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 要: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研究型綜合大學,從2005年開始,通過全國普通高校統(tǒng)一招生計劃在內地招收學生。為了進一步了解香港中文大學及其在內地的招生政策,本刊專訪了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淑英教授。在采訪中,王教授指出,在內地的招生過程中,香港中文大學將保證各地區(qū)既定招生名額的穩(wěn)定,彌補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均衡性;追求公平,擇優(yōu)而錄;希望入讀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學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大學生。對于未來,香港中文大學將會積極應對全球競爭,部署進取的招生策略;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交流,讓人才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機會。
關鍵詞:香港中文大學;內地;招生政策;公平;合作交流
一、保證各地區(qū)既定招生名額的穩(wěn)定,
彌補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均衡性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王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首先,請您簡單地介紹一下2015年香港中文大學在內地的招生計劃。與往年相比,今年貴校在內地的招生政策有何不同?
王淑英:香港中文大學于2005年開始通過全國普通高校統(tǒng)一招生計劃在內地招收學生??紤]到我校在內地的招生名額較少,教育部于2007年把我校列入統(tǒng)招提前錄取批次,這降低了學生報考的風險。
2015年,香港中文大學計劃在內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招收300名學生,與去年的招生計劃基本相同。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都有既定名額,而且各地學生的獎學金名額是均等的。其中,在北京計劃招生17名,其中,有4個獎學金名額。獎學金分為兩種:一是全額獎學金,為學生提供就讀期間的學費、生活費等;二是免學費獎學金,即為學生提供4年的學費。學生如果希望拿到獎學金,在填報志愿的時候,需要填寫獎學金名額的專業(yè)代碼。提前批次遵循擇優(yōu)而錄的原則,即我校僅根據(jù)統(tǒng)招生分數(shù)(裸分)來錄取學生,不算加分。
在招生過程中,有兩點值得關注。第一,我校的招生計劃具有一定的機動性。比如,去年我們雖然計劃在內地招收300名學生,但是,最后招了306名學生。這不是慣常的做法,除非學生的成績非常好,且十分心儀報讀香港中文大學,我們才會考慮擴招。第二,我們每年會盡量避免在不同省調整招生名額,以保證各省招生名額的穩(wěn)定,除非考生數(shù)量發(fā)生較大變化。例如,某個省在某年的考生數(shù)量下降了很多,而另一省的考生數(shù)量增加了很多,那我們就會做相應調整。一般情況下,我校在內地各省的300個招生名額是不會收回的,因為國家處在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我們希望把教育當作選拔、培養(yǎng)人才的一種機會。不論是偏遠省市的學生,還是大城市的學生,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夠獲得均等的入學機會。我校是第一所向教育部提出參加全國高考統(tǒng)招計劃的香港高校,主要是基于內地各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性的考慮。為了讓學生獲得充分的招生及學校的相關信息,我校入學與學生資助處的工作人員近期正輾轉內地各省做宣講,向內地的學生介紹香港中文大學。
我們在內地的招生專業(yè)主要包括人文、理科、工科、商科4個專業(yè)大類。人文類包括文學院、教育學院、法律學院、社會科學院的專業(yè);理科類包括醫(yī)學院和理學院的專業(yè);工科類為工程學院的專業(yè);商科類為商學院的專業(yè)。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之后,學生將根據(jù)這4個專業(yè)大類選報專業(yè)和課程。比如,學生進入文學院,就可以在人文類的眾多課程中選主修課程,即學生可以選修文學院的課程,還可以選修教育學院、法律學院、社會科學院的課程。學生進入香港中文大學之后,可以相應地調整專業(yè)。比如,學生入學前,一些學院或專業(yè)要求對其進行面試,以判斷學生是否適合學該專業(yè)。若不適合,學生可以再選該學院的其他專業(yè),或者其他學院的專業(yè)。
二、追求公平,擇優(yōu)而錄
《世界教育信息》:從2005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就開始在內地招生了。作為貴校入學與學生資助處處長,您能否系統(tǒng)地解讀一下近10年以來,香港中文大學對內地的招生政策?以及預測一下未來的政策趨勢?
王淑英:香港中文大學對內地的招生政策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追求公平。我校在內地招生采取的是統(tǒng)招方式,即根據(jù)學生的高考成績來錄取,基本上沒有面試。當前,大城市的學生相對擁有較好的資源,他們在面試的時候可能會比邊遠省的學生有優(yōu)勢,因此,在招生過程中,我們既不考慮加分政策,也沒有設置面試,僅根據(jù)學生的高考成績進行錄取。雖然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和均等,但香港中文大學會盡量為內地各省學生提供均衡的入學機會,讓不同省的學生都能夠有機會報讀香港中文大學。第二,擇優(yōu)而錄。擇優(yōu)而錄的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我們在內地各省錄取學生時,主要根據(jù)我們的招生名額和學生高考分數(shù)的高低來進行。第三,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權。為了招到好的生源,香港及內地的很多高校都開展了自主招生計劃。但是,香港中文大學不采取自主招生方式,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提升學生對我校的認知方面。比如,我們每個月都會給學生發(fā)布最新的資訊,到內地不同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進行宣講,邀請內地高中校長、教師參觀和了解香港中文大學等。學生在對一所大學提高了認知以后,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如果學生選擇了香港中文大學,就必須在提前批選項中把我校填為第一志愿,我校不考慮第二志愿。
未來,香港中文大學在內地的招生名額依然會根據(jù)政府資助的學位情況而定。在我看來,以后在內地每年的招生名額應該是不會減少的。同時,我個人很希望名額可以增加,因為內地的考生每年都很多。隨著我國高考改革的深入和變化,我們也會相應地調整招生政策。如果將來由各地自主招生,那么我校也會考察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僅僅依據(jù)高考分數(shù)。
三、學生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大學生
《世界教育信息》:在招生過程中,貴校比較注重學生哪方面的能力?您對內地學生的印象如何?
王淑英:我們相信,能考上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一名優(yōu)秀的學生。除了好的成績以外,學生在入讀香港中文大學之前還需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負責任的大學生。首先,內地的學生不要把去香港念書浪漫化。走出去是需要勇氣的,這是一種走出自己習以為常和熟悉環(huán)境的勇氣。因此,學生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哪怕學生在其所在省高考分數(shù)最高,而如果只是抱著隨便出去走走的態(tài)度,那肯定對其之后的學習、生活是不利的。其次,學生應具有追求知識的熱忱。大學和中學不一樣,大學是一個探討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地方,也是給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打良好基礎的重要一環(huán)。到了大學階段,學生要有對知識的好奇心,在認知技巧上更上一層樓,懂得創(chuàng)新。再次,學生應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進入大學之后,學生的學習、生活變得更自主了,需要學會獨立和懂得自我管理,挑戰(zhàn)自己,向著自己的理想邁進。
據(jù)我觀察,有小部分內地學生剛到香港中文大學的時候不太習慣。其中,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因為香港是主要說粵語和英語的社會,而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兩文三語的大學,中英文并重,且人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主要說粵語。因為語言障礙,有些內地學生剛到香港的時候很不習慣,不能放開自己,甚至產(chǎn)生消極的想法。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香港中文大學開設了語言強化班。此外,內地學生應盡量爭取機會與香港本地學生交流,或者多從日常生活中爭取說粵語的機會。我發(fā)現(xiàn),很多內地學生,在香港待了5~9個月之后,其語言能力就有大幅提升;畢業(yè)的時候,水平就更高了。
除此之外,有小部分內地學生面臨心理上的障礙。因為很多來到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學生是從其所在省的重點高中畢業(yè)的,可能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然而,來到大學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成績可能處于中間水平。為此,學生可能就會產(chǎn)生心理上的障礙,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些學生還會認為,在內地升學更好,因為其一直都是最好、最優(yōu)秀的。因此,有時候,學校會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其實,香港中文大學匯聚了海內外最優(yōu)秀的學生,每名學生都是優(yōu)秀的,這種心理障礙是不必要的。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一些沒拿到獎學金、自費而來的學生在畢業(yè)的時候表現(xiàn)很卓越。因此,學生無論是從哪個起點進入香港中文大學,入學只意味著跨過了第一個關卡,而進入學校之后,是否能夠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有追求知識的熱忱,能夠放開自己、接受挑戰(zhàn),給自己一個發(fā)現(xiàn)才能興趣的機會等都會影響其最終畢業(yè)時的結果。
四、人才培養(yǎng)特色和優(yōu)勢顯著
《世界教育信息》:眾所周知,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乃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大學,一直都是內地學子們非常向往的高等學府。請問,您認為香港中文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最大的特色和優(yōu)勢是什么?
王淑英:第一,香港中文大學位于國際大都會。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也是世界上三個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法制健全,社會秩序穩(wěn)定。香港政府為非本地學生提供了畢業(yè)之后留在香港進修學習、實習、工作的機會。因此,從宏觀環(huán)境、政府對高等教育及非本地學生的政策而言,都是非常理想的。
第二,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研究型的綜合大學,貫穿不同學習和研究領域,多項研究達到國際水平,且?guī)熧Y優(yōu)越。比如,我校文學院的中文系和文學系不僅吸引了很多國內的學生,還吸引了很多國外的學生。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我們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匯中國與西方。
第三,我校實施彈性學分制。大學本科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僅限于專業(yè)教育。要求學生的學習不僅要專,而且要廣。彈性學分制要求學生四年應修滿123個學分,學生可以有彈性地去選修課程。其中,對于主修課程,學生應修滿75個學分,再加上一些必修的體育課、語文課、通識教育課程。除去以上課程所占的學分,一般來說,學生還可再選一個副修專業(yè)。如果學生不想選副修專業(yè)的話,也可以修其他學院的課程。這種彈性學分制使得學生除了獲得主修專業(yè)的學習之外,還可以有機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增加其他方面的知識,涉獵其他課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適當輔導下自主選擇、計劃自己的課程,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得到了鍛煉,責任感得到了提升。
第四,我校是亞洲最美的大學,擁有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香港中文大學依山傍水,鳥語花香。曾經(jīng)在我校中文系當過7年系主任的著名文學家余光中說過,香港中文大學是最適合寫詩的地方。除此之外,香港中文大學還富有人文關懷。整個學校像是一個社區(qū),人們互相關懷。我校采取兩文三語的語言教學政策,這使得學校的雙語文化氛圍較濃。對于未來的大學生,語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我校的雙語文化環(huán)境下,中英文語言能力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還可以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
第五,我校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學生在國外開展短期的交流,在全新的環(huán)境中學習,可鍛煉獨立自主能力,提高外語水平,深入了解當?shù)匚幕?,促進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培養(yǎng)國際視野。香港中文大學與世界上33個國家或地區(qū)的23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伙伴關系。全日制學生有機會通過學校交流計劃,以交換生的身份入讀世界各地多所著名學府。交流計劃為學生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與交流生共同生活,參加集體活動,學生能夠進行豐富的文化交流,分享世界大事與各方意見,感受不同的學習模式。在交流學習階段,學生所學不只限于書本,還可觀察其他國家的特點和優(yōu)勢。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 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在當?shù)刈∩弦欢螘r間,因為各地的風土人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全了解的。很多學生在交流時所遇見的教授和參與的研究項目,有可能就是日后讀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結識不同國籍的朋友,學生不僅能開拓全球的朋友網(wǎng)絡,這有助于增加國際的就業(yè)機遇。此外,我校還為學生提供短期實習計劃,讓學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前充分體驗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做好就業(yè)準備,為未來投身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使學生在本科學習中增添了不少樂趣,而且也達到大學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育目標。香港政府建立了科學園,香港中文大學的很多畢業(yè)生在畢業(yè)前會在科學園實習,這使學生在畢業(yè)之前具備一定的工作經(jīng)驗并與公司保持聯(lián)系。此外,學生還參與了一些研究且有了開發(fā)成果,如參與手機APP的開發(fā)。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一定的社交網(wǎng)絡,并且開始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社會各界為學生提供的多種多樣的實習機會,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及早了解行業(yè)的實際運作以及個人的工作志趣。香港是一個經(jīng)濟活動非常國際化的都市,很多內地畢業(yè)生選擇在香港就業(yè),進入跨國企業(yè)、海外公司駐港辦事處等。最近幾年,不少內地公司在香港成立辦事處、分公司等,從企業(yè)招聘來說,內地學生是非常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對內地的情況已非常熟悉,沒有文化上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適等。另外,其雙語能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在港學習及外出交流皆令其英語水平得到了進步和提升。此外,內地畢業(yè)生的新思維、敏捷的解決問題能力也是大企業(yè)喜歡聘請他們的重要原因。
第六,我校的書院制教育獨具特色。我校的書院制教育是結合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我國宋明時代的書院制傳統(tǒng)而建立起來的,是香港唯一一所采用書院制教育的大學。通過書院制,由院長、書院教師、學生督導長為學生提供的非正規(guī)教育,與主修科目提供的學術訓練相輔相成,堅持以人為本,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興趣才能,以求每位學生達到全人發(fā)展,且拉近了師生距離。書院是和諧融洽的群體,讓不同專業(yè)的本科學生融匯在一起,除了深化其本科專業(yè)基礎知識以外,還會使其得到全人發(fā)展。書院為學生提供生活所需,如住宿、食堂、健身室、音樂設備等。全人教育理念切實體現(xiàn)于書院中,所有本科生都有其所屬的書院。大學教授、企業(yè)翹楚、來訪學者等會被邀請到書院與學生一起進餐,有些書院實行全宿共膳制,即書院教師或教授一個星期之內有三個晚上與學生一起進餐,其中,師生來自不同學院,他們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在輕松環(huán)境下分享成功秘訣、做人道理等,相處非常和諧。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學生, 更能獲得互動和交流的機會,從而開闊視野。學生通過種種書院活動,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開闊眼界和擴大社交圈。書院制讓學生的大學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意義。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生活在一起,參與集體活動,互相啟發(fā)、互相交流,能夠學會接受不同文化,懂得與人溝通,更加了解自己,建立人生理想和目標。大學生仍處于成長期,需要一些輔導,書院也肩負著學生的輔導工作,除了知識學習之外,語文訓練、通識教育、社區(qū)服務計劃等,能夠開闊學生的知識面。書院的影響滲透于學生的生活之中, 成為整個大學社群靈魂的一部分。
五、積極應對全球競爭,
部署進取的招生策略
《世界教育信息》: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內地學生選擇到國外留學的人數(shù)逐年增多。這一趨勢是否對香港中文大學在內地招收人才方面有影響?
王淑英:首先,我們的原則是讓學生充分了解學校的信息,讓其做出最明智的選擇。當前,無論是內地知名院校、香港的大學,還是國外院校,我相信,應該都面臨著競爭。在我看來,這種競爭應該是一種良性競爭,即各高校把自己的特色介紹給高中生,提高他們的認知,讓其更好地做出選擇。如果一定要說這種競爭對我們的招生有什么影響的話,我想可能會體現(xiàn)在招生策略或政策的調整方面,但無論怎樣調整,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最全面的咨詢。因此,我們在招生過程中遵循一個原則,即不參與惡性競爭。比如,有的大學通過額外的獎學金吸引學生等。香港中文大學一定不會這樣做,如果一所大學以惡性競爭的手段去爭取生源,那就不是在辦教育,而是在開展市場經(jīng)濟活動。
隨著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學生選擇到國外留學,這不一定反映了與國外的大學相比,香港中文大學的競爭力降低了。從宏觀來說,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會為孩子安排更多的升學選擇,比如送孩子去國外讀書。這都很正常,對于我校在內地招收人才方面的影響不大。我們每年都是在內地大約1000萬的學生中挑選300名學生,哪怕到最后沒有好的生源,那我們情愿相應地減少招生名額。當然,我們也在部署一些更進取的招生策略,但不會與我剛才說的原則相抵觸。比如,我們正在考慮是否在寒暑假舉辦冬令營、夏令營,邀請內地對香港中文大學感興趣的學生參觀我校,鼓勵我校教師到內地各省市高中舉辦講座、與學生交流等,以提升學生對我校的了解和興趣。
六、進一步加強兩地交流,
讓人才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機會
《世界教育信息》:一直以來,香港中文大學與內地都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您有何看法或建議?
王淑英:我校的每一個學系,無論是社科系,還是文學系,都與內地一些大學的研究所有著密切的交流。比如,我校有一些長江學者,他們每年都會到內地的一些重點大學授課等。
在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交流合作方面,我希望能夠加強兩地學生之間的交流,希望相關機構能夠出臺一些系統(tǒng)性的政策,讓香港高校與內地高校的大學生交流計劃做得更好,開闊雙方學生的視野。比如,在暑期舉辦一些活動,讓我們的學生增加對祖國新發(fā)展的認識。尤其是香港本地的學生,他們將來的工作地點可能在香港,還可能是內地。在這方面,我也希望相關機構能夠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讓學生通過實習增進對國家產(chǎn)業(yè)結構、新發(fā)展的了解。此外,香港基本上沒有大企業(yè),在一些較大研究項目的開展、實施方面,比如航天科技等,無法與內地相比,可以考慮把內地一小部分實驗室安置在香港,或一些成功的企業(yè)可以在香港設置辦公室等,以增強香港的學生對內地科研、企業(yè)的了解。香港有很多研究,但是還未吸引內地成功的團隊到香港創(chuàng)業(yè),我想應該多開通一些渠道,促進兩地在研究、商業(yè)等方面的合作。可以說,香港不缺人才,內地來的學生、香港本地的畢業(yè)生都非常優(yōu)秀。近年,香港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國際評估計劃中全球排名靠前。因此,如何讓這些人才得到良好的發(fā)展機會和環(huán)境,是值得進一步思考和重視的問題。
編輯 朱婷婷 李廣平