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愛華
曾經(jīng)聽過“現(xiàn)代與經(jīng)典”全國語文教學觀摩課《我和祖父的園子》這一課,在這堂課上,執(zhí)教老師以課文為依托,大量引進《呼蘭何傳》這本書中的片段、故事,一堂課上得豐富多彩,豐盈無比,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成功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引起了學生閱讀期待。后來,聽這位教師介紹:在上課之前,她曾認真研讀過《呼蘭何傳》及蕭紅的其他幾部著作。
這時我才領悟,《語文課程標準》早就提出:“語文課要培養(yǎng)孩子的課外閱讀能力,要把孩子引向課外閱讀的廣闊空間?!币龅竭@一點,語文教師必須先行閱讀。我決定以后也要這樣做。于是我把所教學段的課文中凡是節(jié)選類的課文做了一個歸類,制訂了讀書計劃,每天要閱讀課文所節(jié)選的原作。接著我就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上做起試驗來。
第一次試驗,我上的是《在大海中永生》,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是因為這篇課文內(nèi)容并不難懂,但其中蘊含的情感卻非常深厚,而要想給學生講清,人們?yōu)槭裁磳︵囆∑綉延心敲瓷詈竦母星?,理解四個“送到”的句子,必須要了解鄧小平的豐功偉績。于是我從圖書館借來《鄧小平傳》這本書,利用幾天時間,終于讀完。我深刻地理解了“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的內(nèi)涵及偉大意義,了解到這兩項政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來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智慧。讀完之后,對鄧小平爺爺?shù)某缇粗橛腿欢Un堂之上,我的崇敬之情猶如春雨一般,悄悄地感染著學生,他們把課文讀得有聲有色。由于理解的透徹,我還用深入淺出的話幫助學生了解了“一國兩制”和“改革開放”兩個詞語。成功地解決了理解四個“送到”句子的難點。
閱讀,讓我嘗到了甜頭,也讓我體會到:課前多用點時間在大量閱讀上,課堂上就會一改干巴、枯澀的課堂語言,把課上得游刃有余。
《海倫凱勒》這篇課文中的海倫是一個盲聾啞人,但她靠著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學會了閱讀、書寫、算術,甚至學開口說話,她還成功地考上了世界頂尖的大學——哈佛大學,并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畢業(yè)以后,獻身于世界殘疾人事業(yè),著書14 部,為世人矚目。她是怎樣學習,怎樣工作,怎樣生活的,他的人生對我們常人來說,充滿了謎。
在以前上這一課時,我只會照課文講課文,只能將目標定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海倫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上,往往在有感情朗讀這一點上,還需要下大力氣也還不達標,學生學得也不高興,總感覺還有許多謎團沒有打開,更不敢放手讓學生提問,因為她們想知道的我也不知道、不了解,無法解答,抑或只能用一句“請同學們課后到她寫的書里去尋找答案吧”把學生的疑問敷衍過去。在我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后,我充分了解了海倫的一生,不再害怕學生的提問。當學生想出“作者為什么僅僅詳細敘述海倫學習‘水’這個單詞?海倫是怎樣和朋友游玩的?她看不到又聽不到,她去林子里春游怎么能感受到美及快樂呢?”等等這些問題時,我都能一一回答,隨著我對海倫生活介紹的越來越多,越來越詳細,學生的問題也是越來越多、層出不窮。再加上我有選擇性地從書中摘錄補充了大量課文中沒有介紹的片段、故事,學生們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以至于第二天學生已經(jīng)或買或借多達十幾本這樣的書,之后,還圍繞這本書開展了讀書匯報會。
課內(nèi)外閱讀要鏈接好,應以課文為基點輔以課外讀物,最終形成以課文為中心向周圍呈輻射式閱讀的方式。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拓寬了視野,使課內(nèi)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上《三顧茅廬》一課時就可以向學生介紹三國鼎立局面,同時輔以各人物性格及相關故事,推薦學生看《三國演義》,上《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時,則介紹《希臘神話》,鼓勵學生走進外國神話故事。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前置性、比較性、拓展性閱讀,在聯(lián)系中、對比下獲取知識。
也因此,我又重新做回了“書呆子”,只要有時間,我都盡可能地多讀讀與課文緊密相關聯(lián)的這些書。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我就先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執(zhí)教《天火之謎》,我就先讀《富蘭克林》。閱讀為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插上了翅膀,更為孩子們的成長插上了翅膀,它讓我的課堂教學不再干癟、枯澀、乏味,而是豐盈、充實、靈動起來,充滿了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