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穎睿
“導學案是與通常所說的教師教案相對應的學生學習方案,是指教師通過對課標、教材、學情的深入探究,依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編制的用于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王俊亮.導學案在高中數(shù)學命題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就是說,通過教師制定的導學案,可以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并且能讓他們對課文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進而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其能動性。所以說,導學案可以改變以往在課堂上教師為“主講”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為此,語文導學案在制定上要注意以下問題。
有很多教師本身就對導學案不夠重視,把它當成課前習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教師自身對導學案不重視,那么學生得不到正確的引導,也就會忽視這樣一份學習方案,從而降低導學案的使用效果。何況教師是也是導學案的制定者,更應該充分重視導學案,只有這樣編寫才能更認真,發(fā)揮導學案在語文課堂上的最大作用。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教師不夠重視的情況?首先,教師本身就是接受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成長起來的,在他們思想深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愿意改變;其次,由于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加上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的引導,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走進語文課堂,更很少參與與教科書中文本的對話,所以學生也在忽視語文導學案這一預習的學習方案;再次,在導學案剛剛進入課堂的時候,其形成的教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所以其所要達成的教學效果還不明顯。由于以上原因,才導致教師不夠重視導學案。
基于以上三點分析,筆者認為只有教師改變自己傳統(tǒng)教學的思維方式,利用導學案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才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改變學生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所形成的錯誤認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參與到和文本的互動之中,真正獲得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進而達到對文本的真正解讀。
因為導學案的應用對象是學生,所以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自身的能力層次。盡管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很強,對于一個問題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標準答案,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文學科的導學案是萬能的。它依然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層次來制定。
筆者曾聽過哈師大附中的一節(jié)公開課,所講的課文是李密的《陳情表》。在這節(jié)公開課上,教師提前發(fā)放了這篇課文的導學案。學生根據(jù)導學案針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教師通過這樣一種學習方案,使得學生能對課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更好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以達到《課標》中所強調的“主動”學習。比如,在老師在提問李密生平的時候,就有同學在回答這一問題的同時,歸納出晉武帝用李密的原因和李密不去做官的原因。我們可以想見這是在教師導學案的指引下,學生才會思考的內容。
我們可以說這位教師導學案制定得很成功,但是這樣一份導學案如果沒有放在這樣一所重點學校學習的課堂中,未必會取得這樣的效果。因為,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來自于他自身的知識積累。但是這樣的知識,不僅是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導學案,經課前預習而能夠獲得的,而且更多的是學生長時間以來養(yǎng)成的良好學習習慣后才能獲得的。
在大多數(shù)普通學校中,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并沒有累積到很高的程度,大部分學生還需要教師的更深入的指導、更多材料的提供,才能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掌握。所以,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層次,選擇那些能讓學生自己深入探究,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力求讓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獲得課文內涵或者文學知識。
“導學案設置的目的不僅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而是引導他們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境”(武永梅.關于如何設置語文導學案的幾點建議)。
這就要求教師要制定出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深入文本、仔細揣摩問題的導學案,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要重視語文導學案中的“導”,這也是導學案和教師所使用的教案的最大的區(qū)別。
語文是開放性的學科,所以教師要重視導學案“導”字的內涵,不能忽視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除了學生在參考或者是網絡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東西,教師還應該選擇那些能讓學生自己深入探究,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問題,力求讓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探索理解課文內涵或者獲得文學知識。例如,在講解一篇小說的時候,導學案除了介紹必要的文學常識,還要引導學生對作者情節(jié)設置、人物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探究。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歸納反思,最終讓學生在導學案的指導下,學會學習語文,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
在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所以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要了解并且避免導學案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利用導學案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