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珠
“翻轉”課堂是將傳統(tǒng)課堂的上課傳授知識、課后作業(yè)鞏固的方式,進行顛覆性的“翻轉”,即課前依靠微視頻自學知識,課堂解決疑難、完成作業(yè)。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定位,前者從學習的被動者轉化成了主動者,后者從傳授者和管理者變成了促成者和協(xié)助者,三維目標的內化成為教學的明晰主線。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如何以微視頻吸引學生學習,在學生自學與課堂教學中,又如何有效參與活動,都是需要教師結合實踐深入探究的問題。
用于“翻轉”課堂的視頻都短小精悍,通常講解的只有一個內容,但一節(jié)正常的初中語文課,老師并不會只解決一個問題,因此制作視頻時選擇的內容便十分重要,它至少必須符合如下幾個條件:首先難度不是很大,應當是大部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其次視頻直指教學目標,或者本身就是教學重點,不要轉彎抹角,這樣學生提出的問題才不至于離題太遠;第三是具有導向性,因為微視頻就是一個新課教學的起點,同時也兼具導語的功能;第四,必須能夠對學生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尤其是針對學科性強的內容,更要注重以新穎有趣的形式作適當的彌補。
《核舟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文言文,結合教材和學生情況,筆者將教學目標制定為一定量的實詞、虛詞和說明順序,以及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雕刻技藝,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針對這一目標,筆者收集了大量的微雕作品,從中精選出站在手指上的小鳥、針孔里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鉛筆芯雙鑰匙、放在指尖上的米雕詩歌等四件作品,然后引出用食指和拇指拿著的核舟。對于字詞,筆者以文中的句子為例,說明了文言文逐字落實的翻譯原則,如遇到按順序不能翻譯通順的情況,則適當調整順序,又如遭遇逐字落實而句子也不通的情況,則采用適當增刪詞語促其通順等方法,并將其中的調整順序和增刪字詞,以卡通的形象引入句中;對于說明順序,筆者將那只在食指和拇指間的核舟逐漸放大,并剔掉了兩只手指,只剩核舟,然后在版面正中自上而下列出了五個空,左右兩側分別注明“整體→局部”、“中間→頭尾→背面”。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則以畫外音的形式作簡要解釋。
這個過程大體相當于新課改后課堂教學中早期的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只是將其作了多媒體參與的緊湊處理和對教材的提煉整合處理。如果放任學生運用微視頻進行教前自主學習,那是需要極大的自覺性的,而大部分初中生并不具備這樣的自制力,因此在初期,教師可以借助Q群、微信群等工具,作在線介入輔導(也可以直接在進階作業(yè)上以文字的方式,作針對該課學習的方法指導),對此時的輔導,教師一定要明白,不是單純答疑解惑和提醒注意,更重要的是為了讓自己盡快退出輔導,套用葉圣陶先生的話,就是“輔導是為了不輔導”,以讓學生早日養(yǎng)成自主通過視頻學習的習慣。當學生逐步脫離了對老師的依賴后,教師的重心便應當轉入客觀的觀察與發(fā)現(xiàn),從學生的語言、神態(tài)和進階作業(yè)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薄弱之處,在對學生的詢問中,找出其根源,為有針對性地做好下一教學設計作鋪墊。
有的學生是利用家庭電腦觀看視頻的,因此遇到問題時,他們會首先向網上求助,但網絡的回答他們不一定看得懂,這時才在群里問。對此筆者會在回答中,一次次滲透方法,如對不懂的詞句,再次百度,直到每個詞語都一清二楚,再回頭理解整個段落;對同一個問題多查閱幾次,看每一次的答案是否一樣,不一樣的話就要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進行分析判斷。
這個過程相當于合作交流和教師講解的環(huán)節(jié),只是由于上一環(huán)節(jié)的自主學習發(fā)生了較大的變革,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應作相應的貼合處理。首先是合作小組的構成不應當再是固定的、以人為中心的分法,而應當圍繞解決問題作流動性的劃分,因為學生的問題不會只有一個,圍繞問題劃分可以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更多的討論。如上《濟南的冬天》一課時,筆者將學生的問題分類歸納后,寫在紙條上,隔一定距離分別貼在墻上,在合作交流前,介紹了問題的種類,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疑問,作出先參加哪一個問題小組討論的決定,一個問題解決了,倘若還有時間,可以流動到下一問題小組,繼續(xù)參與探討,最后完成展示。其次是對進階作業(yè)的處理,教師應透過表象追究學生深層的、與自學環(huán)境相關的原因。對此,筆者在設計進階作業(yè)時,特意在一旁的空白處,用斜體、篆書等彩色字體打上“我的評論”、“此處想法”、“我認為”等字樣,借以了解學生當時的狀態(tài)和想法,上課時就據此做出傾向于促進學生自學回答。
誠然,讓語文課堂真正“翻轉”起來,教師還需要做很多不懈的努力,畢竟“外來和尚念的經”,不一定適用于本土眾生。關鍵是,我們必須認清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在何處,基于自己對教材和學生的透徹認識,在運用時要作出怎樣的合理調整。對“翻轉”課堂筆者有自己的看法,即它不是作為一個榜樣引入的,它只是一個引子,是憑借一種嶄新的思維,引領廣大教師在教改的路上,作更多更好的以生為本的探索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