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裕泮
(甘肅省永登縣柳樹鄉(xiāng)初級中學)
淺析合作互助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
◆汪裕泮
(甘肅省永登縣柳樹鄉(xiāng)初級中學)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是學生語文水平和素質(zhì)的綜合表現(xiàn)。但大部分學生不喜歡作文,視作文為負擔。作文批改又是當前語文教師最感頭痛的問題。教師“精批細改”,學生輕松看分了事。教師“高耗”學生“低能”。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怎樣才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呢?鑒于此,我依據(jù)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論,根據(jù)我校的“四步導學”教學模式和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結(jié)合當前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及中學生的特點,對小組合作互助作文模式進行了初探。
本著“能者多勞,差優(yōu)互補”的原則,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把班級劃分若干小組,一般以4人為宜,兩名師傅,兩名學友。針對水平確實有限的學生切實做好“一幫一”互助工作,幫助、指導學困生進行寫作、評改。
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情感、知識儲備各有不同,當一次命題作文或自由作文開始的時候,互相交流準備寫什么,為什么寫,以及怎樣寫,以適當補充、調(diào)整自己的習作構(gòu)思和立意方式,避免思維定勢,從而使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有方法可鑒。
如以《風》為話題寫作時,立意各有千秋。有的學生準備寫春風,“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贊美最偉大最深沉最溫暖的母愛。有的準備寫風是大自然的禮物,贊美大自然的偉大。有的準備寫大自然的風,從沙塵暴聯(lián)想到生態(tài)環(huán)境。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構(gòu)思立意方式,也使不善寫作的學生有所參考有所借鑒。
學生的寫作思維是個體的,僅禁錮于自己的作文圈中不利于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學生寫作過程中,多鼓勵他們互相拜讀所寫的作文,一方面,可以讓被讀者體驗到被欣賞的樂趣,及時修改彌補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使拜讀的人鍛煉閱讀能力,在讀中學到別人所長,糾正自己所錯,特別使一些“筆澀”的學生有所借鑒,有所參考,提高作文水平。
同是寫《我》,有的學生寫幽默風趣的我,有的寫膽小如鼠的我,有的寫不甘落后的我,有的寫愛跑步的我,有的寫愛動腦筋的我。拜讀同學習作可以拓展學生思維,豐富習作資源,彌補習作中的不足。
學生的語言各有特色,有的學生善用過渡句,如:“提起他,就像一把利劍刺進我記憶的深處,似乎還滴著血淚……”有的學生善用對稱句,如:“我盼冬天,又怕冬天。我盼冬天,又怕下雪。漸漸遠去的歲月不曾忘記,而且永記心間?!庇械纳朴门疟染?,如:“壓力是春天溫暖的風,吹綠勃勃生機的小草;壓力是夏天的雨,滋潤豐厚飽滿的成果;壓力又是冬天的雪,一時使萬物失去光澤,甚至一些小生靈,因經(jīng)不起嚴寒而死去……”有的形象生動,有的幽默風趣。互相拜讀不僅可以學習別人的所長,進而修改彌補自己的不足。也能使寫得比較順暢的同學在經(jīng)受被人讀的過程中對自己寫的東西作進一步的潤色。
在寫作過程中,有些字不會寫,有些話難以表達也是經(jīng)常遇到的,此時學生之間互相切磋、主動交流,不僅能克服眼前的困難,而且能在寫文的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七到九年級的學生要“養(yǎng)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批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學生互相評改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批改方法。
學生互評互改,幫助對方糾正自評中尚存在的問題,統(tǒng)計、更正存在的問題,并填寫在作文評改記錄里。對對方作文進行局部賞析,要求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不能吹毛求疵,對優(yōu)美的句子或段落進行評價,并在旁邊寫出體會、理由。對作文中的閃光點做好記錄。每組推薦評改“小能手”上臺展示自己評改的作文,并對自己的評改簡要說明,大家當評委,看他在評改的過程中,是否運用符號批改,評語是否恰當,評改是否認真細致,評語書寫是否工整規(guī)范等。此舉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評改熱情,也提高了學生的評改能力。每組推選佳作,作者誦讀習作,全班同學參與點評。經(jīng)常是精彩紛呈,掌聲不斷,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學生手、眼、口、耳并用,既欣賞了他人的成果,又提高了寫作能力,樂在其中。作文評改課學生全員參與,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真正將課堂還給了學生。
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優(yōu)勢互補,信息溝通,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可以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種科學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1]語文課程標準.
[2]王雪梅.淺談小組合作評改作文教學.
[3]中國校園文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