有必要的,且對于對外漢語新詞教學是十分有建樹性的建議。此外,筆者認為還應該從學生的情況出發(fā),遵循跨文化交際的原則。
1.普遍性原則?,F(xiàn)階段出現(xiàn)的新詞有一些并不是全民常用的,它們只是在一定的人群,一定的范圍內使用,如:“綠領巾”、“虎爸”、“瓜裂裂”等,我們要加以注意,在教留學生時,挑選適用范圍比較廣的詞匯。
2.穩(wěn)定性原則。新詞在經(jīng)歷過一定階段之后會漸漸進入到人們社會生活常用詞匯中,如“四有新人”、“改革開放”、“WTO”等新詞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常用詞匯中。但有一些新詞,必定因為其產生的事件背景而慢慢被時間篩選遺棄,如:“瓷器門”、“會所門”、“墊錢哥'等。
3.規(guī)律性原則。新詞的產生都有其造詞、構詞、來源,這些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我們應該努力找到這些規(guī)律,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得學習新詞。
4.跨文化交際原則。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漢語并非他們的母語,漢文化對他們而言也是全新的體驗。在教授新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化上的差異,有時候我們認為是問題的問題,他們可能并不認為是問題,有時候我們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他們反而可能會一籌莫展,這就是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問題,這點我們一定要加以注意。
筆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議:首先,筆者認為我們對外漢語學界應該有專門針對對外漢語新詞教學的大綱,且這個大綱應當克服時間上的種種限制,盡量與時俱進,真正起到一個指導教學的領航作用。其次,根據(jù)大綱,及時更新教材,并專門編寫一些有關漢語新詞的教材、外文字典等等。再次,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新詞的教學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較為適用的原則。同時,教師應當盡量對學生的新詞學習進行引導,引導其趨利避害,有所取舍,最終能夠找到一些新詞教學的規(guī)律性來指導教學。
[1]白迪迪.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新詞語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9).
[2]湯志祥.漢語新詞語和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