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恒華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完、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為什么許多小學生會認為“作文難”,怕上作文課呢?因為學生覺得沒有什么可寫,作文和生活脫節(jié),為了作文而作文,或埋頭苦思,或挖空腦袋,或東拼西湊……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呢?
一、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在如今小學生單調的“學?!彝ァ眱牲c一線式的生活狀況下,學生缺乏對生活的了解和認識,寫出來的文章只是“閉門造車,無病呻吟”,毫無精彩可言,要想讓學生有話可寫,寫出自己的特色,教師就要引領學生學會觀察生活。
例如,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習作四”中這樣要求:走出校園,到公園里去,到田野去,觀察迷人的秋景,發(fā)現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或者別人沒有發(fā)現的東西,選擇一處景色寫下來。在寫這篇習作之前,我就提前兩周讓學生做好準備,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周圍,到田間地頭,到公園,到郊外進行觀察。有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觀察景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可以觀察這處景物晴天的樣子,也可以觀察那處景物在雨中的情景,還可以從早上、中午、下午的時間順序來觀察,鼓勵學生隨時記錄下自己的觀察所得,以便為自己的習作提供出真實有用的素材,這樣一來,學生寫作起來就輕松多了。
要想讓學生在寫作時有話可寫,教師就要注意引領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提前讓學生獲取對自己寫作有用的素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作文時“有米下鍋”,從而為學生寫好作文奠定基礎。
二、體驗生活,激發(fā)寫作熱情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對生活的真實體驗和感受,寫作熱情整體不高,如果教師能夠引領學生從最熟悉的生活入手,再現生活情境,那么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習作7”時,習作要求是:組織一次體驗活動,可以當一次盲人、聾啞人、殘疾人,也可以當一次老師、當一回家長……把自己的經歷與感受與大家交流共享。怎樣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并且寫出生動形象的文章來呢?走進生活,體驗生活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方式,因此,在寫這篇習作之前學生選擇好自己想體驗的人物形象,走上街頭,或者走上講臺,對自己要體驗的人物形象進行實實在在的體驗嘗試,然后再讓學生寫。在寫作前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有的學生說“我從當老師的體驗中感受到了老師的辛苦,對同學的關心。”有的學生說“我從盲人的體驗中知道了盲人的生活起居以及上街等,對平常人來說很簡單的事可是對他們來說是那么不容易,大家應該體諒他們,主動為他們讓路等”。由于學生親自經歷了,體驗了,因此寫起作文來就顯得更加得心應手,下筆有神。
在生活中,每天都會發(fā)生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很少有學生真正去關注,去體驗,只有當學生親自體驗了,他們才會有著不一樣的感觸和體會,寫起來也更加底氣十足,進而迸發(fā)出自己在寫作上的無限創(chuàng)意。
三、描繪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親臨實地的觀察,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還可以解決學生“寫什么”的問題。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體驗變成一篇篇感人肺腑或者耐人尋味的精彩的文章呢?表達真情實感就是學生描繪自己眼里的生活的一種有效途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寫出充滿學生個性色彩的文章來。
例如,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習作一”是這樣要求的:假期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你可能外出旅游,擁抱自然,也可能走走親戚,會會同學等,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寫一篇作文。要想讓學生寫出感人的文章,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把作文和生活巧妙的結合起來,教師提出:在你的假期生活中,在你感受到的事情中,有些是歡樂,有些可能是煩惱,寂寞,怎樣才能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讓更多的人和你有同樣的感受呢?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并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從生活入手,引領學生描繪生活,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更加精彩。
教師要引領學生觀察生活,這樣才能使學生發(fā)現別人所沒有發(fā)現的,然后用自己充滿感情的語言去描繪、去表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寫出充滿個性色彩的文章,從而使自己的作文更有味,更精彩。
只有讓作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作文,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只有在“生活化”的作文教學中,學生才能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極力去描繪生活,享受生活給我們帶來的點點滴滴,從而寫出聲情并茂的作文來。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市射陽縣新坍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